陳穎燕
[摘 要] 誠信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明財富,是推動現代文明健康發展的基石。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誠信教育。文章從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國家因素等方面設計基于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的調查問卷。以浙江省高職院校學生為樣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通過實證研究得出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影響因素中,影響力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和學校因素。
[關鍵詞] 高職院校;誠信;調查問卷
誠信是為人之本,修業之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明財富,又是現代文明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石。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當今社會產生了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這給我國傳統的誠信觀念帶來一定的沖擊,社會誠信缺失現象開始顯現在諸多領域,使得培養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校教育也未能幸免。在物欲橫流、誠信漸失的今天,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培育需要引起高度的關注,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文獻綜述
在西方發達國家,關于誠信的理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臘,在古羅馬時期得以盛行,早期涉足研究誠信領域的學者主要集中在宗教和哲學方面。20世紀50年代以后,學術界把誠信和誠信教育放在信任理論領域進行研究,代表人物有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Giddens)、巴伯爾(Barber)、劉易斯(Lewis)等以及組織行為學中的曼卡霍夫(Menkhoff)、詹德(Zand),泰勒(Tyler)等。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方法與實踐,國外高校都有較為成功的探索與經驗,他們注重通過實踐來培養和鍛煉誠信,通過制定規章制度來對日常行為進行約束,當出現不誠信現象時將對失信行為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傮w來說,西方發達國家關于大學生誠信教育建設體系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建立社會誠信體系為依托;二是在社會的誠信環境背景下,學校為學生建立誠信檔案;三是誠信教育注重開通多渠道教育環節;四是強化對失信行為的懲處力度。
我國早期對于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從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加強我國大學生誠信教育建設重要性的問題。目前我國學者對誠信問題的研究,涉及內容廣、研究視角新。國內對大學生誠信問題的研究主要包括:熊建設、冷先福認為高校誠信危機普遍存在。袁軍輝、蘇麗霄從社會大環境、學校和家庭教育、誠信機制、責任意識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王宏志、徐曼認為網絡環境的虛擬化、高校的網絡誠信教育相對滯后加速了大學生的誠信失范行為的產生。鄧紅彬則是從教育者的角度給出大學生誠信缺失原因,同時提出要加強考評制度建設及完善教師的師德師范修養等。徐麗曼認為大學生誠信教育是一項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積極配合的系統工程,要發揮整合教育效力。謝卉、王蘭亭指出對大學生實施誠信教育要從自律和他律兩方面入手。白文宏、曹國杰、侯亞元分別提出了從誠信教育實踐體系、誠信評判指標體系的角度構建誠信教育體系,或是從家庭教育、校園信用環境、褒獎制度、教師垂范、誠信檔案等要素的角度去構建。綜合上述研究成果,本文旨在通過理論設計問卷,實證分析后對理論做進一步解釋,并增強政策建議的針對性。
二、問卷設計、模型構建及分析
問卷對每道題目的選項進行賦值,由題目組合形成誠信影響因素。重點設計了誠信度評價、學校、家庭及社會影響因素,為了增強問卷回答的客觀獨立性,將組成同一誠信影響因素的不同問題進行了分散設置。問卷中q10、q14、q16、q17反映誠信度評價,q11、q15、q18主要反映學校影響因素,q6、q7、q13主要反映家庭影響因素,q4、q9、q12主要反映社會影響因素。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4200份。以相關數據矩陣為基礎,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初始因子,運用最大方差法旋轉因子,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進行信度和效度評價后,進行用amos中的最大似然法驗證性因子分析,結合檢測結果進一步構建結構方程模型。
假設潛變量n1(q4、q9、q12)、n2(q6、q7、q13)、n3(q11、q15、q18)可影響潛變量誠信,構建結構方程模型。用amos中的最大似然法計算模型參數,具體情況見圖1和表1、表2。
結構方程模型中所有條目在相應的潛變量上的因子載荷:(1)p值均小于0.001,在α=0.05水平下,有統計學意義;(2)標準化估計值均大于0.45。構建的結構方程可以用來分析。
