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華
[摘要]海峽兩岸雖同屬中國文化,但是經過數十年的分隔,兩岸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少有互相借鑒。本文在對海峽兩岸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兩岸跨文化交際學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育實踐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比較研究。為共同創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跨文化交際理論新視角,兩岸學者應加強以上這幾個方面的交流和借鑒,借助學術交流的心理認同要比簡單化的“對臺宣傳”更有利于祖國統一。
[關鍵詞]兩岸 跨文化交際學 研究 教育 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214-02
一、引言
長期以來,海峽兩岸均大量引介美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成果。但是深究兩岸的現狀,兩岸文化雖同屬中國文化,但經過數十年的分隔,已經在思想、教育、文字、價值觀與生活形態上產生了差異;文化的“同文同種”并不等于同一種思維方式、同一種價值觀,海峽兩岸呈現了異質的次文明。此外,海峽兩岸由于體制不同,對待西方文化的態度也不盡一致,所享有的師資資源也不均衡。因此,兩岸跨文化交際學①因學校而異,可謂百花齊放,各顯神通,少有相互借鑒,仍然像林大津在其《跨文化交際研究》一書中指出的“各自為戰”“缺少合作”“表層差異與深層文化之間的聯系尚缺乏深入、全面的探討”。鑒于此,本文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海峽兩岸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現狀及其教育現狀進行比較分析。
二、海峽兩岸跨文化交際學研究現狀
在整個傳播學發展史里,跨文化交際學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年輕的領域。1959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Edward T. Hall所寫的《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出版,該書首次使用“跨文化交際”這一術語,被視為美國跨文化交際學的開端。此后,從60年代至80年代陸續又有一些關于跨文化交際的著作問世,這些著作的共同特點是更加關注跨文化交際學的學科理論建構。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美國一些大學開始開設跨文化交際學課程,進入70年代,開設這門課程的學校愈來愈多,如今開設該課程的大學已有400多所,有的大學甚至還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
(一)大陸跨文化交際學研究現狀
與國外相比,中國大陸對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起步較晚。中國大陸引進跨文化交際學的時代背景是改革開放之初中外交流時出現文化沖突;外語教師走出國門后猛然意識到外語教育重語言知識,輕文化素養的弊端,回國后積極引進跨文化交際學。從80年代開始,外語界開始了對交際法的理論探討。在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語教學及文化與語言的關系上。
自20世紀90年代起,跨文化交際研究在中國大陸開始普及并取得了穩固的發展和進步。從1990年開始,根據對學術界有較大影響的社會變遷和學術拓展,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1990年至1995年為借鑒和初創期。在此階段,還是延續著80年代對此學科理論的引進、介紹。這一時期的引介開始趨于活躍,但是多為譯著型文獻。1996年至1999年為提升和拓展階段。這一時期,中國大陸跨文化交際學的國際化進程加快,開始將西方跨文化交際學與中國大陸的實際相結合,拓寬了研究視野。中國大陸的跨文化交際研究與國外接軌,學術交流活動增加,相關著作的譯介進一步加強。從2000年至今為高潮和深化階段。在這一階段,對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主要表現為橫向拓展和多學科交叉,許多學科包括語言學、文學、心理學、教育學等都從本學科角度出發介入跨文化交際的研究,表現出較強的學科構建意識。
中國大陸關于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成果散見于各種期刊雜志或專著中。從已發表的著作和論文來看,“我國學者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語言與交際的關系;2)非語言交際;3)中西習俗比較;4)中西經營管理模式比較;5)國民性研究。國內學者對于跨文化交際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也有一些見解,但是,總的來說,這方面論著較少。”[1]大陸對于跨文化交際的理論研究非常缺乏,至今尚未真正形成自身的理論和研究方法。
(二)臺灣跨文化傳播學研究現狀
臺灣地區由于體制不同,中外交流相對于大陸而言,更早呈現出開放式。臺灣地區引進跨文化傳播學的主要緣由是80年代初新聞傳播學界的學術研究背景,隨后才是為適應全球語言教育與文化教育相結合的總趨勢而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
