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濱杰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較糖尿病足的X線、CT及MRI的影像結果。方法 抽取來該院治療經臨床確診的58例糖尿病足患者(2012年10月—2015年11月)作為該次實驗的目標對象,對58例糖尿病足患者實施X線、CT及MRI檢查,分析比較X線、CT及MRI檢查的檢出結果。結果 CT檢查診斷骨質疏松以及血管壁鈣化的檢出效果明顯高于X線DR平片,P<0.05;而CT檢查和X線DR平片之間骨端骨質破壞、神經性骨關節病、軟組織腫脹的檢出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經X線DR平片檢查顯示未見明顯異常的8例糖尿病足患者實施MRI檢查顯示發現,8例患者的MRI圖像均表現為關節腔內液體增多,并呈現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結論 對糖尿病足患者實施X線檢查可取得一定的檢查結果,但為保證檢出效果,對X線DR平片檢查顯示未見明顯異常的糖尿病足患者應實施CT檢查、MRI檢查。
[關鍵詞] 糖尿病足;X線;CT;MRI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b)-0125-02
現逐漸上升的趨勢,糖尿病足在臨床又稱為糖尿病性骨關節病,屬于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主要以患者足部骨關節及軟組織發生壞死、感染現象為典型癥狀,該并發癥主要以久病的糖尿病老年患者較多見[1-4]。糖尿病足若不及時加以干預,易使患者足部出現繼發性感染、壞疽,嚴重者需要截肢,因此,盡早對糖尿病足患者實施有效診斷和治療尤為重要[5-6]。該院為了分析糖尿病足的X線、CT及MRI的影像對比效果,對該類患者實施X線、CT及MRI檢查,現報道如下。
1 5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資料和方法
1.1 5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一般資料
抽取來該院治療經臨床確診的58例糖尿病足患者(2012年10月—2015年11月)作為該次實驗的目標對象,58例糖尿病足患者男女分別為38、20例,最大患者和最小患者的年齡分別為74、49歲,58例患者年齡均值為(68.34±1.35)歲;糖尿病病程為9~20年,平均糖尿病病程為(13.24±1.61)年;58例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足國際臨床指南制定的糖尿病足診斷標準[7],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組織營養障礙、下肢神經或血管病變。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58例糖尿病足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情該研究的內容、目的并自愿簽署同意協議。
1.2 檢查方法
對58例糖尿病足患者實施X線、CT及MRI檢查,采用美國通用公司生產的數字DR機對58例糖尿病足患者實施X線DR平片檢查,同時對患者實施雙能X線骨密度檢查(主要對患者的腰椎、髖關節進行檢查),可對患者實施正斜位、側位片拍攝;CT診斷采用通用公司生產的64排全身掃描機進行檢查;MRI檢查使用通用公司生產的1.5T磁共振掃描機進行檢查。
1.3 評估指標
分析比較X線、CT及MRI檢查的檢出結果。
1.4 統計方法
對X線、CT及MRI檢查的檢出結果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數據分析,以α=0.05作為檢驗標準,檢出結果為計數資料,統計方法采用χ2檢驗,研究結果使用率表示,P<0.05,表示比較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
2.1 比較X線DR平片和CT檢查的檢出情況
58例糖尿病足患者經X線DR平片檢查顯示,有29例患者為骨質疏松,有10例患者為骨端骨質破壞,有7例患者為神經性骨關節病,有52例患者為軟組織腫脹,有24例患者為血管壁鈣化,有8例患者X線平片顯示未出現明顯骨質異常,但而CT檢查顯示存在明顯的骨質稀疏表現,對其使用雙能X線骨密度檢查亦被確診。研究發現,CT檢查診斷骨質疏松以及血管壁鈣化的檢出效果明顯高于X線DR平片,組間比較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CT檢查和X線DR平片之間骨端骨質破壞、神經性骨關節病、軟組織腫脹的檢出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比較X線DR平片和MRI檢查的檢出情況
8例糖尿病足患者X線DR平片檢查顯示未見明顯異常,經MRI檢查顯示,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MRI圖像均表現為關節腔內液體增多,并呈現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有6例患者出現關節脫位,具體MRI圖像表現為關節間不存在正常的解剖聯系;有5例患者出現水腫,具體MRI圖像表現為軟組織邊界模糊,存在異常皮下脂肪信號長T1長T2信號;有4例患者出現潰瘍,具體MRI圖像表現為皮下出現正常連續的信號強度線中間斷裂,可見局限的長T1長T2異常信號;有7例患者出現糖尿病足骨髓炎,具體MRI圖像表現為骨骼在T1WI時顯示低信號,在T2WI時顯示高信號。
3 討論
