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萍
[摘要]長春理工大學科技俄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可豐富吉林省理工科高校外語翻譯人才培養研究的實證資料,通過將外語翻譯人才培養的前沿翻譯教學理論應用于高校翻譯教學實踐,檢驗相關理論的適用性并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反饋信息和反思視角。找準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研判未來發展趨勢,指出發展方向和改進路徑,確定相對科學的發展目標,為相關部門和理工科高校科技外語翻譯人才培養的教學管理、教學組織和實際教學活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理工科高校 科技俄語翻譯 人才培養模式 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154-02
楊自儉(2002:4)曾提出,“譯界需要培養三種類型的人才。一種是數量較多的應用型人才。他們應該具備較好的中外語言文化基礎,并懂一門或兩門專業,他們的任務主要是在各個行業的中外交流崗位上完成各項工作,大量從事口譯、筆譯或機譯的翻譯實踐活動。第二種是不但中外語言文化基礎很好,而且是各學科或各行業的專家。引進外國先進文明成果,傳播中華文化的精華,對中外文化進行整合工作,主要依靠他們。第三種是培養研究型人才。這類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培養翻譯人才的碩士點和博士點上,對這類人才要求更高”。
目前,我國的翻譯專業建設現狀和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并不樂觀,社會經濟的極速發展以及對外交流的不斷頻繁,高素質的復合型及應用型翻譯專門人才嚴重短缺的問題不斷凸顯出來。近十幾年來,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外語人才,但翻譯方面的人才仍然緊缺,相關資料顯示,全國職業翻譯有4萬多人,相關從業人員50多萬人,專業翻譯公司3000多家,能勝任翻譯工作的合格人才缺口高達90%。
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高校在翻譯學科建設和翻譯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人們開始意識到懂外語和做翻譯兩者是無法等同的,翻譯人才大都要經過嚴格的專門訓練才能從事翻譯工作。一些專家、學者借鑒國際翻譯教學成功的經驗,提出并實踐了翻譯專業教育理念。他們認為,作為完整的翻譯專業培養體系,每個層次都應有自己明確的培養目標及培養重點。
高校外語翻譯人才培養雖然是教育界和學界的經典課題,但時至今日,國家發展戰略的調整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面臨的挑戰都賦予這一課題以全新的現實性和緊迫性,以創新性思維來研究和完善吉林省高校外語翻譯人才培養的策略已經刻不容緩。在過去三十多年中國對外開放和對外交往的發展過程中,翻譯事業和翻譯人才為中國經濟騰飛、科技進步和融入國際化進程作出了特殊的努力。翻譯事業的發展是中國教育事業的成果,同時也推動了外語翻譯人才培養的不斷進步。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翻譯事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國際經濟合作、科技合作以及文化交流需要新的復合型翻譯人才,中外對話交流需要有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
國家發展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離不開擴大對外開放和加強國際交流,開放與交流需要高素質能勝任工作的翻譯人才,這就使吉林省高校外語翻譯人才的培養有必要研究完善新策略,以應對發展的新要求。目前,中國的翻譯人才跟不上中國各方面事業的發展,翻譯界同樣是“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吉林省高校外語翻譯人才培養如果不應對新形勢高需求及時研究、調整與完善更加務實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則很難適應發展和創新的要求。
吉林省高校在外語人才培養方面具有較強師資力量和較齊全的專業。目前,僅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長春理工大學、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等國家及省屬重點高校就擁有外語專職教師1000多人,尤其是復合型人才,即專業知識儲備高和專業技能強的人才,其中,教授和副教授600多人,聘請國外教師100多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00多人;設有翻譯本科、翻譯碩士專業達十幾個。多年來,吉林省高校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外語人才,但是卻仍無法滿足社會對高素質的外語翻譯人才的迫切需求,主要問題在于,吉林省面臨的挑戰首先是翻譯人才需要更高的專業修養與素質。其次是翻譯知識的快速更新對翻譯專業教學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包括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式都存在著結構性和根本性的滯后問題,尤其是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知識結構缺失的弊端。再次,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亟待提升。作為專業基礎的語言知識、文學知識和國情知識雖然具有強大的長期穩定的特質,但絕不能拘泥于陳舊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觀念,要適應發展的全新模式和新語境。
因此,積極研究探討吉林省高校外語翻譯人才的培養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這是我們要面對的一項緊迫任務。本文以此為出發點,以長春理工大學科技俄語翻譯人才培養為例,有針對性的研究和探討吉林省理工科高校翻譯人才的培養理論和實踐問題。積極運用翻譯學科和翻譯教學理論研究的成果,調整培養方案、專業和課程結構,提出培養策略,以期探索出一條理工科高校科技外語翻譯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高端科技外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現實意義重大,外語加專業和專業加外語的教學模式急需探索,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英語,翻譯高端人才卻匱乏,這值得深思。小語種學習者基本都是大學零起點的學生,學習時間過短、應試教育、過級考試的羈絆、學習主體和教育者之間的有效共鳴問題等都是影響高端科技外語翻譯人才的主要因素。大多數理工高校采取“俄語+理工專業”,“俄語+理工知識”,“理工專業+俄語”模式,培養寬領域的科技俄語翻譯人才,培養側重俄語語言文學的人文類人才,培養側重商貿知識的經貿翻譯人才,培養人文、經貿、法律等并舉的復合實用型俄語人才。
