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紅+賴發明


[摘要] 目的 分析在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應用64排CT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該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0例)與對照組(40例),觀察組給予64排CT檢查,對照組給予數字減影檢查。觀察并比較兩組的圖像質量、掃描時間以及診斷結果。 結果 觀察組的掃描時間(4.10±0.90)s與對照組的掃描時間(8.00±1.00)s相比明顯降低;觀察組的敏感性(95.00%)、特異性(97.51%)、準確性(95.00%)以及圖像質量等級評分(4.83±0.70)分與對照組的圖像質量等級評分(2.50±0.60)分以及敏感性(67.50%)、特異性(72.50%)、準確性(70.00%)相比均明顯升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應用64排CT可更加準確地作出判斷,改善其圖像質量,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 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64排CT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2(b)-0133-02
由于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近幾年來我國糖尿病發病率逐年攀升,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處于高糖狀態,極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糖尿病性腦血管病變、糖尿病性肢端壞疽等,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1]。有研究發現,64排CT在診斷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有一定的臨床意義。該研究為了更好地分析在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應用64排CT的臨床價值,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該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80例,收集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龍巖市第一醫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8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0例)與對照組(40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61.41±14.33)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46~76歲,平均年齡(61.81±14.40)歲。兩組患者的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均沒有明顯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對該研究目的知情,并自愿簽署了同意書;②均符合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相關影像學檢查禁忌證;②不能夠積極配合CT檢查者;③認知功能不正常或者有精神病史。
1.2 方法
應用64排CT進行診斷,具體檢查過程如下:應用64排CT(型號: Discovery CT 750 HD)對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進行掃描,設置掃描參數:掃描螺距0.984,層厚5 mm,寬度40 mm。注射優維顯對比劑:即患者取仰臥位,于肘靜脈應用高壓注射器以4.5 mL/s的速度注射對比劑,接著進行掃描,掃描主要范圍為從腹主動脈下端到足背水平,重建軸位影像數據,并應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和容積再現技術進行數據分析[2]。圖像均由兩位臨床經驗豐富的影像學診斷主任醫師對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動脈斑塊性質、狹窄程度等情況進行重點觀察和評價。
1.3 評價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的圖像質量、掃描時間以及診斷結果。診斷結果主要包括特異性、準確性、敏感性,其中敏感性為真陽性患者人數在假陰性和真陽性患者人數中所占的比例;特異性為真陰性患者人數在真陰性和假陽性患者人數之中所占的比例;準確性為真陰性和真陽性患者人數在總例數中所占的比例[3-4]。圖像質量的判斷標準如下:5分:下肢動脈造影圖像非常清晰;4分:下肢動脈造影圖像局部有些模糊,幾乎不影響診斷結果;3分:下肢動脈造影圖像一半以上出現輕度模糊;2分:下肢動脈造影圖像出現模糊或中斷;1分:無法分辨下肢動脈造影圖像。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表中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比較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比較組間計量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的掃描時間、圖像質量比較
觀察組的掃描時間(4.10±0.90)s與對照組的掃描時間(8.00±1.00)s相比明顯降低,觀察組的圖像質量等級評分(4.83±0.70)分與對照組的圖像質量等級評分(2.50±0.60)分相比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診斷結果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比較
觀察組診斷結果的敏感性(95.00%)、特異性(97.51%)、準確性(95.00%)與對照組診斷結果的敏感性(67.50%)、特異性(72.50%)、準確性(70.00%)相比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疾病,有較高的發病率。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長期過飽進食,運動量減少,導致胰島素分泌障礙,糖尿病無疑成為當下高發疾病。當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時,早期患者的臨床表現不顯著,往往很難發現,另外臨床診斷上也存在一定難度,而且隨著病情進一步加重,極易發展為下肢靜息痛,甚至肢體硬化等,嚴重威脅患者的預后水平[5]。因此,臨床上放射科早期盡可能做出準確的臨床診斷,可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時間,降低截肢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6]。目前,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診斷檢查包括數字減影、CT、彩超等影像學檢查,均有各自的優缺點,其中CT檢查的分辨率較高、特異性較強,可準確診斷鑒別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掃描時間(4.10±0.90)s與對照組的掃描時間(8.00±1.00)s相比明顯降低;觀察組的敏感性(95.00%)、特異性(97.51%)、準確性(95.00%)以及圖像質量等級評分(4.83±0.70)分與對照組的圖像質量等級評分(2.50±0.60)分以及敏感性(67.50%)、特異性(72.50%)、準確性(70.00%)相比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了64排CT在診斷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有諸多優勢。64排CT具有良好的空間分辨率,可通過高清探頭,來獲得完整、清晰的下肢動脈血管圖像,并且掃描速度快,可有效縮短掃描時間;64排CT存在一定的掃描延遲時間,可在保證圖像質量的情況下,顯示閉塞動脈遠端的血管,更加有利于對檢查結果的判斷;同時64排CT還采用先進的后處理平臺,如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和容積再現技術等,來更加直觀的顯示動脈血管的結構外形等,同時從多個方向、多個角度顯示動脈血管腔內病變和血管壁的斑塊、鈣化情況,使64排CT檢驗結果的特異性、敏感性大大提高了[7-9]。
綜上所述,64排CT在診斷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可很大程度上協助臨床醫生對該疾病進行確診,幫助患者及早進行相關治療,顯著降低截肢率,改善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李偉,蘇秉亮. 64排CT在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7):1106-1109.
[2] 趙恒宇,關小英,孫健男,等. 64-MSCT血管成像在糖尿病并發下肢動脈閉塞癥診斷中的價值[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9):3840-3841.
[3] 徐銳,劉曉紅,王瑞敏,等.64排螺旋CTA對糖尿病足下肢動脈病變的評估價值[J].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10,4(9):36-38.
[4] 魏富春,戎健,陳玉群,等.2型糖尿病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與視網膜病變的關系[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3,21(8):732-736.
[5] 李偉,蘇秉亮.MSCTA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的應用[J]. 疑難病雜志,2013,12(7):526-528.
[6] 符福文,李云南,魏曉波,等. 64排西門子CT血管重建對評估糖尿病眼動脈硬化的價值[J]. 現代醫用影像學,2016,25(1):89-91.
[7] 司成海,蘭靜,田珊珊,等. 低管電壓結合大螺距技術行糖尿病下肢動脈CT血管成像檢查的可行性研究[J]. 山西醫藥雜志,2016,45(9):1028-1029.
[8] 鐘麗華,蔣連秀,覃蕾,等. 64排CT增強老年患者對比劑使用安全護理配合[J]. 華夏醫學,2009,22(6):1167-1169.
[9] 龐殿申,遲華群,王飛飛 .64排CT冠狀動脈成像評估糖尿病患者斑塊量化特征[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 2016,14(2):166-168,172.
(收稿日期:2016-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