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征凱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12-021-02
摘 要 從俱樂部教學概念的界定、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教學模式的類型、教學模式的作用、教學模式的類型構件等方面對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實施俱樂部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高校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遵循“三自主、三貼切”:即課程內容選擇自主(項目俱樂部選項課)、課外活動參與形式自主(自主參加課外俱樂部)、課程考核內容自主(在范圍項目類別內選擇考核內容);以上“三自主”必須是以 “三貼近”為原則:即貼近學生心理與身體狀況需求、貼近學生運動參與和技能形成需求、貼近于社會發展以及學生對社會適應性的需求。
關鍵詞 公共體育課 俱樂部 教學模式
一、俱樂部教學概念的界定
俱樂部(CLUB)一詞源于歐美,在我國《辭海》中也有俱樂部的解釋,在我國體育管理部門文件中也有對體育俱樂部進行專門界定。俱樂部被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工作者引入教學中,由于各自研究的視角不同、操作過程的差異、活動項目的區別等原因,對高校公共體育課引入俱樂部教學的命名表述各不相同,定義的闡述也有較大差距。如劉志敏[1]認為體育教學俱樂部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運動項目、教師、上課時間選擇上具有一定自由度的體育教學形式;劉建坤等[2]認為體育俱樂部是以俱樂部的組織形式將體育教學、課外體育、運動訓練、群體競賽等融為一體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不難看出,高校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是一種教學模式的創新,是較好考量普通大學生自主性又結合學校辦學條件的實際為依托,圍繞某一運動項目開展體育課堂教學活動并遵從教學規律的高校體育組織。
二、高校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
(一)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即在課內教學時間內傳授基本的運動技術技能,在課外時間讓學生根據自我的意愿進行自我鍛煉,實現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
(二)非營利性為本和商業俱樂部為輔的互補
高校體育俱樂部本質是非營利性的公益組織,但是在實際運行中又普遍存在收取一定的會員會費的情況。通過適度的體育消費來轉變學生傳統的體育鍛煉觀點,在校內倡導 “自我健身投資、花錢買健康、花錢買娛樂”的習慣。
(三)學習者以會員的身份學習
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幾乎都實行會員制度,會員制度極大發揮了學習者的興趣、愛好和職責,交納會費,讓學習者享受會員待遇又利于俱樂部的正常運轉[3]。
(四)以學生為中心,與社會接軌
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較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通過與社會接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也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目標。
三、高校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類型
(一)課外體育教學俱樂部
以體育俱樂部代替課外活動組織形式,如深圳大學、沈陽師范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都采用了這種形式。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俱樂部成績占30%~40%,體育課成績占60%~70%,使俱樂部的體育活動成為體育課的延伸;學生活動人數多,主動性強,學生興趣濃厚。
(二)體育課教學俱樂部
這類俱樂部變教師的主導地位為輔導組織教學地位,較好地發揮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地位,如上海中醫大學、鞍山師范學院等都采用了這種形式。
(三)課內外一體化教學俱樂部
這類俱樂部的特點是有機地把課內、課外、社會三課堂聯系在一起,發揮學校教育的整體功能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和終身體育的能力。如廣西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華僑大學等都采用了這種形式[4]。
(四)“3+2”階段化俱樂部制教學模式
“3+2”俱樂部制教學模中“3”是指以田徑基礎項目為主要內容的體能提高訓練課,從生存技能與增強體質出發開設的游泳課,從弘揚和傳承民族體育文化出發開設的太極拳課;“2”則表示在第2學年的2個學期,學生可按照個人的喜好分別選擇2個運動項目進行學習和鍛煉。
四、高校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主要作用
(一)體育俱樂部能充分調動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對教師的主導地位進行優化。
(二)俱樂部制體育教學激發了學生運動的個性化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課程以學生為中心,高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人為本和健康第一思想。
(三)改變傳統體育教育模式統一安排課程的局面使體育教學的內涵得以延伸和擴展,競技體育與公共體育教育找到契合點,使二者得以共存于同一體系,且平衡發展(表1)。
(四)相對體育課上課時間,俱樂部的活動時間較長,有比較充足的時間進行練習。
(五)體育教育俱樂部打破年級、專業、班級、性別、年齡、人數等界限,能以大課堂的形式讓學生接受健康教育體育俱樂部,能讓學生掌握多種技能。
