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母體與新生兒神經行為的關系。方法 該次研究于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間開展,選取在此期間本院接收的35例妊娠糖尿病母親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設為研究組,并選取同期35例健康母親的新生兒作為對照組,對兩組新生兒審計行為進行測定,比較分析兩組測定結果。結果 研究組22.86%新生兒神經行為總評分≤35分,剩余27例新生兒以及所有對照組新生兒的神經行為總評分均在37~40分之間;研究組新生兒行為能力、原始反射與對照組新生兒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新生兒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一般評估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對照組新生兒ABR檢查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妊娠期糖尿病母體引發新生兒神經行為發育異常的風險較大,臨床上需加強對該類新生兒的檢測,并及時予以干預,從而盡可能低改善新生兒神經系統功能。
[關鍵詞] 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兒;神經行為
[中圖分類號] R7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b)-0105-02
妊娠期糖尿病即是指婦女妊娠期間發生糖尿病,而該孕婦所分娩的新生兒是高危兒[1]。妊娠期糖尿病母體宮內環境較差,會對新生兒神經系統的發育產生不良影響。該次研究針對妊娠期糖尿病母體與新生兒神經行為的關系進行探討,并對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間該院接收的35例妊娠糖尿病母親的新生兒進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于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間開展,選取在此期間該院接收的35例妊娠糖尿病母親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設為研究組,并選取同期35例健康母親的新生兒作為對照組。在研究組中,男新生兒、女新生兒分別為20例、15例,胎齡37~40周,平均胎齡(39.25±0.17)周,體質量2 557~4 036 g,平均體質量(3 125±237)g,在對照組中,男新生兒、女新生兒分別為19例、16例,胎齡37~40周,平均胎齡(39.38±0.22)周,體質量2 613~3 975 g,平均體質量(3 136±258)g。兩組新生兒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新生兒出生3 d,在隔音屏蔽室內用腦干誘發電位測定儀進行腦干聽覺誘發電位(ABR)檢查。新生兒出生1周時,對兩組新生兒均進行神經行為評定,主要有行為能力6項(聲音習慣形成、對光反射、咯咯聲、說話人臉、安慰、紅球反應)、主動肌張力4項(手握持、頭豎立、支持反應、牽拉反應)、被動肌張力4項(前臂彈回、圍巾征、下肢彈回、窩角)、原始反射3項(吸吮、擁抱、踏步或放置)、一般評估3項(哭、覺醒度、活動度),總分為40分,神經行為總評分≤35分則為異常。有專門醫師進行評定。
1.3 觀察指標
調查患者出院時、出院1個月、出院6個月掌握自我護理健康知識的程度,按百分制進行,分為優(>90分)、良(70~90分)、差(<70分),優良率=100%×(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
1.4 統計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新生兒神經行為總評分≤35分的有8例,占比為22.86%,剩余27例新生兒神經行為總評分均在37~40分之間。對照組所有新生兒神經行為總評分均在37~40分之間。研究組新生兒行為能力、原始反射與對照組新生兒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新生兒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一般評估與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研究組新生兒ABR檢查結果顯示均正常,對照組ABR檢查結果同樣正常。
3 討論
目前,由于生活方式改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妊娠期糖尿并發生率不斷增長。妊娠期糖尿病是存在高危風險的妊娠,母體孕期機體血糖水平異常會對胎兒、新生兒的生長發育產生影響,容易導致胎兒發生畸形[2]。有學者指出,妊娠期糖尿病母體新生兒發生先天畸形的幾率比健康母體高7~10倍。有學者認為妊娠期糖尿病是影響新生兒神經發育異常的危險因素。相關研究指出,妊娠期糖尿病母體由于營養供應異常,使得新生兒生長不均衡,體重與身高、胎齡的比例異常可能影響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3]。如果不及時發現并處理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異常情況,則會影響新生兒遠期發育,可能引起智力低下。胎兒在妊娠后期開始進行大腦皮層神經元移行、分化、分層、髓鞘形成以及突出形成,是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階段[4]。
