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韜
【摘要】為了更好的把握社會的本質,使批判理論能夠真正成為認識現實,改變世界的科學的方法論,馬克思把自己置身于人類社會的實踐當中,通過對人類活動的深刻理解,使社會批判理論方法論的實質清晰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關鍵詞】實踐觀 方法論
1.以實踐觀為基礎的科學方法
實踐批判方法首先是以實踐觀點為基礎的批判方法,它的科學性取決于實踐觀點的科學性。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活動,是人類世界不斷進步發展的基礎,而實踐又是一個復雜的矛盾統一體,其中內在地包含著多種關系,所以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在本質上就是對實踐活動所蘊涵的矛盾的揭露與批判。
因為物質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所以對社會的批判分析必須首先指向現實生產,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并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就是說,只有從物質生產實踐出發,才能夠完整地描述全部過程,以及描述這個過程的各個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于是,對現實的認識就會徹底的離開神創萬物的階段?,F實世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人們實踐活動的結果??梢姡R克思實踐觀的確立是對社會進行科學批判的前提,只有以實踐觀為基礎的實踐批判方法為指導,分析現存社會的矛盾關系,追溯它們的產生過程,才能實現對現實社會的科學批判與完整說明?,F實的社會問題還需現實人的實踐來解決,對于現實的人來說,社會批判是那些作為社會積極成員的個人所進行的真正的人類活動,他們的批判同時也貫穿著實踐。在這里面他們提出了顯明的實際措施,這里面不僅體現著他們的思維,并且更主要的是體現著他們的實踐活動。社會是人類活動的領域,社會中的一切都是人參與的。現實的、從事實際活動的人是歷史的主體,各種社會關系是人們相互活動的產物。因此,歷史不單純是為人們活動提供的舞臺,而且就是人們活動本身。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僅創造著歷史,也創造著人本身??梢?,實踐觀既是批判的基礎和依據,又是批判的武器和方法。離開現實實踐,批判就會失去根據和標準,陷人純粹的抽象思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實踐批判方法成為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科學方法。
2.以合理辯證法為內核的科學方法
合理辯證法就是實踐辯證法。實踐辯證法不僅是否定之否定的批判形式,更是變革現實的實在形式,是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辯證方法。所以以實踐辯證法為內核的實踐批判方法就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引導社會發展的科學發展方法。
馬克思的合理辯證法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科學辯證法,它摒棄了黑格爾的思辨形式,具有了科學的內涵。辯證法的合理形態不是局限于概念領域的游戲,而是主張在對社會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著對社會的否定理解,即對現存社會必然滅亡的理解。它不僅是一種思維的形式,而且是變革現實的革命實踐。馬克思把辯證法置于物質生產實踐的基礎上,就實現了辯證法的革命轉換,使辯證法由神秘的形態轉為合理的形態,由思辨的領域轉向現實生活的領域,從而發揮指導現實社會的作用。把辯證法建立在實踐基礎上,就賦予了辯證法以合理的形態:而以合理形態的辯證法為內核,就使實踐批判方法擁有了發展的靈魂在馬克思那里,實踐是指在一定社會關系下的人和對象、主體和客體相統一的能動的生活過程實踐是一個矛盾體,實踐的矛盾運動推動著實踐不斷否定自身,改變自身的存在形態。人類社會根本矛盾的解決,人類生存困境的解脫,都有賴于實踐本身的辯證發展。實踐的辯證發展就是人的實踐活動的自我否定和揚棄, 并推動著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人類實踐的辯證發展決定了任何社會都是處于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都既有其存在的歷史暫時性,又有其發展變化的歷史必然性。實踐具有革命批判的本性,它要不斷地否定、變革現實世界,創造出新世界,這樣,實踐批判方法就具有了辯證法的結構,實踐辯證法就成為馬克思實踐批判方法的本質與核心??梢哉f,實踐批判方法內在地包含著辯證法的革命批判本質, 在本質上就是實踐辯證法;而實踐辯證法以現實實踐為基礎,是建立在實踐發展基礎上的革命方法,因而實踐辯證法在本質上也是實踐批判方法。
3.以改造現實為目的的革命方法
馬克思的實踐批判方法不滿足于解釋世界,它是對社會的革命批判方法,是為了改變世界。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馬克思所主張的這種對現實、對世界的改變不是抽象的,而是與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與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聯系在一起的,是在批判中實現革命改造的現實發展過程。馬克思社會批判的根本目標不是在理論中改造世界,而是在改造世界中完善理論。這樣馬克思就克服了其他哲學家單純解釋世界的缺陷而實現了由解釋世界向改造世界的轉變,實現了社會批判方法的革命變革實踐是人與世界最現實的基礎,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認識不僅包括對世界的理論解釋,更重要的是包括對世界的實際改造。在現實世界中,人的活動一方面受自然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受社會條件的制約。正是這些制約著人的活動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為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與發揮設置了界限。而要突破這個界限,就必須改變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現實社會關系。這就意味著要發展物質生產力和變革社會關系,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實現對社會的革命改造。馬克思認為,人們在實踐中所形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實踐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隨著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生產力也不斷得到發展與進步,而要實現社會的穩定發展,生產關系就必須做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變化。社會就是這樣在實踐的推動下,不斷超越原來的社會狀態而實現社會的進步與更新。在這種情況下,以實踐批判方法批判社會現實,對現實的批判就不單純是對社會的描述性批判,而是對社會的革命性批判。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趙泳.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J]教學與研究,1994 (3).
[3]張振鵬.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研究述評[J]高校社科動態,
2008 (8).
[4]吳鐵傳.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探析[J]求實,200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