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摘要] 目的 探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最佳的護理方法。 方法 將該院近期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的西醫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方法。 結果 從患者的血糖、神經傳導速度和康復情況3方面對護理效果進行評價,觀察組患者取得的結果明顯好于對照組患者。如在總有效率方面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分別為76.92%和92.98%,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方法,效果顯著。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西醫結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 R2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2(b)-0139-0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指在排除致病因素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出現與普通周圍神經功能障礙患者相似的癥狀和體征,如四肢麻木和疼痛等[1-2],隨著患者病情的發展,后期可導致糖尿病足潰瘍和壞疽等[3],從而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等多方面帶來巨大影響,也嚴重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負擔。為了進一步提高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康復效果,該院神經內科對此類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方法,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5年3月—2016年10月期間,選擇在該院入院治療的96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該次護理研究的對象。納入標準包括:①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符合2001人民衛生出版社年出版的《實用糖尿病學》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4];③患者肌電圖檢查結果顯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 MNCV)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 異常;④四肢感覺如疼痛、麻木和瘙癢;⑤腱反射和膝反射異常等。排除標準包括:①藥物和甲狀腺功能異常等非糖尿病因素導致的周圍神經病變;②心、腎和肝等臟器嚴重病變;③妊娠和哺乳期婦女;④糖尿病其它嚴重并發癥;⑤精神類疾病等。在患者入院時,首先向患者介紹中西醫結合護理方法的費用和優勢,在患者主觀同意的前提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39例,觀察組患者57例。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齡33~70歲,平均年齡(49.68±12.85)歲,糖尿病病程3~15年,平均病程(6.25±3.28)年。并發周圍神經病變5個月~4年,平均病程(25.05±4.68)個月。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齡32~72歲,平均年齡(50.38±11.52)歲,糖尿病病程2~16年,平均病程(5.96±3.50)年。并發周圍神經病變3個月~5年,平均病程(24.58.±4.30)個月。兩組患者在以上各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主要基于傳統的西醫護理方法,具體護理工作如下:①臨床護理。每日按時測量患者的血糖等生命體征;②遵醫囑用藥。如在糖尿病治療方面,為患者發放口服降糖藥物或規范注射胰島素[5]。在周圍神經病治療方面,將0.2 g注射用葛根素(國藥準字H20055928)融入50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中,靜脈滴注,1次/d。口服甲鈷胺片(國藥準字H20052564),0.5 mg/次,3次/d;③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少吃或不吃容易導致血糖升高的食物,多吃五谷雜糧和新鮮蔬菜等。鼓勵患者每日少食多餐,每餐定量[6]。
1.2.2 觀察組患者護理方法 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方法基礎上,增加中醫護理環節。
中醫藥物護理:采用該院中醫科自擬的中藥方劑對患者進行治療,藥物組成包括:桔梗6 g,當歸、枳殼、柴胡、赤芍、川芎、牛膝、甘草和地龍各10 g,生地黃、丹參和黃芪各30 g等[7-8]。水煎服,1劑/d,早晚各服用1次。護士根據患者的飲食和生活作息習慣,提前煎煮藥物,涼至適宜溫度后再為患者發放,并記錄患者的服用情況。
中藥足浴:首先將丹參、木瓜、赤芍、黃芪和透骨草各50 g[9],用3 000 mL冷水進行浸泡后煎煮20 min,然后將藥液倒入較深木桶中為患者進行足浴。為了保證足浴效果,建議有條件的患者可自行購買足浴機足浴。水溫保持在37℃左右,足浴時間30 min/次,每日早晚各1次。足浴后,護士對患者的足部進行按摩,取穴三陰交、陽陵泉和足三里等,力度以患者感覺微痛為宜。
1.3 觀察標準
觀察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①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檢測結果;②、患者肌電圖監測結果,主要監測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
1.4 療效判定
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種。其中顯效為患者臨床癥狀如疼痛和麻木感明顯消失,腱反射和膝反射恢復正常,肌電圖顯示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加快 5 m/s以上;有效為患者臨床癥狀得到緩解,腱反射和膝反射好轉,肌電圖顯示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加快,但增幅<5 m/s;無效為患者護理后,以上各方面均無變化。總有效率為前2者之和。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表內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 (x±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血糖檢測結果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護理前后的血糖監測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見,在護理前,各項血糖檢測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護理后再次檢測,檢測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檢測結果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傳導速度檢測結果見表2所示。從表中可見,在護理前,檢測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護理后再次檢測,2組患者在正中神經的MNCV和腓總神經的MNCV檢測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康復情況比較結果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康復情況比較結果見表3所示。從表中可見,在總有效率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合并癥之一,發病率高達50%[10]。患者癥狀表現如四肢麻木和疼痛等。由于受到醫學發展的制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確切的致病因素尚未明確,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患者體內代謝紊亂和細胞因子異常等。
在患者的治療和護理方面,傳統的方法主要以西醫為主,如通過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給予患者營養神經和改善微循環的藥物等。由于患者病情具有易反復等特點,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為了進一步提高患者康復效果,該院對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方法,即在傳統西醫護理方法基礎上,進行中醫藥物護理和中藥足浴,效果較為顯著,如在總有效率方面,采取中西結合護理方法的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2.98%,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6.9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中西醫結合護理方法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康復是非常有益的。
[參考文獻]
[1] 錢冬.中醫情志護理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2(2):371-372.
[2] 林豊桐.2型糖尿病的情志分析及心理干預的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3.
[3] 陳偉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23):51-52.
[4] 張惠芬.實用糖尿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66.
[5] 吳麗莉.針藥并用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6(8):556-557.
[6] 趙維納,趙思甌,曲世巍,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91例中醫研究[J].中醫研究,2013,26(3):32-33.
[7] 王娜.益氣活血通絡湯配合西醫常規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40例[J].中醫研究,2012,25(1):24-25.
[8] 陳燕妃.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5):1386-1387.
[9] 郇冰冰.紅外線照射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4,26(8):61.
[10] 袁梅.α—硫辛酸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觀察[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0,35(8):1046.
(收稿日期:20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