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摘要]求助者是某警校大一學生,入學1個多月以來,對警校生活適應不良,情緒低落;食欲差,睡眠差;學習動力不足,與區隊同學的人際關系緊張。心理測試結果表明求助者存在輕度焦慮和輕度抑郁,符合一般心理問題的診斷標準。咨詢師經過與求助者協商,并結合求助者的人格特點進行具體問題綜合分析后,決定采取合理情緒療法。通過5次咨詢,求助者有顯著好轉,基本適應警校的警務化管理,對學校及所學專業的認同感明顯提升,有效改善了人際關系,整體上咨詢效果較好。
[關鍵詞]警校大學生 適應不良 一般心理問題 合理情緒療法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090-02
一、一般臨床資料
人口學資料:王某,男,18歲,獨生子,某警校大一學生。父親為政府官員,母親為其家族企業財務總監,家庭經濟條件較好。
個人成長史:求助者父母在學習上對其要求嚴格,但在生活上過于疼愛求助者。學習成績優秀,然而高考發揮失常,被調劑到了某警校,二本批次。
精神狀態:情緒低落,但感知覺和思維意識正常,自知力完整,能充分表明自己的想法且內容具體,主動前來咨詢。
生理與身體狀態:無重大疾病史,入校體檢和復檢均一次性通過,無異常。開學近一個月以來食欲和睡眠均較差。
社會功能:不適應警校的警務化管理,能夠堅持上課,但學習動力不足。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不和區隊同學交往,寢室間人際關系緊張。
心理測驗結果:SCL-90總分:192,因子分:軀體化2.1、焦慮2.6、抑郁2.1、人際關系敏感2.2,其他各因子得分正常。SAS標準分:56,存在輕度焦慮癥狀; SDS標準分:54,存在輕度抑郁癥狀。
二、主訴和個人陳述
主訴:入校1個多月以來,感到失落、孤獨、苦悶,對警校的嚴格管理非常不適應,睡眠時間少。打算退學復讀,但是下不了決心。
個人陳述:我從小到大成績優異,高考我發揮失常,被調劑到了這個二本警校,覺得很掉價,注定今后沒啥出息。學校實行警務化管理,和軍隊一樣,我很討厭這樣刻板的規章制度。同學的高考分數不如我,和我不是一個檔次的,不想和他們說話,也不想參加集體活動。最近心情很郁悶,沒胃口,熄燈之后睡不著,也不想學習。我想復讀,但又不想再吃一年苦。前陣子我在老鄉聚會上得知您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所以特來咨詢。
三、咨詢師的觀察和他人的反映
咨詢師觀察求助者的著裝符合警容風紀,言語表達流暢,邏輯思維明晰,有自知力,咨詢請求明確。據其室友介紹,求助者情緒低落,不愛講話,喜歡一個人看書。求助者父母反映,求助者自上大學后,經常打電話回家抱怨,多次提出復讀。其中隊長的評價是王某內向,很少與區隊同學交流,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四、評估與診斷
(一)初步診斷
求助者存在焦慮、抑郁、食欲不佳、入睡困難等癥狀,癥狀持續1個多月。其嚴重程度達不到強烈級別,并未出現泛化,也沒有嚴重影響社會功能。根據以上依據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①新環境適應不良;②人際關系緊張;③入睡困難,食欲下降。
(二)鑒別診斷
1.與精神病相鑒別:按照區分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的三原則,該求助者主客觀世界一致,知情意協調統一,邏輯思維正常,自知力完整,主動求助,未出現感知覺異常、妄想等精神病癥狀,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2.與焦慮神經癥、抑郁癥相鑒別:該求助者雖存在焦慮癥狀,但未出現泛化,邏輯思維正常,社會功能良好,因此可排除焦慮神經癥。該求助者存在負面情緒,缺少學習和參加集體活動的興趣,但未對生活產生絕望感,更無自殺動機,且病程較短,因此可排除抑郁癥。
3.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鑒別:嚴重心理問題表現為出現明顯的泛化,嚴重影響社會功能,病程連續超過2個月。但該求助者的心理問題未出現泛化,其社會功能未嚴重受損,病程較短,未超過2個月,因此可排除嚴重心理問題。
(三)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求助者先后通過了警校招生的嚴格體檢和入校復檢,健康狀況良好,無器質性病變,生物因素不顯著。