面對科技俄語專業人才短缺的現狀,各大學采取了相應的措施,調整了培養人才的模式,主要采取將俄語專業教學與學校自身優勢學科相結合的方法,即“自然科學專業+俄語”模式,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采用“化學、生物、物理等專業+俄語”的復合人才培養模式,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采取“石油化工+俄語”模式;還有“俄語+理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例如中國石油大學培養“俄語+石油”模式的專業石油俄語翻譯人才,哈爾濱工業大學培養“俄語+航空”模式的專業航天俄語翻譯人才,燕山大學“俄語+軋鋼”的人才培養模式,哈爾濱商業大學“俄語+商務”的人才培養模式。
長春理工大學應積極申報科技俄語翻譯本科和碩士專業。完善俄語專業本科教學大綱,增加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灌輸,低年級階段強化科普知識的俄漢語互譯能力,高年級階段注重專業科技俄語俄漢語互譯能力的培養。依托我校理工大學辦學特色與優勢學科,培養俄語+理工特色專業的科技俄語翻譯人才。科技俄語專業的課程開設應依托本校教學的實際,與特色學科相結合,如: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計算機俄語課程,哈爾濱醫科大學的醫學俄語課程。優化課程結構,將科技俄語翻譯課程設置向我校光學、計算機、材料、機械等特色專業方向傾斜,培養中俄科技貿易合作的急需人才。重基礎,寬口徑,跨學科,培養復合型的“一專多能”人才。結合長春理工大學優勢學科則可開設光學俄語課程。
改革課程設置,根據《高等學校俄語專業教學大綱》(2004年)的要求,結合社會所需的科技俄語翻譯人才層次,調整我校相應的本科俄語教學大綱,適當改變提高階段第四學年的科技俄語翻譯,第三學年的科技俄語閱讀,第四學年的俄語翻譯課時,可嘗試大一開設專業科技俄語為必修課,使學生盡早熟悉科技俄語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科技俄語翻譯專業的課程設置需突出科普知識的俄漢互譯,自然科學領域的基礎知識,自然科學領域相應科技材料的互譯。教學大綱中規定學生在第三學年修機電知識概論和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第四學年修機械識圖課程的同時,鼓勵學生結合我校優勢學科和畢業生就業的需求,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布局,積極選修我校優勢理工學科如光學、材料、計算機等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充實理工類知識。
優化教學模式,以長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專業科技俄語翻譯教學課堂為實施場所,設計先行組織者并具體實施。“先行組織者”指在認知結構中已有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背景觀念材料,利用適當相關的、包攝性較廣的、最清晰和最穩定的引導性材料,是促進學習和防止干擾最有效的教學策略。將授課班級實驗組按理工科生源和文科生源分為兩組,分別施以不同的組織者,并實施相應的教學策略,通過階段測試和實際翻譯演練,對比沒有實施先行組織者的班級,檢驗授課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前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科技俄語翻譯教學中詞匯、語法、語篇等教學層面不同的先行組織者,并探索科技俄語翻譯課程的教學策略。設計上位組織者,即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均高于新學習內容的上位觀念,在科技俄語翻譯教學中實施漸進分化策略;設計下位組織者,即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均低于新學習內容的下位觀念,在科技俄語翻譯教學中實施逐級歸納策略;設計并列組織者,即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與新學習內容并列組合的觀念,在科技俄語翻譯教學中實施整合協調策略。
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鼓勵教師去我校理工科優勢學科相關專業學習專業基礎知識,提高自身科技專業水平。動員教師參加各種高級口譯或筆譯活動,積累翻譯實戰經驗。調整教師隊伍及教師的知識結構,對俄語專業教師進行科技俄語高端翻譯的強化培訓,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整合現有資源,改變語言文學類教師知識結構單一的現狀。讓文科教師學習理工科課程,不斷充實自己,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
實踐環節方面,聘請一線科技翻譯公司的員工,如中俄科技園等各領域資深俄語科技譯員為學生講授筆譯技巧與經驗,把實踐與課上理論教學環節有機結合。邀請本地與獨聯體國家長期合作的企業深入解讀資深翻譯必備素質,聘請一線工程科技譯員進行講座,傳授口譯技巧。開拓本科畢業生實習基地建設,采取訂單式人才培養和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培養中俄科技貿易合作的急需人才。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翻譯大賽,如全球俄漢翻譯大賽,參加全國翻譯資格證書考試,包括筆譯和口譯。
建立我校優勢學科科技領域翻譯教學語料庫,包括國際標準化文件、工程合同、工程圖紙、招標文件、技術概論等。同時引入平行語料庫,用于學生課后的翻譯復習與實踐。通用理論、語義學、語用學和篇章學理論應與科技俄語翻譯相結合,編寫專業領域的科技俄語教科書,如《光學俄語》等作為我校特色教材。
綜上所述,理工科高校的科技外語翻譯人才培養可采取以下優化策略,增加政府投入尤其是各高校對外語翻譯人才培養教學與研究的投入;改革高校外語翻譯人才培養的教學組織和課型安排,更新與調整外語翻譯專業教學理念,增加趣味性較強的選修課程;豐富教學手段,實現多媒體教學全覆蓋;銜接課上課下教學與學習,探索實訓教學和在線互動學習等方式;整合外語翻譯人才培養專業課及通識教育課程;建立教學考核與教學效果評估的新模式。加強外語翻譯專業教師培訓,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參考文獻】
[1]呂殊佳.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翻譯人才的培養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0):41-42.
[2]張德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問題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1(18):24-26
[3]鐘秉林,董奇,葛岳靜等.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9(11):22-24.
[4]王英杰.基于合作背景的俄語高端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2(01):54-55.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