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丹


[摘要] 目的 觀察當歸四逆湯加減聯合穴位貼敷對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方法 選取該院收治120例氣虛血瘀型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予以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服用當歸四逆湯加減和穴位貼敷,兩組連續(xù)治療30 d后,觀察記錄臨床綜合效果、神經傳導速度、血液流變學等指標。結果 治療組在臨床綜合效果、神經傳導速度等指標改善上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結論 當歸四逆湯加減聯合穴位貼敷對于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明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優(yōu)于傳統西醫(yī)單藥治療,值得推廣。
[關鍵詞] 當歸四逆湯;聯合穴位貼敷;氣虛血瘀型糖尿病;糖尿病神經病變
[中圖分類號] R2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2(b)-0081-02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在糖尿病發(fā)病過程中發(fā)生的最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臨床發(fā)病率高,可高達60%~91%[1]。病變多累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等傳導,臨床癥狀表現為四肢麻木、疼痛、襪套或手套樣感覺,嚴重者會出現下肢關節(jié)的病變甚至是潰瘍,這也是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出現高致殘率的重要原因之一。該文主要研究當歸四逆湯加減聯合穴位貼敷法對氣虛血瘀型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的觀察,并將其與西醫(yī)治療方法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0月—2016年10月該院收治的120例氣虛血瘀型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治療組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在47~78歲之間,糖尿病病程于6~16年之間。對照組中,男43例,女17例,年齡48~80歲之間,糖尿病病程于5~15年之間。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規(guī)定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年齡在45~80歲之間):①有明確的糖尿病病史;②有明確的神經病變的癥狀及體征(如:四肢麻木、痛溫覺遲鈍或過敏、四肢末端有手套樣或襪套樣感覺;跟腱、膝腱活動減弱或消失等);③實驗室檢查發(fā)現: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檢查陽性。根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yī)診療規(guī)范初稿》中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yī)命名為“消渴痹癥”[2]。
1.3 排除標準
①并發(fā)昏迷等急性并發(fā)癥,妊娠期或其他類型糖尿病等、糖尿病壞疽;②嚴重感染或合并有嚴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及早血系統疾病并發(fā)癥;③不符合納入標準者、不服從醫(yī)囑服用藥物或臨床資料不全無法準確判定治療效果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主要包括有:糖尿病疾病健康教育、合理控制飲食、適當運動、胰島素治療,定期測量血糖值,血糖控制在達標水平,靜滴生理鹽水+甲鈷胺注射液1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服用當歸四逆湯加減并配合穴位貼敷,其中,當歸四逆湯的成分[3]:當歸、桂枝、白芍分別各15 g,細辛3 g、通草、吳茱萸、灸甘草各10 g,生姜3片,大棗5枚,150 mL口服3次/d,一共10劑,15 d為1個療程。穴位的選取:肺俞、脾俞、腎俞、足三里、曲池、合穴、外關、三陰交、陽陵泉。貼敷藥物組成成分:丹參150 g、川穹100 g、水蛭50 g、桂枝、桃仁、玄胡各100 g、紅花50 g。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用白醋為輔助將其調成糊狀備用。貼敷2 h/次,1次/d,30 d為以療程。
1.5 觀察方法及指標
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30 d后,觀察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療程癥狀的改善情況、神經傳導速度的改變、血液流動學改變及血清學檢查中血糖、血紅蛋白水平變化。①顯效:四肢疼痛、手套樣或襪套樣感覺、四肢冰冷畏寒、乏力神疲、胸悶等癥狀改善顯著,肌電圖示: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增強,與治療前相比增加≥30%;②有效:上述癥狀有所改善,程度較輕,肌電圖示:感覺神經傳導速度與治療前比較增加10%~29%;③無效:上述癥狀未有改善,肌電圖顯示感覺神經傳導速度與治療前未有所增加。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的比較急中醫(yī)臨床癥狀的比較