在構建的結構方程模型中,潛變量n1、n2、n3對潛變量誠信的直接路徑系數在α=0.05水平下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中潛變量n1潛變量誠信的直接路徑系數為0.14,潛變量n2潛變量誠信的直接路徑系數為0.10,潛變量n3潛變量誠信的直接路徑系數為0.30??梢?,潛變量n1、n2、n3均對誠信有正效應,潛變量n1、n2、n3得分越高,誠信得分也越高。根據標準化系數估計值可知,潛變量n2對誠信得分的正向效應最大,潛變量n3對誠信得分的正向效應最小。即:對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影響因素中,影響力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和學校因素。
三、結論及建議
當今形勢下,從整體上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程度是一件系統性工程,要從家庭、社會和學校多角度入手,尤其是要重視家庭因素對大學生誠信水平的影響。
一是夯實家庭教育的基礎。誠信從根本上說是一個人品性的體現,品性是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庭因素之所以重要也體現于此: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最早接觸世界和認識世界的窗口。一個人的品性在初中、高中以前就已經在不斷形成,而這段時間內父母的品性、言傳身教以及家庭誠信環境的熏陶直接對孩子品性的形成產生無可替代的影響。對父母而言,要深刻認識到家庭因素對孩子的影響,為孩子營造誠信的家庭環境,有意識地樹立誠信優良的家風,從小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并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及社會交際中以身作則,樹立誠信的榜樣。在孩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讓孩子懂得如何明辨是非,一步步鑄就誠信的品性。
二是營造社會誠信大環境。社會的誠信環境對在校大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畢業終究要走上社會,在就業求職過程中,招聘企業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道德要求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習慣產生指向性引導。對社會而言,要構建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最核心的就是明確并嚴格執行社會誠信獎懲規則,完善征信管理制度,將越來越多的社會行為納入人民銀行征信管理體系,對于違反誠信原則的企業或個人要建立并切實落實黑名單管理,通過有效的懲戒措施,提高違反誠信原則的社會成本。同時,加大社會誠信宣傳力度,在傳統輿論宣傳基礎上,充分利用互聯網和自媒體等新興工具擴大誠信宣傳的受眾、提高宣傳的成效。
三是把握學校教育的關鍵。學校教育承接了家庭教育,同時也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準備階段,對大學生誠信品性的形成至關重要。作為高校,在追求教師學術科研能力的同時,要強化對教師品德、德行的關注,要求教師自身要誠實守信,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在學生培養方面,堅持以德為先,把培養學生的品性作為育人的首要任務,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開設誠信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提升自身誠信度;同時,嚴格學校對學生的失信懲罰制度,堅決執行學校的學風、考風、校規校紀、出勤等各項制度,對學生開展警示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并對違反誠信心存敬畏。另外,規范化校內利益的分配,如獎學金、入黨、評優等過程中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守住學校的一方凈土,有利于大學生誠信的培養。
參考文獻
[1]Bob S. Brown,Rick Weible. Changes in academic dishonesty among MIS Majors between 1999 and 2004[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06,18(1):116-134.
[2]Jacqueline K. Eastman,Rajesh Iyer,Timothy H. Reisenwitz. The impact of unethical reasoning on different types of academic dishonesty: an exploratory study[J]. Journal of College Teaching & Learning,2008,5(12):7-16.
[3]李洪偉,王炳成,王曉娜.基于因子分析的大學生誠信關鍵影響因素分析[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1,(06).
[4]李洪偉,陶敏,宋平.大學生誠信影響因素的解析結構模型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01).
[5]馬建剛.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多維度考察[J].教育探索,2013,(02).
[6]趙果.我國大學生學術誠信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以上海部分高校為例[7].思想教育研究,2015,(02).
[8]張祖斌,李洪華.高校誠信教育的體系化路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5,(04).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