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炫林

[摘要]筆者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的厭學情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心理訪談法相結合的方法,首先了解高職學生厭學行為表現;其次分析了高職院校學生厭學的原因;最后對高職院校學生厭學提出對策和建議,以建立一個良性的教育教學環境,引導高職院校學生從厭學到樂學的轉變。
[關鍵詞]高職 厭學 疏導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162-02
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的加速,使得高職院校學生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同時,面對學習負擔過重、就業壓力、社會競爭等問題,高職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甚至遲到、逃學,厭學輟學,這些行為表現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校的聲譽,成為高職高專院校和諧發展的一大難題。為此,筆者認真調查,旨在了解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為了使研究對象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筆者隨機從某高職院校抽選了173名學生進行調查,據此了解高職院校學生厭學的現象。173名同學,其中問卷調查100名,訪談調查 73名。在性別比例上,男生占93,女生80名。大一、大二、大三學生分別占66人、69人、38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共包括20道題目,分別從個人因素、學校教育教學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進行設計,共發放調查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訪談問卷共7個訪談問題,發放訪談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73份。
(三)研究結果
由以上表格可以得知,大一學生厭學比較嚴重的占37.8%,大二學生厭學比較嚴重的占52.2%,大三學生厭學比較嚴重的占73.3%,男生厭學比較嚴重的占55.9%,女生厭學比較嚴重的占43.8%。調查結果表明,高職院校學生的厭學情緒隨著年級的增高而增長,男生厭學情緒明顯要高于女生。
二、高職院校學生厭學表現
(一)課堂行為表現
調查結果表明,31.6%的同學上課的一般狀態是枯坐;23.7%的學生在課堂上做其他事情,學生的自我約束力差,學習態度不正確,不專心聽講,說話,讀小說,玩手機;6.2%的同學上課睡覺;僅僅38.5%的學生上課時的一般狀態是認真聽講。
(二)課外行為表現
課后不復習所學內容,不做作業或抄別人的作業。如果強迫學習會產生痛苦、緊張、焦慮的情緒和行為,一些人表現出反抗的態度,更有甚者頂嘴、唾罵老師,逃學、輟學。從調查來看,整體情況不太樂觀,僅有18.3%的學生能夠每天堅持2小時以上,81.7%的學生課余學習的時間少于2小時,甚至更少。22.3%的學生課余時間在上網、玩網絡游戲,36.3%的學生會參加學校組織的一些社團活動,14.5%的學生做兼職等,僅有26.9%的學生能夠做些與學習有關的事情。
三、高職院校學生厭學原因分析
高職院校學生厭學并非與生俱來的,其與學生自身因素、學校教育教學因素、家庭社會環境因素密切相關。
(一)自身因素
第一,自我認識的偏差。大學新生面臨角色的轉換,生活環境和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改變,26.2%的學生心里不適應,感覺前途渺茫,看不到未來的前景,從而產生了厭學的情緒。
第二,基礎太差跟不上。調查表明,12.1%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基礎太差,課程內容聽不懂。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的習性、信念、能力都不盡相同,學習基礎良莠不齊,整體較差。這些都成為了高職院校學生厭學的原因。
(二)學校教育教學因素
第一,枯燥的教學內容、呆板單調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熱情。
調查結果顯示,53.1%的學生認為教師枯燥、乏味的教學方法,不易理解知識,教師教學方法陳舊、單一等,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熱情。
第二,課業負擔過重,使得學生疲于主動學習。29.1%的學生認為學習壓力過重,強制性要求學生早晚自習,全天滿滿地排課,使學生無法勞逸結合,對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
第三,不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13.1%的學生認為不喜歡某老師是導致厭學某門課程的原因。部分學生認為教師不理解學生,缺乏與學生的交流溝通;輔導員缺乏經驗,說話方式太過官方等原因,使學生對大學生活迷茫,偏離了入學時的憧憬。
(三)家庭因素
第一,父母過高的期望值,孩子壓力很大。
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只有成績好,以后才會有未來美好的前程。于是要求孩子每次考試拿高分才會有獎勵。這樣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一旦孩子達不到要求,便會感到痛苦,長此以往必然厭學。調查研究表明,13.9%的學生認為父母期望過高使學生產生厭學。
第二,家庭氛圍不和睦,孩子缺乏安全感。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也是長期環境。”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是至關重要的。不和諧的家庭關系會給孩子造成很多困擾和不少的壓力,乃至使孩子發生情緒偏差。在調查中發現,12.5%的學生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父母對子女精神層面的關心較少導致了學生厭學。
(四)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對高職院校的影響越來越大,如今的高職院校已并非象牙塔,其與外面的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第一,盲目跟風,邊打工邊上學。
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發現,59.2%的學生為改善自己的生活處境,利用寒暑假、周末進行打工。邊打工邊上學的初衷是可行的,其一方面可以緩解學生的經濟困難,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但有些學生癡迷于打工,認為在校學習期間就可以通過打工來改變自己的生活,無需進一步學習。學校有管束的生活與放松的打工生活形成鮮明對比,學生厭學情緒應運而生。
第二,校外娛樂設施的影響,使學生經不住誘惑,學習分心。調查研究發現,23.2%的學生認為校外娛樂場所、網吧、電子游戲機使部分學生沉迷于此而產生厭學。
四、高職院校學生厭學對策探討
(一)學生應發揮自身“內力”,轉化厭學不良情緒
第一,重新確立新的目標,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自信心。