(六)學校體育俱樂部的存在,既可以促進學校體育的社會化,又可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
五、高校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體育俱樂部教學的課程設置
體育俱樂部教學的課程設置以學生對體育課程選擇的權限看,主要包括必修、限選和任選等;以課程安排看,主要包含開設時間、教學時間、教學場地等。不同權限、不同安排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如表2所示。
(二)體育俱樂部教學的運作體系
1.建立初級體育教學俱樂部。
主要對象是一年級和二年級大學生,通過體育活動讓學生初步掌握體育運動的基礎理論,具有一定的體育實踐技能,初步具有選擇體育運動的獨立認知。大一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一項體育運動,利用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時間,參加相應的體育教學俱樂部;大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1~2項體育運動項目,并對選擇的項目產生較濃的興趣,能掌握較為科學的體育運動方法,懂得科學的醫務監督方法,形成科學的體育觀念。
2.建立體育教學俱樂部。
主要對象是三年級和四年級大學生,大三和大四學生具備一定的體育認知和體育技能后,可以自由選擇參加體育教學俱樂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輔助性主導作用。
3.建立體育教學俱樂部激勵制度。
學分制依然是體育俱樂部教學的核心制度,通過記學分促使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牢牢樹立強身健體的鍛煉意識,持之以恒的體育鍛煉習慣。
(三)體育俱樂部教學的管理體系
1.健全的體育組織機構。即建立由分管體育工作的副校長主管,體育學院有關領導為委員,組成一個校領導及體育教師共同參與的管理體系,各級領導和教師各司其職,任務明確,職責清晰。
2.嚴格診斷性入口測試,摸清大學生的體育基礎,依據不同體育技能分成不同班級進行有差異的體育俱樂部教學。入俱樂部時應全面考核,然后根據考核成績,將大學生分為基礎班、鞏固班、提高班等不同的班級。每個班級均有自己的單項協會,目的在于因材施教,真正地讓學生學到知識,培養愛好運動的習慣,為終身體育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3.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優化體育教學方法,提高體育活動興趣,為學生創造新運動項目,幫助學生“為自己開運動處方”。
(四)體育俱樂部教學的成績評定
體育俱樂部教學的成績評定從運動成績單一評價方式逐步轉換成以體育成績為主并兼顧其他因素的綜合評定方式。過去體育課程評價方法是以體育運動成績統一標準,也幾乎是唯一標準,這種傳統的成績評價方法雖然操作簡單,評定內容單一,但同時也因考核不全面,影響學生的體育參與熱情。體育俱樂部教學由于自由選擇空間大,項目選擇靈活,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教學進度、不同教學內容的學生都可以參加俱樂部教學。同時,體育俱樂部教學的考試評分還兼顧了學生的體育活動出勤率,只要學生參加技術活動站的出勤率為80%以上,即為體育課成績合格。而且,在體育成績評定中還參考了學生參加各項比賽、活動所取得的成績或所達到的水平[5]。也就是說,體育俱樂部教學的成績評定是以綜合評價方法為主導,充分考量了學生的運動參與認知、運動技能水平、身體健康狀態、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
六、結語
隨著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不斷優化和創新,隨著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條件不斷提高和改善,隨著高校大學生體育認知不斷增強和拓展,隨著高校師生教學關系不斷改良和融洽,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俱樂部教學必然向 “三自主”(課程內容選擇自主(項目俱樂部選項課)、課外活動參與形式自主(自主參加課外俱樂部)、課程考核內容自主(在范圍項目類別內選擇考核內容))、“三貼近”(貼近學生心理與身體狀況需求、貼近學生運動參與和技能形成需求、貼近于社會發展以及學生對社會適應性的需求)進一步邁進,關于高校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的研究會得到更廣泛、更深入、更全面的關注和探討。
項目來源: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 項目編號 JG15EB070 課題中期階段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劉志敏.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概念辨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4(8).56-57.
[2] 劉建坤,王桂欣.我國普通高校開展體育教學俱樂部研究文獻的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2):232-234.
[3]楊芳.論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與學生體育權利的關系—兼談大學生的體育權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5):672-673.
[4] 朱奇志.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的現狀與發展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8)88-90.
[5] 劉慶青.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的運行機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30(6):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