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毒品犯罪是國際公認的嚴重犯罪。我國的毒品犯罪雖然得到了有效緩解和遏制,但禁毒斗爭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準確認識毒品犯罪的特點并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對策, 對預防和打擊毒品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毒品犯罪;成因特點;預防措施
毒品犯罪是國際公認的嚴重犯罪。我國的毒品犯罪雖然得到了有效緩解和遏制,但禁毒斗爭形勢依然不容樂觀。當前,我國的毒品犯罪正呈現出犯罪手段隱蔽化、犯罪主體低齡化和無業化、毒品種類新型化、案件所涉毒品數量大宗化、涉及區域國際化的趨勢。要有效預防毒品犯罪,應加強宣傳,提高全民防毒反毒的意識;從毒品生產環節入手,通過實行境內毒品原植物的禁種鏟毒、境外毒源地替代種植、加強易制毒化學品管制、搗毀制毒窩點等措施進一步控制和減少毒源;加大查緝力度,提高查緝能力和水平,切實阻斷毒品的運輸、儲存、販賣等流通環節;加大懲處力度,增加犯罪成本;強化禁吸戒毒工作,減少毒品消費需求,有效萎縮毒品消費市場;同時,針對毒品犯罪國際化的大趨勢,還應進一步深化國際協作,集各國之力共同治理毒品犯罪。
一、加強禁毒宣傳,提高全民禁毒意識,依靠人民群眾、依靠農村基層政權、組織開展禁毒工作
(1)各級政府要強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宣傳教育,增強他們自覺抵御毒品種植的意識,教育他們不但自己不種植,還要敢于與非法種植罌粟的行為作斗爭。
(2)各相關部門應借助每年的6月26日國際禁毒日的特殊節日,以爭創“無毒鄉鎮”、“無毒村”、“無毒居委會”、“無毒社區”等活動方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標語、黑板報及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等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禁毒宣傳工作,將禁毒工作深入人心。
(3)公安機關要經常深入農村,特別是邊遠山區,經常性地開展禁毒教育和調查摸底,凡發現種植罌粟的,不管是誰種植,不管種植多少,什么用途,都必須立即鏟除。對罌粟種植者不能寬縱,該治安處罰的予以治安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有關部門追究刑事責任。對種植罌粟者的處理,最好到發案地去宣布,以達到處理一件教育一片的社會效果,同時通過報紙、電臺、電視等新聞媒介廣為宣傳,擴大影響。
二、加強國際協作,打擊毒品非法種植和生產,斷絕毒品的來源
針對毒品主要來自境外的實際情況,我們應加強與國際禁毒組織和周邊國家的合作。通過各種渠道、方式促使周邊國家政府特別是緬甸政府,加大對罌粟種植的管理,切實推行農業經濟作物替代罌粟種植,減少、直至停止毒品種植。
三、完善和提高檢查手段,不斷加強查緝力度,力爭把毒品堵在境外和邊境一線
隨著毒品犯罪的國際化和智能化,犯罪手段也更加隱蔽。但是由于當前緝毒人員少、裝備落后,公安機關的緝毒手段還停留在攔車檢查、憑肉眼判斷的階段,尚不能適應當前緝毒斗爭的需要。各級公安機關應充實緝毒隊伍,提高緝毒人員的素質。各級政府應加大對緝毒工作的投入,改善緝毒條件,配備緝毒犬、X光機、便攜式毒品探測儀(俗稱“電子狗”)等科技裝備,提高緝毒效果。
四、健全法律法規,加大打擊力度,嚴懲毒品犯罪分子,堵住毒品的非法流通渠道
嚴厲打擊毒品犯罪是我國的一貫做法。最近,于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對禁毒宣傳教育、毒品管制、戒毒措施、禁毒國際合作等方面作出了規定,健全了我國的禁毒法律體系,使我國的禁毒工作真正有法可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我國嚴厲打擊毒品犯罪的重要依據,公、檢、法等部門應嚴格執行,凡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不管數量多少,均構成犯罪,應繩之以法;對走私、販賣、運輸、制造鴉片一千克、海洛因五十克以上的,應依法嚴懲,該判處死刑的堅決判處死刑,絕不手軟。同時,人民法院還應該加強對罰金、沒收財產刑的適用,對毒品犯罪分子予以嚴厲的經濟制裁,不能讓毒品犯罪分子在經濟上占便宜。
五、加強對吸毒人員的管理,健全戒毒措施,限制毒品消費市場
有吸毒人員存在,毒品就有了銷路,販毒分子也就會因此鋌而走險。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采取有效措施,摸清吸毒人員的底數,按照《禁毒法》的規定,對吸毒成癮人員,不管是什么人,符合條件的一律實行強制戒毒。要加強戒毒機構的建設,加強對戒毒機構的管理,提高戒毒的效果。對戒毒出所人員,要實行跟蹤管理,落實幫教措施,防止復吸,一經發現復吸,一律送勞動教養。
六、發揮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把毒品犯罪消滅在萌芽中
青少年吸食毒品的原因也從最初的滿足好奇心、排解壓力發展到擴展朋友圈,增加社交滿足需求。又針對生理成癮性較低毒品的持續施用原因進行深入調查,可發現吸毒的青少年生理雖無需求,但由于使用時體驗良好,因此心理性質成癮性成為不易戒除的根本原因。因此,政府部門也應該在原有的毒品防治行動基礎上,協調教育、法律、社保、民政等相關其他政府部門進行合作,結合現代青少年的社會壓力的來源、心態的變化進行毒品防治的政府聯動,特別需要加強青少年公共活動空間的建設和規范,引導青少年在健康的公共空間進行社交,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加強與社會力量、家庭的合作,重視家庭在青少年毒品防治中的作用,定期聯絡;引入專業的社會組織對于青少年進行心理干預,設計人性化的全面發展課程進行輔導,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毒品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社會的治安問題,更是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安危和民族興衰的重大政治問題。因此,必須從國家安危、民族興衰的高度來認識開展禁毒斗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結合毒品犯罪的發展性和多變性,堅持禁種、禁制、禁販、禁吸,堅持“四禁”并舉,堵源截流,嚴格執法,厲行標本兼治的方針,這樣才能最終取得禁毒斗爭的徹底勝利。
參考文獻:
[1]林臻.臺灣青少年毒品防治的發展與經驗
[2]王麗.論毒品犯罪的特點及預防措施
作者簡介:
翁麗華(1989.2~),女,漢族,福建莆田人,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書記員,工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