2.社會因素:①成長背景:求助者是獨生子,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②應急事件:入學后,學習生活環境巨變,且尚未擺脫高考失利的陰影,易出現人際交往障礙。③社會支持系統:求助者從小到大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去警校后未獲他人的關注和認可,心理上有落差。與區隊同學交流有限,社會支持系統缺失。
3.認知因素:認為自己不該來警校學習,屈才;區隊同學各方面不如自己,看不起他們;上了二本警校,今后注定沒出息;首次遠離父母開始集體生活,缺乏獨立生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心理負擔大。
五、咨詢目標的制定
咨詢師與求助者王某協商后,擬達到兩大咨詢目標:1.近期目標:盡可能宣泄求助者的負面情緒,糾正認知偏差,重建合理信念,合理安排大學生活,改善同學之間的關系。2.長遠目標:充分發揮求助者的潛能,完善其人格,增強其人際適應能力,懂得調控自我,助其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六、咨詢方案的制定
(一)咨詢方法和適用原理
1.咨詢方法:①幫助求助者開展自我剖析,正確認識警務化管理的目的和意義,幫助其轉變先前的認知偏差。②和求助者一起剖析所學專業的就業優勢,引導其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奮斗目標,科學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③指導他學會解決自我情緒問題,尋找適合自己的處理方式,妥善處理好人際交往,盡快地融入到集體中去。
2.適用原理:合理情緒療法是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在20世紀50年代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該療法的本質就是轉變求助者的不合理觀念,主要治療手段是邏輯分析與思辨,其核心為ABC理論。ABC理論認為,一個人情緒和行為的問題主要是源自其心中不合理的觀念。只有接受合理觀念,人們才能更為理性和睿智,才能消除求助者的負面情緒,最終解決行為和情緒方面的問題。
(二)咨詢次數與時間安排
(1)咨詢次數:每周1次,每次50分鐘;(2)時間安排:每周三下午。
(三)咨詢的相關費用
根據高校內心理咨詢工作的公益性原則,求助者無須支付費用。
此外還要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七、咨詢過程
(一)咨詢階段
本案例咨詢預計進行5次,主要包括三大階段:
1.診斷階段(心理診斷階段):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咨詢。內容主要是構建良好的咨詢關系,收集臨床資料,開展心理測試,確定咨詢目標和咨詢方案。
2.咨詢階段(領悟階段和修通階段):包括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咨詢。內容主要是轉變求助者不合理的觀念和認知。
3.結束和鞏固階段(再教育階段):此階段為第五次咨詢,咨詢師在此前咨詢的基礎上幫助求助者總結和升華,并就此結束咨詢。
(二)具體咨詢過程
1.第一次咨詢:任務:詢問求助者的基本情況,構建良好的咨詢關系。方法:攝入性會談相關技術。過程:①填寫咨詢登記表,獲取求助者的基本資料。②攝入性會談,傾聽求助者的陳述,構建良好的咨詢關系。③闡述心理咨詢的含義,告知咨詢活動的注意事項,明確雙方的義務、權利、責任。
2.第二次咨詢:任務:對求助者的問題進行診斷,協商制定咨詢目標和方案。方法:心理測驗,合理情緒療法。過程:①給求助者做心理測驗(SCL-90、SAS、SDS);②與求助者協商,明確咨詢目標,制定咨詢方案;③介紹合理情緒療法,依照ABC理論對求助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剖析。A.誘發事件:高考發揮失常,就讀于某二本警校,實行嚴格的警務化管理。B.不合理信念:認為自己各方面都是優秀的,上了這個二本警校很憋屈,沒出息;認為警務化管理毫無意義,純粹是沒事找事;認為周圍同學成績不如自己,不是一個層次,沒有共同語言。C.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情緒表現——情緒低落、煩躁,易沖動。行為結果——對警校適應不良;不參加集體活動;與同學人際關系緊張。
布置家庭作業:入學以來自己所存在的困惑,以及這些困惑都和自己的哪些想法有關。
