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摘要] 目的 比較分析針對糖尿病合并神經痛患者實施加巴噴丁藥物治療和卡馬西平藥物治療的臨床效果差異。方法 擇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該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神經痛患者48例作為該次研究對象,遵照患者的入院時間先后順序隨機將其等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24例患者,參照組患者行卡馬西平藥物治療,研究組患者行加巴噴丁藥物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視覺模擬評分、睡眠干擾評分,以及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治療前,研究組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和睡眠干擾評分與參照組患者大致相當,組間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和睡眠干擾評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患者,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患者,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糖尿病合并神經痛患者實施加巴噴丁藥物治療,相較實施卡馬西平藥物治療,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和睡眠干擾評分,減緩患者的疼痛癥狀劇烈程度,降低患者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優化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的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醫學實踐過程中加以推廣運用。
[關鍵詞] 加巴噴丁;卡馬西平;糖尿病;神經痛;臨床療效對比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2(b)-0035-02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代表性臨床癥狀的人體代謝系統功能功能紊亂性慢性疾病,能夠給人體健康水平造成表現顯著的不良影響[1]。遵照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發布的調查研究報告,全世界范圍內的糖尿病臨床報告發病率約為10.00%[2]。糖尿病型周圍神經痛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臨床并發癥之一,其病理組織通常會波及患者的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且通常會引致患者發生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痛,研究顯示[3-4],約占總數20.00%的糖尿病患者會并發周圍性神經痛,且這一比例正呈現出幅度顯著的逐漸提升趨勢。藥物治療是臨床中治療糖尿病并發周圍神經痛的主要手段,切實不斷找尋和應用更加合理的藥物治療方案,對于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5-6]。2015年1月—2016年6月,該院針對收治的部分糖尿病合并神經痛患者實施了加巴噴丁藥物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該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神經痛患者48例作為該次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滿足美國糖尿病學會2012年發布的糖尿病臨床診斷標準,且均已并發癥狀表現顯著的神經痛。遵照患者的入院時間先后順序隨機將其等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24例患者,參照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介于40~73歲,平均年齡為(55.5±12.30)歲,研究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介于42~73歲,平均年齡為(55.1±11.2)歲,研究組患者和參照組患者在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治療處置方法
參照組患者行卡馬西平藥物治療(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0638,藥物含量100.00 mg/片),患者的初始給藥劑量為100.00 mg/次,2次/d,且每間隔3 d為患者增加給藥劑量100.00 mg,直至患者的疼痛癥狀顯著緩解,但要確保患者的最大給藥劑量嚴格控制在900.00 mg之內,在患者臨床疼痛癥狀新豬緩解條件下,確保患者的用藥劑量嚴格控制在400.00~600.00 mg/d,患者連續用藥時間持續6周視為1個療程。
研究組患者行加巴噴丁藥物治療(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0271,藥物含量100.00 mg/片,患者的初始用藥劑量為300.00 mg/d,并且在治療第3天將患者的用藥劑量增加到900.00 mg/d,之后每間隔1周為患者增加用藥劑量900.00 mg/d,直至患者的疼痛癥狀顯著緩解后維持用藥劑量,并將患者的最大用藥劑量嚴格控制在2 400.00 mg/d以內,患者連續用藥時間持續6周視為1個療程。
1.3 臨床評價指標
該次研究過程中,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視覺模擬評分、睡眠干擾評分,以及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方法
針對該次研究中涉及的數據選擇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對計量資料選擇(x±s)來進行表示,采用t檢驗;對計數資料選擇[n(%)]來進行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的視覺模擬評分和睡眠干擾評分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和睡眠干擾評分與參照組患者大致相當,組間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和睡眠干擾評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患者,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不良發應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患者,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慢性臨床并發癥,且通常會導致患者出現自發性疼痛,痛覺過敏,以及痛覺超敏等臨床表現特征。因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引致的神經痛,通常與患者外周神經生理組織,以及中樞神經組織發生重塑性病理變化具備顯著的彼此相關性,特別是患者相關神經生理組織發生的敏化現象,在患者疼痛癥狀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具備不容忽視的影響作用[7-8]。現階段,臨床醫師在針對糖尿病合并神經痛患者開展治療處置過程中,主要側重于實施血糖生理指標水平控制、改善微循環以及神經生理組織營養支持條件以及抗氧化治療處置等,加巴噴丁是γ-氨基丁酸的衍生物,能夠針對人體中樞神經組織發揮良好鎮痛作用,能夠促進人體外周神經組織發生異位放電[9-10]。2015年1月—2016年6月,該院針對收治的部分糖尿病合并神經痛患者實施了加巴噴丁藥物治療,該次研究過程中獲取的研究數據表明,針對糖尿病合并神經痛患者實施加巴噴丁藥物治療,能夠取得較好臨床效果,值得在臨床醫學實踐過程中加以推廣運用。
4 結語
針對糖尿病合并神經痛患者實施加巴噴丁藥物治療,相較實施卡馬西平藥物治療,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和睡眠干擾評分,減緩患者的疼痛癥狀劇烈程度,降低患者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優化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的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醫學實踐過程中加以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劉敏潔.卡馬西平與加巴噴丁治療復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對比分析[J].甘肅醫藥,2014,33(10):759-760.
[2] 袁敏,徐麗君,肖志龍,等.加巴噴丁對比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療效與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中國藥房,2014,25(40):3795-3799.
[3] 曲丕盛,萬海方,王振,等.加巴噴丁與卡馬西平治療復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 16(27):2444-2446.
[4] 范澤兵,陳曉鵬,周小平.加巴噴丁與卡馬西平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對比分析[J].吉林醫學,2016,37(1):103-104.
[5] 方兆東.對比加巴噴丁和卡馬西平治療糖尿病患者神經痛的臨床療效[J].糖尿病新世界,2016,1(17):21-22.
[6] 江天,陳赟,張虹.加巴噴丁與卡馬西平治療糖尿病神經痛的臨床療效對比[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23):23-25.
[7] 文奎.加巴噴丁與卡馬西平治療復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療效對比[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4):160-161.
[8] 楊艷麗.加巴噴丁、卡馬西平治療復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對比觀察[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5,2(7):13-14,16.
[9] 左耀武.加巴噴丁與卡馬西平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療效對比[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62):114.
[10] 周建文,陳燕燕.加巴噴丁與卡馬西平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22):127-128.
(收稿日期: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