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月+汪靜
【摘要】本文對高職院校《成本會計》校內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初步分分析,提出了增強學生感性認識,注重培養成本會計意識,以典型工作方法為基礎,提升實戰能力等應采取的對策。
【關鍵詞】實踐教學 問題 對策
《成本會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課程內容涉及生產費用歸集與分配、產品成本計算、成本報表編制與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由于不同企業會因生產經營情況不同而呈現差異化的特點,而且在同一企業也有可能因生產模式或技術工藝的改變以及成本管理的要求變化而發生較大的變化。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掌握成本會計核算與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而且能夠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特點及管理要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滿足未來企業對成本會計崗位的需要。本文就高職院校《成本會計》校內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校內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實訓內容設置存在某些不足
《成本會計》校內實訓包括階段實訓和綜合實訓,其內容是針對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應掌握的某項方法或技能設置,具有一定的仿真度。但是由于教材所涉及的進行成本核算所運用到的各種方法均是基于典型工作過程的工作方法,也就是說是經過整理、加工而模式化的方法,因而據此安排的實訓,也只能訓練典型工作方法的運用,并不一定就是實際工作中能直接用的上的方法。比如為了配合學生掌握品種法的應用,教師會選用一套為“品種法”“量身定制”的仿真實訓資料。資料中背景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及管理要求和品種法的適用范圍完全一致,相關成本費用資料按也是按照品種法的費用歸集分配順序提供,操作步驟完全按照品種法的成本核算流程設置,學生只要按照操作指令按部就班的完成指定工作任務,只要不出錯,都能得到設定好的工作結果。但若僅僅止步于此,仍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
(二)忽視成本會計意識的培養
盡管經過傳統實訓訓練,學生們的操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學會了如何設置成本費用賬、填制各種費用分配表、進行賬表間的結轉、賬務處理乃至計算完工產品成本和編制成本報表并分析。但是就大多數學生而言也只是機械的執行工作指令的結果,并不明白自己所做工作的意義;當然也不知道如何組織成本核算工作;如何設計各種費用分配表格;計算出來的成本數據有什么用。甚至于離開了業務提示,學生們就不知道該干什么了。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忽視了對學生成本會計意識的培養。所謂成本會計意識即成本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專業感覺和職業判斷能力,包括對自己崗位功能的的充分認知,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處理工作任務時習慣遵循的原則。成本會計意識是支配和調控成本會計人員職業行為和活動的調節器,只有形成了成本會計意識,學生才能在未來的職業工作中對生產經營中的成本事項由被動應對變成主動反應。
(三)文字性的實訓資料缺乏真實感
高職院校學生普遍缺乏在制造企業的實際工作經歷,不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技術工藝及產品質量等情況,因而對課程涉及的成本內容在認識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雖然仿真實訓資料對背景企業生產、工藝、產品等情況進行了介紹和描述,但限于資料自身的用途和局限性,學生對一些名詞與術語諸如;車間、工段、工藝員以及生產工藝流程、工序、定額等等不知所云,且難以有切實的感受和體驗,囿于這種情形下的學生在主觀能動性上的發揮將會大打折扣。
二、完善校內實踐教學的對策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增強學生感性認識。一般來說人們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精神才能放松,遇到問題時也會積極思考找出解決的辦法,要讓學生消除對仿真實訓環境的陌生感,讓學生感受制造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是必不可少的。為此,除了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鼓勵學生假期到企業實習以外,讓學生觀看視頻也是不錯的選擇。這方面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去合作企業錄制生產經營活動的視頻在課上播放。一但學生熟悉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其主觀能動性就會被激發起來,他們會象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一樣,積極思考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成本會計意識。具體來說就是要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形成一項認知及掌握三項原則。一項認知是指明確成本會計工作服務于企業成本控制、節約費用、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成本會計人員應具備成本管理的全局意識,應將成本會計工作組織、成本計算核算、成本報表編制和成本管理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考慮。三項原則是指:重要性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和受益性原則。其中,重要性原則強調進行成本核算時應分清主次,主應從細、次應從簡;簡要有理、細應有用。即從實用角度出發,既不盲目追求繁瑣,也不片面追求簡化;因地制宜原則是講在選擇成本計算方法時必須考慮企業生產工藝和生產組織的特點以及管理的要求,切不可生搬硬套書本知識,要學會變通;成本的計算過程實際上就是費用歸集與分配過程,但所有費用的分配都應遵循受益原則,即誰受益誰承擔,單獨受益單獨承擔,共同受益分配承擔,分配標準與受益數量之間應具有因果關系。
(三)以典型工作方法為基礎,提升實戰能力。由于課程所涉及的成本核算方法大多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務已經模式化的方法。但在實際工作中,制造業的成本核算環境遠比書本上要復雜、靈活的多,學生在課程中所學到的方法很難照搬到實際中去。因此當學生掌握了成本核算的基本技能之后,還應適時進行非典型狀態下的訓練,以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靈活運用能力和應變能力以便將來能夠更快的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為此可以設計一些“實戰模擬”訓練,比如:選取若干不同類型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圖,視頻播放給學生,讓學生討論應采用那種成本計算方法,可以自己假設企業對成本管理的要求;計算投料率和在產品約當產量時讓學生思考非標準投料方式下(4種投料方式以外)如何計算投料率;僅提供背景企業成本資料不給予任何業務指導要求學生自己完成成本核算全過程,包括選擇具體方法,設計費用分配表格和成本核算程序最終完成成本計算等。
參考文獻:
[1]庾慧陽 高職《成本會計》教學改革與探討《中外企業家》
2009年第11期
作者簡介:張三月,汪靜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會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