3.第三次咨詢:任務:進一步發掘造成求助者負面情緒和不良行為的不合理信念,并就此與之展開思辨。方法:與不合理信念辯論。過程:依照求助者的家庭作業中所反映的問題,發掘不合理信念,并與之辯論。比如:認為周圍同學高考分數太低,和自己不是一個檔次,和他們沒有共同語言。學習公安學專業就一定會去基層公安機關,并且從事公安工作就沒有出息。
布置家庭作業:例舉一個自我出現負面情緒的事例,以書面報告的形式撰寫合理翔實的自我分析報告,需包含ABC各項。
4.第四次咨詢:任務:協助求助者重建合理信念,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盡快融入警校大環境。方法:合理情緒想象技術。過程:通過探討和分析家庭作業,引導求助者展開回顧,進而發現自己原先的一些觀念并非是理性的和客觀的。比如:原先認為警校實行警務化管理就是浪費時間。但現在認識到,作為警校大學生,要嚴格遵守警務化管理制度。原先認為區隊同學成績遠不如自己,沒啥水平。如今意識到他們其實也有閃光點,很多方面遠比自己強。
作業:做好職業規劃;明確各階段自己的任務和目標,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學習和生活。
5.第五次咨詢:任務:鞏固咨詢效果,結束咨詢。方法:會談法、心理測驗法。過程:進行咨詢效果的心理測驗,引導求助者對整個咨詢過程進行回顧和總結,幫助其將合理的觀念貫穿于現實,并就此結束咨詢。
八、咨詢效果評估
求助者自述心情漸好,食欲和睡眠逐步恢復正常。已經能夠適應學校的警務化管理,對學校和所學專業有了歸屬感,進入了學習狀態,也開始和周圍同學交往了。
據其室友反映,求助者不再像以前那么孤傲,現在大家能夠一起聊天和開玩笑。據其父母反映,求助者不再怨天尤人,也沒有再提出復讀。據其隊長反饋,目前求助者內務和紀律方面表現較好,能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第五次咨詢進行的心理測驗結果為,SCL-90:總分138,因子分:軀體化1.3、焦慮1.5、抑郁1.4、人際關系敏感1.5,各項指標正常;SAS標準分42,SDS標準分46。該測驗結果表明,求助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明顯下降,已不存在臨床意義上的抑郁、焦慮癥狀,其心理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咨詢師發現求助者的情緒明顯好轉,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很好,能夠主動去參加集體活動,逐漸適應了警校的學習生活,對警校適應不良的情況得到顯著改善。
九、總結和體會
通過本案例的心理咨詢工作,筆者認為合理情緒療法既能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又能通過布置家庭作業起到鞏固咨詢效果的作用,科學地引導學生合理調控情緒,是較容易掌握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此外,結合此案例,我發現當前警校心理咨詢的工作與普通高校相比,相對滯后。警校管理強調的是服從,缺乏地方大學專職輔導員制度,缺少師生之間的交流。并且,學管干部大多為部隊轉業,管理方式較為簡單、直接,缺乏心理學專業背景或心理咨詢師資質,同時也沒有開展心理咨詢的意識。這就容易造成警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長期積壓,得不到疏導和釋放的現象,隱患較大。因此,我認為要重視警校心理咨詢師人才的引進工作和心理咨詢機構的建設工作,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宣傳和咨詢服務活動,從而確保警校大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
【參考文獻】
[1]郭念鋒等.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郭念鋒等.心理咨詢師(二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3]郭念鋒等.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5.
[4]陸明.合理情緒療法的理論與實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8(06).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