該次研究中研究組、對照組新生兒ABR檢查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是新生兒耳道仍有羊水,或者中耳發育失常等因素的影響所致,需要繼續觀察,以判斷妊娠期糖尿病對腦干和聽力產生的影響。相關研究指出,妊娠期糖尿病母體新生兒容易發生低血糖、腦缺氧癥狀。有學者指出,妊娠期糖尿病母體新生兒的遠期智力比健康母體新生兒低。臨床上對新生兒進行神經行為評定,能對新生兒是否存在輕微腦損傷進行判斷,該評定方法是目前臨床上首先的無創、有效檢測方法。神經行為評定是客觀評價早期新生兒腦功能異常的方法,具有較強的特異性,且檢測結果全面可靠,是對新生兒神經系統功能及其預后進行判斷的敏感指標,其評分越低,表明新生兒神經系統功能越差。如果新生兒出生3 d左右神經行為總評分不超過35分,出生1周后仍不超過35分,則表示新生兒存在輕微腦損傷。該次研究中,妊娠期糖尿病母親的新生兒中,22.86%新生兒神經行為總評分≤35分,表明該8例新生兒可能存在輕微腦損傷,可能存在腦部功能障礙。由此可見,臨床上需要加強對妊娠期糖尿病母體新生兒的檢測,及時對新生兒進行相關檢查和干預。
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新生兒行為能力、原始反射與對照組新生兒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新生兒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一般評估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妊娠期糖尿病母體新生兒容易發生神經系統損傷,其大腦皮質功能存在一定的障礙,也提示妊娠期糖尿病對新生兒神經系統的發育產生干擾。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由于血糖代謝紊亂,可能發生微血管病變,如基底膜厚度增加,血管腔變窄等情況,會使得胎盤子宮血液供應量降低,影響胎盤功能,從而使得胎兒血液供應不足,可能使得胎兒缺氧缺血,而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對氧氣、血液的敏感度較高,如果缺氧則會導致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從而導致主動肌張力低于正常水平[5]。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分娩前,胎兒處于高血糖環境中,通常存在高胰島素血癥,而一旦產婦分娩,則新生兒不再處于高血糖環境,但是其高胰島素血癥卻沒有改變,則新生兒極有可能發生低血糖。而新生兒發生低血糖癥,機體無法供應充足的葡萄糖,使得腦部細胞缺乏代謝功能物質,會損傷腦部神經系統,使得新生兒被動肌張力低于正常水平[6]。
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母體新生兒神經系統受損程度并不嚴重,可能不會表現出顯著的腦部功能缺損,這也提示臨床醫師需加強對妊娠期糖尿病母體新生兒的檢測,嚴格做好神經行為評定,一旦發現神經行為評定分在35分以下,則需要進行CT、MRI、EEG頭顱、頭顱B超等檢查,并在3周、4周~5周再次進行神經行為評定,并檢測該新生兒生長至0.5~1歲時的智力情況,及時確定新生兒腦部功能情況,并制定對應的干預方案,對新生兒進行認知、語言以及運動等方面的干預,從而改善新生兒腦功能。由此可見,臨床上可采用流程化方式對妊娠期糖尿病母體新生兒開展檢測、隨診等工作,并根據新生兒實際情況進行干預,從而促進新生兒腦部神經系統正常發育。
綜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母體引發新生兒神經行為發育異常的風險較大,會引起新生兒主動肌張力、被動肌張力、行為能力降低,臨床上需加強對該類新生兒的跟蹤檢測、診斷,并及時予以干預,從而盡可能低改善新生兒神經系統功能。
[參考文獻]
[1] 張春一,龍芳,葉秀楨,等.妊娠期糖尿病對新生兒并發癥及神經行為發育的影響[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2014,15(6):547-550.
[2] 榮昆,高纓.妊娠期糖尿病對圍生期新生兒神經行為發育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20):3353-3355.
[3] 王孝君,譚先鳳,王光友,等.妊娠期糖尿病對新生兒神經行為發育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22(8):59-60.
[4] 王麟淞,李坤.妊娠期糖尿病對新生兒神經行為發育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5):26-28.
[5] 段鑫晶.妊娠期糖尿病對新生兒多項指標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15(32):402.
[6] 姬靜璐.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對新生兒體重及神經系統發育影響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19):3208-3210.
(收稿日期: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