臺灣關于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成果中,影響較大的專著主要有汪琪的《文化與傳播》,該專著為臺灣地區第一本跨文化交際學的教科書。其后有陳世敏的《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翁秀琪的《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踐》,黃葳葳的《文化傳播》等十幾部專著。發表的論文主要有:許力生的“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問題探討”,陳國明的“傳播學研究概觀”。這些成果仍以介紹國外傳播理論為主,以臺灣傳播研究為基礎而寫成的跨文化傳播理論教科書并不多見,反映了臺灣傳播學界還未能對于跨文化傳播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發展出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論述。[2]
三、海峽兩岸跨文化交際學教育現狀
近年來,海峽兩岸跨文化交際學研究者頻繁共進國際跨文化交際研討會,但海峽兩岸高校跨文化交際學教育的合作與交流卻未見涉及。在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和學術往來日益頻繁的今天,對兩岸跨文化交際學的課程設置情況、教材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教育實踐的實施等進行比較分析,有助于促進海峽兩岸跨文化交際學者加強信息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加強海峽兩岸跨文化交際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課程設置情況
大陸高校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院系主要集中于外國語學院和傳播學院,以及部分院系如國際教育、人類學等。很多高校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的目的只是為了改善外語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且授課者也多局限于具有外語或語言學背景的教師。此外,由于開設的跨文化交際課程類別針對性強、授課對象限制較大、課程開放性低,一般只有本院系的學生才能選擇該課程,而且很大一部分是針對研究生而開設的,面向本科生的課程較少。因此,該課程可供學生選擇的余地很小,無法真正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要。
臺灣高校跨文化傳播課程設置比較零散,每所高校課程都是根據該校的研究傳統或授課教師的研究興趣制定的,主要分散于各高校傳播科系中。雖然臺灣高校跨文化傳播學課程主要是由傳播科系開設的,但其內容并不僅僅局限于傳播學領域,而是注重跨學科內容的交叉與融合。從搜尋所得的資料看,在臺灣38所學校87個傳播相關系所,約有54個學系開設與文化議題相關的課程。其中,以“跨文化傳播”“人際傳播”或“文化傳播”為課程名稱的科系約有27個,其他依各系的特色與專業需求以不同的名稱開設與文化相關議題的課程。
(二)教材內容的選擇
大陸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方面統一度比較高,國內教材主要集中于胡文仲和關世杰的著作,國外文獻則以薩莫瓦與波特的著作為主。教材的內容往往是停留于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習俗、禮儀、禁忌等方面的簡單介紹,很少涉及價值觀、思維模式等。總體來說,教材內容存在以下三點不足:一是知識廣泛,但對跨文化教育突出不夠,文化內容偏狹、過時。二是中國本土文化內容缺失。教材大部分內容的背景材料都來源于英美國家,以灌輸英美國家的文化為主要目的,有關大陸本土的文化則很少涉及。三是重知識,輕態度與能力。這些教材比較廣泛地介紹了跨文化教育的知識,但沒有說明如何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形成積極的跨文化態度和跨文化能力。
臺灣高校在選擇教材時,比較注重教材的適用性與切實性。教學者在設計整合教學內容和選擇教材內容時,多半是自制講義,或由不同的書籍整合反映臺灣當今社會狀況的閱讀資料以符合教學目標;同時也嘗試使用不同的教材,或是更換指定閱讀的資料。因此,教材的選擇比較分散,沒有統一的標準。在教材內容方面,主要包括以下議題:文化或族群的異同、文化差異對于溝通的影響、語言與文化的問題、非語言傳播、文化沖擊與同化適應等等。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
由于大陸高校講授跨文化交際學的師資隊伍中本土教師居多,不少教師缺少留學經歷,所使用的參考文獻多為二手資料,缺少親身體驗,其跨文化知識結構和能力構成也亟待豐富和完善。這些不足極大地限制了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各種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跨文化教育。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還是采取傳統的授課方式,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很少結合社會文化因素來培養學生對生活進行體驗和思考的能力。近年來,雖然討論式、研究式的教學方法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課堂中,但是尚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和科學性,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