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變化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屬于消渴病變癥,中醫(yī)古籍對其癥狀有所描述。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講:“消渴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jié)酸痛”[4];明代朱棣在《普濟方》中提到:“腎消口干、眼澀陰痿,手足煩疼”[5]。現代醫(yī)家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以氣血虛弱為本,血淤脈絡為標,病變主在腎、脾。腎,為先天之本,腎氣虛弱,失于固攝,精微下注則發(fā)為消渴;脾,為后天之本,脾氣虧虛,則氣血化源不足肌肉失養(yǎng),氣虛血滯,久滯成淤,淤血阻絡而發(fā)痿躄[6]。所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本之法可定為補氣活血、補益脾腎。當歸四逆湯主要作用為溫經散寒、活血通痹,《傷寒論》中記載:“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7]。藥方中,當歸主補血養(yǎng)血、活血行氣,是血中氣藥;桂枝溫經通脈;白芍養(yǎng)血和營;細辛外溫經脈內溫臟腑,可助桂枝溫經散寒;通草可疏通血脈而吳茱萸則散寒止痛,加以甘草、大棗益氣健脾、調和諸藥。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表現及嚴重程度的不同,可對湯方中藥物進行適當的加減。若患者上肢疼痛劇烈,可在方中加秦艽、羌活等藥物;若患者下肢疼痛嚴重,則可在方中加用懷牛膝、木瓜。穴位貼敷是經皮給藥系統中的其中一種方法。調配好的藥物以貼于皮膚或黏膜表面的方式,達到長時間保證恒定速度被吸收入人體循環(huán)的目的,同時可避免口服用藥的首關消除作用及降低肝腎負荷[8]。因此,其局部治療效果明顯,其理論基礎:整體觀念、經絡學說。清代吳機師描述穴位貼敷的作用機理[9]:“切于皮膚,徹于肉理,攝于吸氣,融于滲液”;清代·徐大椿在《醫(yī)學源流論》中的“薄貼論”[10]提出貼敷療法既能夠治表,也可以治里,其具體為“今所用之膏藥,古人稱之為薄貼。其用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貼敷藥物通過人體腧穴(臟腑經絡氣血匯聚之處)進入人體的經脈系統,內可達臟腑,外可及肌膚,可以保證藥物藥效發(fā)揮的持久性。藥方中,丹參主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桂枝溫經通脈;桃仁、紅花亦主活血化瘀,水蛭可破血逐淤;玄胡、川穹主行氣止痛。選擇穴位為:肺俞、脾俞、腎俞、足三里、曲池、合穴、外關、三陰交、陽陵泉。上述的藥物主要功能為活血通絡、溫經止痛,通過貼敷在選取的穴位上,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四肢麻木疼痛、襪套樣或手套樣感覺,同時增加神經系統的血供,加速周圍神經的修復。
綜上所述,當歸四逆湯加減聯合穴位貼敷對于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明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優(yōu)于傳統西醫(yī)單藥治療,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鄭志.試論寒濕困脾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應用當歸四逆湯加減及貼敷治療的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9):251-252.
[2] 陳玉,賀明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采用加味當歸四逆湯聯合甲鈷胺治療的臨床體會[J].臨床醫(y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2014,1(7):252.
[3] 李金花,趙恒俠,李惠林,等.當歸四逆湯加減聯合α-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研究, 2014, 6(1):28-29.
[4] 姚祈.補陽還五湯聯合α-硫辛酸治療氣虛血瘀、脈絡淤阻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評價[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016, 23(5):1166-1168.
[5] 潘立民,孫素芹,葉婷.穴位貼敷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 2016,33(3):96-99.
[6] 楊秀萍.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J].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 2015, 37(8):691-694.
[7] 王煥從,趙軍強.當歸四逆湯加減聯合α-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5, 24(23):2575-2577.
[8] 江松平.經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急性癥狀臨床舉隅[J].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5, 24(7):1186.
[9] 馬尊良.當歸四逆湯加味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34):3846-3848.
[10] 尹曉華,高俊孌,陳秀榮.穴位按摩、穴位貼敷聯合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中藥對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6,16(56):14-15.
(收稿日期: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