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峰


[摘要] 目的 觀察糖尿病腦梗塞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血脂的關系。方法 分別對45例糖尿病腦梗塞患者、57例非糖尿病腦梗塞患者、60例健康體檢患者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同時檢測血脂。結果 糖尿病組的頸動脈斑塊發生率和其他兩組相比較,均有差異??偰懝檀?、低密度脂蛋白與非糖尿病腦梗塞組及健康體檢組相比較,均有差異。 結論糖尿病患者頸動脈超聲斑塊、血脂檢測對腦梗塞發生、發展有重要預測意義。
[關鍵詞] 腦梗塞;糖尿?。活i動脈斑塊;血脂
[中圖分類號] R74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b)-0119-03
[Abstract] Objiective To obser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plaque and blood lipid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45 cases of diabetic cerebral infarction, 57 cases of non diabetic cerebral infarction, 60 cases of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examined by carotid ultrasound, and blood lipids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arotid plaqu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n diabetes group w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non diabetic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and the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 group. The total cholesterol,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nd the non diabetic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and the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 group compared, all has the difference.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 plaque and blood lipid in diabetic patients has important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Diabetes; Carotid plaque; Blood lipid
急性腦梗塞是神經科常見病、多發病,是導致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缺血性腦卒中分型中顱內外大血管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缺血性腦卒中。引發此類腦卒中的因素較多,其中常見的為相關斑塊的破裂。相關研究發現導致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較為復雜,其中主要是就是血管內膜損傷。目前關于糖尿病在動脈粥樣硬化發展變化中相關作用的研究已經較多了,該文在這些研究基礎上,分析了糖尿病腦梗塞患者頸動脈斑塊、血脂含量變化情況,對這些因素在糖尿病腦梗塞發病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以便為糖尿病患者的治療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腦梗塞患者納入標準:卒中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修訂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1],⑴起病6~48 h內;⑵為首次發?。虎墙汳RI確診。排除標準:⑴患者同時表現出心、肺、肝等器官功能異常;⑵同時存在其他并發癥;⑶表現出明顯的出血傾向;選擇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該科住院的急性糖尿病腦梗死患者45例,均符合1999年WHO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49~82歲,平均年齡(64.05±12.32)歲,神經功能缺損評分(CSS)平均(16.43±5.16)分;選擇同期住院的非糖尿病腦梗塞患者5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5例,年齡51~85歲,平均年齡(61.35±11.26)歲。通過對比可知兩組患者的相關基本資料和病情信息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等方面都沒有表現出統計差異(P>0.05),可以進行對比。同時這些和一些健康者作為對比,其年齡范圍為47~81歲,男女性人數分別為35和25。
1.2 頸動脈彩色多普勒檢查
采用該院功能科飛利浦HD11-XE彩色多普勒診斷儀。由該院功能科專人測得,采用5-7MHz探頭掃描雙側頸動脈,測定雙側頸總動脈厚度,并確定出相應的平均值ITM,并依據此數值定位頸動脈內膜增厚情況[2]。
1.3 血脂測定
采用該院檢驗科日立7600生化分析儀,常規測定血脂。
1.4 統計方法
對所得數據通過統計軟件SPSS11.0進行分析,對組間數據進行t檢驗,以P<0.05來判斷統計差異。
2 結果
對比分析糖尿病組頸動脈斑塊發生率和其他兩組的,結果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糖尿病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分別和其他兩組相對比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我國常見病、多發病,居死因第1位,占腦卒中的60%~80%。其病情具有發展快、恢復慢、致殘率高等特點。該病的發病機理為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表現出明顯的粥樣硬化情況,并因為血栓而使得管腔狹窄,并進而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出現病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卒中有著密切相關性,血管重構是隨著粥樣硬化程度增加出現的一種普遍性現象,是心腦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礎[3],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急性腦梗死相關。此種疾病的主要病因就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4]。研究發現這種斑塊若較穩定,則一般不會導致腦缺血癥狀,或者導致一些良性的頸動脈狹窄。若不穩定則一般會引發嚴重的后果,例如造成各種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很容易導致腦卒中[5]。故在腦卒中防治工作中,需要對頸動脈內膜變化情況進行及時了解, 確定出相關的影響指標, 以便對預測缺血性腦血管事件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6]。而多項研究表明控制好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相關的危險因素同樣起到預防腦卒中的效果[7-8]。
臨床流行病學已證實,糖代謝異常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9-10],糖尿病屬于一類常見的代謝紊亂性疾病,其很容易引發高血糖,脂代謝紊亂等相關的并發癥,高脂血癥是內皮細胞結構和功能一的主要致病因素[11],從而導致血管壁損傷、狹窄,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血中葡萄糖濃度較高,其血氧代寫水平會下降,且由于相應的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并使得血液黏稠度明顯增大,故易發生血栓。糖尿病并發動脈粥樣硬化較非糖尿病患者發生早而快,有文獻報道,此類患者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概率顯著高于正常人,且出現的時間也更早。在2004年美國一些學者對此種類型硬化斑塊發生率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大約有88%的糖尿病患者及代謝綜合征患者有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征象。80%糖尿病患者死于大血管并發癥,,且此類患者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動脈IMT增厚。若沒有及時治療則隨著病情進展,則很可能出現動脈粥樣硬化。而其中的不規則的軟斑很容易導致出現潰瘍,這些都和血栓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也經常誘發腦梗死。
該研究表明,糖尿病腦梗塞患者中頸動脈內膜改變及斑塊形成與非糖尿病腦梗塞組合健康對照組比較均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糖尿病和腦梗死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此類患者的TG水平和健康者相比明顯偏高。研究結果還表明LDL-C和斑塊形成與腦梗死的發生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因而很有必要對糖尿病患者頸動脈板塊、血脂變化情況進行檢測,并以此來為預測此類腦梗塞可能性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379.
[2] 計竹梅,超聲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與頸動脈斑塊的關系[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0,8(2):165.
[3] 趙水平,朝卉.冠心病整體防治中他汀類藥物的重要地位[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6):379.
[4] VirmaniR,LadichEK,BurkeAP,et al.Histopathlolg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disease[J].Neurosrugery,2006(59):s219-s227.
[5] 董智強,陳旭,蘇敬敬,等.頸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性質、部位與缺血性卒中的關系: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1(19):199-203.
[6] 石志鴻,辛穎,劉彬,等.急性腦梗死患者巨噬細胞趨化因子配體16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性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119-122.
[7] 卞茸文,顧劉寶,呂利萍,等.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變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7 (15):478-480.
[8] 張濤,周華東.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研究進展[J]. 重慶醫學,2007(12):1454.
[9] Davis TM,Millns H,Stratton IM,et al.Risk factors for stroke in type 2 disease mellitus: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tbetes Study(UKPDS)29[J].Arch Intern MED,1999(159):1097-1103.
[10] Currie CJ,Morgan CL,Gill L,et al,Epidemiology and cost of acute hospital care f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lpulations[J].Stroke,1997(28):1142-1146.
[11] 孫金明,胡壯麗,等.動態觀察實驗性高脂血癥對血管內皮活性物質含量及其基因表達的影響及DDPH的內皮細胞保護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1(17):679-684.
(收稿日期: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