臺灣高校除了利用外教講授跨文化傳播學外,也有很多具有留美經歷的本土師資。其教學方法更多地受美國高校的影響而摒棄了中國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以教師做單向知識灌輸的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教學模式。因此,他們講授的課程內容往往比較新穎,所介紹的理論和方法也較具前沿性,學科交叉性也比較強,教學方式多樣且較具系統性。教師主要采用引導、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小組討論、客座演講及學生報告等幾乎穿插在每節課當中,傳統的以灌輸語言知識為主的授課方式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四)教育實踐的實施
在大陸高校的一些學科教育中,雖然存在著一些零散、不自覺、不系統的跨文化教育實踐成分,但是在高校的教育綱要中,并沒有明確的跨文化教育實踐的內容。大陸高校的跨文化教育研究及實踐多數集中于外國語教育中。不可否認,在跨文化教育中,外語作為交流的手段必不可少,但是在高校的外語教學中,相對于言語應用來說,文化的學習還處于次要地位,更何況單一的英語文化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文化群體。因此,高校的跨文化教育應通過眾多學科的統籌來進行系統、全面、深層的跨文化知識的傳授和實踐。此外,大陸高校的跨文化教育實踐活動大多只限于課堂教學中,對于社會生活教育中存在著的廣泛的跨文化教育活動卻很少涉及。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有意識地把社會生活納入到學校的跨文化教育中,并加以正面的引導,使社會教育中的有利因素得到強化,其不利因素得到稀釋。
與大陸不同,臺灣高校“跨文化傳播”這門課散布在不同的科系中,法學、社會學、教育學、新聞學、商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都有開設跨文化傳播課程。臺灣高校跨文化教育的學科分布比較廣泛,授課教師也比較注重將知識與實際的生活情境相結合。為了兼顧知識的教育及其在生活情境中的應用,幾乎所有的老師都以課堂時間傳授理論或概念的知識,而實踐的部分,則在執行活動與作業的過程中完成。
四、結論
沒有比較便沒有鑒別,沒有鑒別便沒有思路,沒有思路便沒有與時俱進的出路。通過全方位比較海峽兩岸跨文化交際學的歷史與現狀,有利于促進海峽兩岸跨文化交際學的交流與合作,在兩岸跨文化交際學的理論研究、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育實踐等方面互相取長補短。如果我們接受“任何兩人之間的交往都帶有文化交流性質”的命題,則海峽兩岸跨文化交際研究成果必能促進臺海地區亞文化群體交流,促進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和學術交流。
在跨文化交際理論研究方面,臺海兩岸均非常缺乏,至今尚未真正形成自身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美國跨文化交際學理論家古迪康斯特曾提及:“亞洲學者需要創建適合自己文化的交際理論”,胡文仲和賈玉新也指出:“只有學習和借鑒而沒有發展和改造,沒有結合自己文化特點的理論,是不可能把跨文化交際研究建成一門適合中國國情的學科的”。[3]臺灣學者翁秀琪認為:臺灣跨文化傳播教育應以“在地思維,全球實踐”為典范,以“在地”的傳播問題意識為根本,并將研究與實踐深耕于建制化的傳播教育制度與課程中,方能使久居學術邊陲的臺灣傳播與研究獲得其主體性。[4]這與大陸學者提出的“特色研究”不謀而合,都是一種“立足本土,國際視野”的理論與實踐的追求。這一追求對于創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新視角,對于克服簡單化的“對臺宣傳”以促進祖國統一均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注釋:
①“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臺灣大多翻譯成“跨文化傳播”,為行文方便,本文將臺灣相關研究的術語統一取“跨文化傳播”,大陸相關研究的術語統一取“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嚴明主編.跨文化交際理論研究[M].黑龍江: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16.
[2]翁秀琪.臺灣傳播教育的回顧與愿景[J].新聞學研究,
2001(10):47-48.
[3]Guo-Ming Chen and William J.Starosta.跨文化交際學基礎[M].林大津,尤澤順導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總序:2.
[4]翁秀琪.臺灣傳播學的想像(上、下)[M].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95.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