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招萍


[摘要] 目的 對護理干預應用于胰島素泵糖尿病治療中的效果進行分析和總結。 方法 選取該院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并用隨機數字方法將其分成了實驗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兩組均采用丹納泵治療,實驗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對照組僅實施常規護理,對比兩組的臨床效果。 結果 實驗組的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不良事件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的全過程,給予患者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上升,且大大降低了不良事件發生率,臨床意義重大。
[關鍵詞] 糖尿病;胰島素泵;護理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b)-0151-02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一類慢性疾病,屬于內分泌系統疾病,發病率高、病程長、并發癥多,給患者及家庭造成了很大困擾。當血糖升高時,極易并發其他疾病,嚴重時可導致死亡,故控制患者的血糖上升是治療該癥的關鍵[1]。胰島素泵被認為是目前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2]。該院對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均給予了胰島素泵治療,并全程對其進行了護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觀察對象均為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該院行胰島素泵治療的糖尿病患者。根據隨機數字方法,將這80例患者分為了兩組,分別是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人數均為40例。實驗組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50~80歲,平均(60.5±4.5)歲;病程1~15年,平均(5.6±2.4)年。對照組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52~82歲,平均(61.5±4.5)歲;病程2~15年,平均(5.6±2.7)年。兩組在臨床資料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該次研究中,80例患者采用的胰島素泵均為丹納泵,并給予了護理。其中,對照組實施的是常規護理,內容包括:定時檢查胰島素泵的接頭處,看是否松動;指導患者合理進食,控制體重;留意患者有無心慌、出汗等不良反應等。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同時,實驗組行綜合護理干預,主要措施為。
1.2.1 置泵前的護理干預 ①心理干預。糖尿病患者本身受疾病折磨,情緒易發生波動,而情緒變化時會影響血糖的控制效果。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在置泵前向患者詳細講解胰島素泵治療的相關知識,包括治療原理、作用、應注意事項等,讓患者及家屬對胰島素泵的使用有更多的認識,并多列舉成功的病例,減輕患者的恐懼與緊張,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治療態度,保持良好心態配合治療。
②健康教育。治療前,將糖尿病知識、胰島素泵使用方法宣傳冊發放給患者,增加患者對糖尿病知識及胰島素泵操作注意問題的了解。向患者示范胰島素泵的正確使用方法。
③準備工作。對胰島素泵裝置進行仔細檢查,嚴格根據操作流程做好胰島素泵準備,包括安裝電池、檢查儀器性能正常與否、排氣如何等,遵醫囑完成基礎量與餐前大劑量的設置,并做到重復核對。清洗干凈進針部位的皮膚,留意進針處皮膚是否出現硬結、損傷或感染。
1.2.2 置泵中的護理干預 胰島素從冰箱取出后,先靜置于室溫環境下0.5 h左右,檢查藥物有無變質。抽取胰島素后,要避免出現氣泡,以免堵塞注射管道。使用75%酒精消毒患者的注射部位,讓患者取平臥或坐位。護士左手將注射部位的皮膚捏緊,右手持針行皮下注射,然后用透明貼膜妥善固定,以免胰島素泵脫落,并使用膠布將輸液管彎處固定好,防止注射管道堵塞。
1.2.3 置泵后的護理干預 定期監測患者的血糖水平,8次/d,并結合患者實際調整胰島素的用量。置入胰島素泵后4 d左右,患者易出現低血糖,故需密切留意患者有無發生低血糖反應。若發生高血糖情況,應及時查找原因,注意檢查胰島素泵的運行情況與泵內胰島素含量;對泵輸注管路進行檢查,看是否發生氣泡阻塞或針頭阻塞情況,必要時將全套管路更換掉。注意檢查注射部位有無紅腫、滲液、皮下淤血及針頭脫出等情況。每日睡前,取溫水清洗注射的部位,但避免用力搓洗,預防損傷皮膚。
1.3 觀察項目
治療后,對兩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胰島素用量進行監測與比較,并觀察有無患者發生低血糖、皮膚感染等不良事件。采用SF-36生命質量表對兩組生存質量進行評估,包括軀體健康、軀體角色、精力、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等6個維度,得分越高,生存質量越好[3]。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中的有效數據均使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的表示方式分別為(x±s)與百分數(%),分別用t與χ2進行檢驗,以α=0.05作為檢驗水準,當檢驗值<該水平時,則代表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的血糖水平及胰島素用量對比
實施護理干預后,實驗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胰島素用量均遠遠少于對照組,兩組進行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Р<0.05),見表1所示。
2.2 兩組的生存質量水平對比
實驗組各項生存質量指標評分均遠遠高出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Р<0.05),見表2所示。
2.3 兩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1例低血糖,無皮膚感染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50%;對照組3例發生低血糖,2例皮膚感染,2例皮下淤血,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7.50%。實驗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0,Р=0.025<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終身性疾病之一,可損害神經、血管、腎及心臟等組織系統,誘發一系列的并發癥,增加患者的危險。控制患者血糖上升離不開降糖治療,包括服用降糖藥物、胰島素注射等。在以往的胰島素注射治療中,采用常規的胰島素皮下注射方法時,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故效果不甚令人滿意。胰島素泵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治療方式,它能模擬人體胰島素分泌,大大減少了以往注射方式而導致的非生理性高峰,能最大限度地保持24 h血糖的平穩,低血糖事件發生率低[4]。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改變,人們對健康要求也不斷提高。為了進一步提高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的療效,做好置泵各個時間段的護理工作也十分重要。該研究在實驗組患者治療各環節應用了綜合護理干預,包括置泵前的心理干預、健康教育及各種準備;置泵期間的護理和置泵后的各種護理服務,對照組則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表1可發現,實驗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與胰島素用量均少于同時期的對照組。這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泵治療時,對患者進一系列的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胰島素泵應用的有效性,可將患者血糖控制在較理想的水平,且胰島素用量較少。從表2則得知,實驗組各維度生存質量指標的評分均高出對照組,這表明,由于為患者實施了到位的護理服務,患者心理狀態得到改善,配合程度提高,有利于提高其生存質量。從結果2.3則發現,實驗組僅1例發生低血糖,約占2.50%,而對照組出現了低血糖、皮膚感染、皮下血腫等不良事件,約占17.50%。這說明,綜合護理在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患者過程中的應用,可有效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大大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該研究結論與有關文獻[5]報道基本相符。
總而言之,在使用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患者時,通過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實現對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大大降低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有效提高了患者生存質量,臨床意義重大,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英鴿,周欣欣.綜合護理干預在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9(2):156-157.
[2] 孫凈.綜合性護理干預在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89例中的應用[J].中醫臨床研究,2015,7(32):129-130.
[3] 李麗娟.護理干預在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4,1(8):1376-1377.
[4] 譚榮煥.優質護理在腹股溝斜疝手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2015,9(19):252-253.
[5] 葛育梅,陳雪,姜雪.護理干預在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中的應用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78):231.
(收稿日期:20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