斯大林說過:“偉大的目標產生偉大的毅力。”因而,從高職學生入學就應該確立一個新的目標,即確立了生命的一個里程碑,對未來的發展做一個詳細的規劃。同時將自己既定的目標分解為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產生學習的動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第二,積極參加各種有益活動,轉化不良的學習情緒。
學生可利用學習之余的閑暇時間,開展健康有益的體育、文藝等娛樂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積累生活閱歷和體驗,同時調節情緒,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提高素質,從而遠離不良情緒的滲透。
(二)關注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加強學生思想素質教育
第一,關注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合理設定各階段目標。
所謂職業生涯教育,重點并非是職業,而應該是生涯。據了解,在許多發達國家,職業生涯教育也被稱為生涯教育,這是關系到一個人一生發展的教育,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內容涵蓋了職業知識、認識自己、適應社會等知識。在當前這種教育理念下,職業生涯教育應當宜早不宜遲。教師應指導學生入學后即根據自己的自身特點進行職業定向,讓學生將當前的學習與未來的生活和工作相結合,與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相結合,一方面能增長知識,另一方面能掌握基本的職業技能。
第二,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約束自我。
首先,輔導員應該定期給學生做思想工作,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學習動機、行為引導的教育,應充分發揮道德模范的榜樣作用。其次,思修教師必須抓好思想道德修養的課堂教學,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目標鞭策自我,用高尚的品德,淵博的知識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來教育和影響高職學生。
(三)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育教學改革
第一,教師應注意減輕學生負擔,使學生勞逸結合,學有所用。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要求教師要狠抓教學基本功,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做到切實減輕學生學習負擔,讓學生愉快輕松地學習。同時教師應照按企業生產任務的要求來組織教學,做到用職業行為體系取代專業學科體系,切實做到學有所用。其要求職業教育的目標應全面包含“知識、技能和關鍵能力”,它是一種以“實踐為導向”,注重實踐性的教學環節,突出職業實踐的綜合培養,理論與實踐緊密相結合的理念。
第二,教師應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寓教于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該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眾所周知,游戲的新奇、刺激恰恰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導致青少年會對此產生持續時間長的興趣。教師應借鑒游戲的吸引力,在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地運用體驗式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同時,教師要充分了解現代學生的需求,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有自我鍛煉和創新的機會,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
第三,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
學生是脆弱而敏感的,他們隨時都在注視著教師的舉止和言行,迫切地想得到教師的贊賞和認可。俗話說:“親其師,信之道”,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如果學生尊敬教師,真心喜愛教師,就會對教師任教的相關學科產生好感,用心去學,既而激發學習興趣。教師還應該多親近學生,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上的實際困難,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四)加強家校聯系,使家庭教育科學化、合理化
第一,父母要多給予孩子心靈上的關懷,而不是多給物質上的滿足。父母平時可以主動與輔導員聯系,及時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然后給予孩子正確的關愛,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予的溫暖,從而使其增加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第二,家長應先了解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個性和成長環境,不要盲目地進行教育。同時家長要認識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孩子成才的途徑也是多樣化的,無需過度拘泥于以分數論英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校教育的宗旨,應該是開發多種智能并幫助學生發現適合其智能特點的職業和業余愛好。”教師必須全面了解學生,關注并承認他們之間存在的差異,并且尊重這些差異,才能做到教有所獲。
(五)優化學校周邊社會環境,還學生一方凈土
第一,針對校園的招聘,公司對人才的選聘,應實行公開、公平競爭,既要重視文憑,更要重視水平,防止學生滋生“學習無用論”的僥幸心理,用正確的心態對待打工與學習的關系,避免輟學事件的發生。
第二,社會大環境與校園風氣的好壞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有關管理部門要加大管理力度,堅決消除社會的不利影響,從而改善廣大學生生存的外環境,減少不良現象對學生的誘惑。執法部門應加大對網吧、電子游戲室等場所的管理力度,給學生一個文明健康的網絡世界。
【參考文獻】
[1]王繼輝.論高職學生厭學的原因和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09).
[2]李大勇等.高職學生厭學現象原因分析及對應措施[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3).
[3]邢瑩,吳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
[4]張旭英.淺析多元智能理論對學校教育的啟示[J].基礎教育論壇,2015(02).
責任編輯: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