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怡
摘 要:經濟法是社會本違法,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但當前經濟法理論存在理念模糊、體系混亂等問題,如何建立科學的經濟法責任歸責體系成為該項法律持續發揮法律效應的關鍵。文章從經濟法責任內涵與特征入手,分析經濟法責任歸責主要方式和方法,希望為我國經濟法發揮法律效應提供更多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經濟法;責任;歸責
經濟法責任歸責作為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影響下,需要經濟法協調的關系越來越多。經濟法責任歸責不僅影響我國法制社會建設,且在很大程度上對經濟法實效性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加強對經濟法責任歸責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滿足現實法律實際需要的重中之重。
一、經濟法責任內涵及特征
從法理角度來看,經濟法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實施了違反經濟法規定的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后果。簡單來說,實施了違法行為,且侵害了經濟法保護的權益而受到經濟法上的制裁。我們明確經濟法責任內涵對于后續責任歸責具有較大的幫助。
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經濟法責任具有獨特性,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了解經濟法責任特征,能夠幫助我們在實踐中合理選擇歸責方式,確保歸責效果達到最佳。
一方面,復合性。復合性特點,是指經濟法主體承擔的責任較為重要,是由多種責任的組合。與民法、行政法等部門法責任形式不同,主要原因是經濟法是一門新興的法律,難以形成完善的法律責任形式,僅能夠借助三大傳統部門法律責任形式[1]。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壟斷法等法律中,經濟法主體往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行政責任,如果情節嚴重,還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另一方面,社會性。經濟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與經濟雙重作用下的結果。特別是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轉型階段,市場固有的缺陷日漸暴露,國家作為經濟的調節者便介入到經濟運行當中,以發揮“無形的手”的作用,進而形成了經濟法規范。可見,經濟法主體所承擔經濟法責任更為嚴格,對受損合法權益進行補救,以此來協調社會主體的利益需求,從而創建和諧的社會秩序。綜上來看,經濟法責任的雙重屬性,決定了經濟法責任歸責方式和方法。
二、經濟法責任的歸責方式與方法
通常情況下,歸責原則是責任構成的主要內容,因此在進行歸責判斷過程中,我們會強調遵循歸責原則,科學、合理判斷經濟法責任,協調我國經濟社會中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市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過錯責任歸責
對于過錯責任來說,人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且主觀上存在過失。對于過錯責任歸責來說,能夠促進侵權行為法進一步完善,且能夠覆蓋更為廣泛的侵權行為。不僅如此,相對于結果責任,過錯責任有利于發揮行為人的創造力,使得行為人能夠明確自身義務,形成良好的約束格局,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更多支持。一般來說,由于經濟法具有社會性特點,因此過錯責任并非根本歸責根據,如果采取這種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主觀標準。很多行為人非主觀故意而產生社會危害的行為,無法對行為人進行合理的判決,因此無法準確地判斷經濟責任,適用范圍相對較小。
2.無過錯責任歸責
無過錯責任是相對于過錯責任而言的。在實踐活動中,能夠忽視當事人主觀狀態,僅針對當事人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損失進行歸責判斷。簡而言之,無論行為人有無過錯,都務必要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2]。在此基礎上,不僅能夠實現對社會利益的有效保護,且能夠提高經濟法的適用范圍,實現對合法權益被侵害人的保障。
3.嚴格責任歸責
結合《牛津法律指南》來看,所謂嚴格責任,是指一種沒有盡到合理的注意,而需要負責的一種責任標準。一般來說,責任產生于應該避免的傷害事件發生外,而非采取怎樣的措施。嚴格責任歸責對于當事人承擔的經濟法責任,一般不會關注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相對來說,適用范圍較小,僅適合《民法通則》中高危作業。
4.公平責任歸責
公平責任歸責是針對當事人雙方均無過錯的情況下,由法院作為主體,遵循公平原則,充分考慮當事人雙方的實際情況,促使當事人共同分擔責任的歸責方式。在此基礎上,能夠有效彌補過錯與無過錯責任雙方的缺陷,且能夠在經濟法中得到廣泛應用,為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社會和諧發展等提供更多保障和支持。
5.天平責任歸責
天平責任歸責是一種嶄新的歸責方式和方法。在實踐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經濟法主體確定責任。與傳統歸責方式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它立足于經濟法主體,分別對各主體歸責進行分析和研究。如針對經營者來說,采取定責為主、量化為輔進行歸責處理。前者不考慮經營者的主觀限定,僅對損害行為、結果等作為承擔責任的根本依據,而后者與前者相對應,主要以確定經濟法主體所承擔的經濟法責任的量的標準。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歸責,能夠協調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矛盾,使得責任歸責工作更具合理性[3]。對于政府來說,適用結果責任歸責,只有在政府行使經濟管理權行為的同時,對其他方面產生了損害,才能夠確定為經濟法責任。不同的責任歸責方式各具優勢及不足,在實踐中,不僅能夠保護受害主體,還能夠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三、結語
根據上文所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經濟法責任歸責重要性日漸突出。由于經濟法責任具有獨立的內涵、價值宗旨等特點,我國相關部門在進行責任歸責問題中會區別于民法、行政法等。因此在實踐中,我們首要明確的是經濟法責任特點,并加強對利益主體之間矛盾的分析和研究,兼顧效率與公平雙重目標,對違反經濟法行為人進行合理歸責,隨著經濟法適用范圍不斷擴大,我們在實踐中還應積極突破傳統思維定勢,創新更多責任歸責方式和方法,堅持與時俱進原則,保持與時代同步的思路,賦予法律制度動態發展特征,滿足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從而促進經濟穩定增長,保障我國和諧社會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國鈞.經濟法連帶責任研究——以第三方認證機構“不實認證”規制為中心[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5,(03):43-49.
[2]邱本.重思民法與經濟法的關系——寫在中國民法典制定之際[J].社會科學戰線,2012,(04):194-201.
[3]陽建勛.風險社會中市場主體責任社會性的外部性理論闡析[J].河北法學,2012,(09):1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