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的變化,糖尿病的發病人數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且年齡亦呈現年輕化趨勢。糖尿病足作為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病率亦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8]。糖尿病足主要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各種因素導致下肢、足部出現神經血管病變,最終引起足部發生感染、潰瘍等炎癥反應的一種臨床綜合癥。有研究證實,對糖尿病足患者實施早診斷和早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的發展,改善其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方式主要包括X線、CT檢查及MRI檢查,其中MRI檢查具有高分辨率,檢出率一般最高[9]。該研究為分析糖尿病足的X線、CT及MRI的影像對比效果,對該類患者實施X線、CT及MRI檢查,研究中發現,58例糖尿病足患者經X線DR平片檢查顯示,有29例患者為骨質疏松,有10例患者為骨端骨質破壞,有7例患者為神經性骨關節病,有52例患者為軟組織腫脹,有24例患者為血管壁鈣化,將X線DR平片檢查和CT檢查結果進行比較可知,CT檢查診斷骨質疏松以及血管壁鈣化的檢出率分別為96.00%、100.00%,明顯高于X線DR平片,組間比較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研究發現,CT檢查和X線DR平片之間骨端骨質破壞、神經性骨關節病、軟組織腫脹的檢出效果無顯著差異,統計學不具有意義,這提示在檢查骨質疏松以及血管壁鈣化方面,CT檢查的檢出效果顯著優于X線DR平片。對經X線DR平片檢查顯示未見明顯異常的8例糖尿病足患者實施MRI檢查顯示發現,8例患者的MRI圖像均表現為關節腔內液體增多,并呈現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相比于X線檢查,MRI檢查可清晰顯示糖尿病足的病理變化特點,可準確診斷病變的范圍及判斷是否存在感染,為臨床醫師分析病情提供依據。
老桂紅、黎強等[10]人在“糖尿病足的X線、CT及低場MRI的影像對比及分析”一文中分析比較了X線、CT及低場MRI對糖尿病足的影像結果及影像學表現,其對37例糖尿病足患者實施X線DR平片及雙能X線骨密度檢查,對32例糖尿病足患者再行螺旋CT檢查,對5例未見X線異常進行低場MRI檢查,通過研究其發現,糖尿病足患者的X線主要表現為骨端骨質破壞、骨質疏松、神經性骨關節病、軟組織腫脹以及血管壁鈣化,CT表現和X線較相似,但血管壁鈣化的檢出結果明顯優于X片;MRI主要表現為軟組織水腫、骨髓炎、潰瘍、關節腔積液以及關節脫位,通過研究結果其認為X線平片能較好顯示糖尿病足患者的骨質及血管改變情況,但相比于X片,CT能夠清晰顯示血管壁鈣化以及細微骨質變化,MRI檢查可有效顯示早期骨髓炎病變,且能有效確定感染部位及范圍,效果更佳。將該研究的結果和該研究進行比較可知,兩者無明顯差異,均認為X線平片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診斷效果不及CT檢查、MRI檢查。
總結以上研究結果得出,對糖尿病足患者實施X線檢查可取得一定的檢查結果,但為保證檢出效果,避免延誤患者治療,對X線DR平片檢查顯示未見明顯異常的糖尿病足患者應實施CT檢查、MRI檢查。
[參考文獻]
[1] 趙繪萍,蔣高民.糖尿病足的低場MRI影像表現[J].中國醫藥導刊,2011,13(3):375-376.
[2] 殷洪偉,李明亮,金影等.糖尿病性足病影像表現及對比分析72例[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6):216-217.
[3] 童涵涵,張志田.64排CT與MRI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成像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實用醫學,2015,27(1):112-113.
[4] 顧軍.糖尿病神經病性足的影像學診斷價值[C]//第二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影像青年專家論壇論文集.2013:88-93.
[5] 苗苗,衛秀玉.糖尿病性足病影像表現及對比分析72例[J].醫學信息,2016,29(6):277-278.
[6] 沈家亮,劉毅生,李晚君,等.糖尿病足的X線、MSCTA和DSA影像分析[J].罕少疾病雜志,2014,21(1):26-29,62.
[7] 李菁,王玨.糖尿病足的影像學研究進展[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4,23(5):456-459.
[8] 鄧小飛,舒政,曹燁民,等.2型糖尿病伴或不伴有糖尿病足患者冠狀動脈造影影像差異分析[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6,17(2):99-101.
[9] 張學川,楊啟明,王學清,等.82例糖尿病足X線及CT的影像表現對比及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2,23(2):140-143.
[10] 老桂紅,黎強,陳敬鋒,等.糖尿病足的X線、CT及低場MRI的影像對比及分析[J].遼寧醫學雜志,2016,30(2):63-65.
(收稿日期: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