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帥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學院 北京 海淀 100083)
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大學新生人際關系轉換中的作用淺析
□丁 帥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學院 北京 海淀 100083)
大學新生進入高校之后,在學習和生活上都要經歷一個適應過程,需要逐漸完成中學生角色向大學生角色的轉換。而人際關系的角色轉換對于大學新生日后的生活和學習又是尤為重要的。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探究目前大學新生在人際關系轉換中的困境,并試圖闡述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大學新生人際關系轉換中的作用。
人際關系;角色轉換;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每年秋季都有無數懷揣夢想和希望的大學生踏入大學校園,這些“90后”大學新生具有鮮明的群體特點,既給大學校園帶來了新鮮的血液,但也給大學校管理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的“90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被各位長輩悉心呵護,缺乏獨立的生活技能和人際交往的溝通與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中國教育體制多重視應試教育,忽視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這導致不少新生在大學生活的適應階段往往出現學習方式、生活習慣、管理方式、心理調適等轉換的困境。而其中人際關系的適應問題尤為突出。
1.1 大學新生人際關系適應的地域差異
通過訪談發現,這主要是本地生源學生離家近,住校時間短,和家人交流機會多,但凡遇到各種問題都能得到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因而心理負擔少;另一方面,本地學生從小在當地生活,相較于外地生源學生,在本地生活的適應能力強,熟悉當地的人際規則,避免人際矛盾的幾率和能力較高。
1.2 大學新生人際關系適應的民族差異
少數民族在人際關系的適應能力上要明顯弱于漢族同學。對于成長在校園中的大學生來說,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但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上大學意味著要和融入漢語環境,融入漢族生活,所以難免會遇到很多困難。加之大學新生正處于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的人生階段,表現出自我形象多元化,心理體驗深刻化、情感細膩,自控能力增強的特點。在自我意識的分化和統一的過程中又表現出許多沖突和不適應,這給少數民族新生的學校適應無形中增加了難度。
1.3 大學新生人際關系適應的家庭經濟情況差異
不同的家庭經濟狀況也會影響同學們的人際關系處理。低收入家庭的大學新生不僅在經濟上處于劣勢地位,而且在人際關系處理中也處于弱勢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們的弱勢心態。很多被訪問的貧困生表示,“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同學參與社交活動時不需要考慮自己的經濟情況,參加的機會多,認識的朋友自然也多了。
1.4 大學新生人際關系適應在是否為獨生子女問題上的差異
通過問卷分析發現,獨生子女在人際關系處理上總體要弱于非獨生子女。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獨生子女相較于非獨生子女,得到長輩的愛護較多,自理以及體諒他人的能力較弱。在離開父母的集體生活中,獨身子女遇到問題一般從自身的角度出發,較少考慮他人的感受。而同輩的學生之間沒有像先前父母的悉心照顧與體諒,這種落差以及自身的任性導致人際關系的不穩定和不和諧。相反,非獨生子女在家時就已經體會到和兄弟姐妹的相處之道,習慣了和同齡人共享長輩之愛,所以在人際關系上比較懂得體諒、寬容和分享,因此比較容易適應大學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
2.1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內容呆板,不接地氣,無形的割裂了其在大學生人際關系中的引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理論性強,在化為指導性內容的過程中,沒有更好的銜接,造成指導性差,使其在大學生構筑良好的人際關系中作用更差。
2.2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形式落后,形式缺乏趣味性
現如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形式落后,還是傳統的課堂教學,課下說教,忽視了大學生課外文化生活和課余大學生之間的交往空間,而這些空間正是拓展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重要平臺。還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載體缺乏互動性,讓參與的大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存在感”低,降低了大學生們拓展交際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3 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過程中缺乏技巧和藝術性,創新度不都
眾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門藝術,是因為它更多的體現在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它是以人為對象,就決定了其能在引導大學生人際關系轉換過程中起著重要引導作用。如何創造有效的運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便使思想政治工作進入了藝術的境界。
3.1 利用新生入學教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新生入學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是新生跨入大學的第一課,直接影響著大學新生自我整合以及學校適應水平。所以,在目前新生入學教育處在過度期,形式內容還沒有被完全規定的時候,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新生入學教育之機,改變傳統的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通過講座、同伴教育等形式多樣的方式發現新生中人際關系的困境,及時給予指導,幫助新生樹立正確的人際關系觀念。
3.2 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加強人際關系方面的知識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大學新生進入大學后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主要是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法律觀。從某種角度來說,大學生產生的人際關系問題可以說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因此加強人際關系教育,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題中之義,也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目的所在。
3.3 充分發揮輔導員在新生人際關系轉換中的作用
輔導員在調節新生人際關系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者,掌握了很多與學生工作相關的材料,熟悉大學的組織文化,對學生有相對全面的了解。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明確努力方向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成長成才。其次輔導員作為管理者,可通過組建社團活動、引導大學生籌備自己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志愿者活動、社會實踐等讓大學生在各項活動中得到處理人際關系的鍛煉和熏陶。
3.4 培養專業的學生管理隊伍
培養專業的促進人際關系轉換的學生管理隊伍對于大學新生角色的順利轉換同樣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發揮學生互助精神的一個不錯選擇。這里,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老師和同學為領導,召集各院系的部分學生組成一支流動的學生管理隊伍中,并對其成員定期普及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專業的知識,提高處理學生人際關系的綜合能力。
3.5 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
校園氛圍對學生性格形成、處事方式等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諧的校園氛圍有助于大學新生學會寬容、體諒、大氣,更好地形成、融入、適應大學新的人際關系,順利完成人際關系的轉換。為此,高校應該積極開展一系列促進和諧校園文化形成的活動。
3.6 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引導
心理問題是阻礙大學生調整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杠桿,掌握好了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問題,是解決他們人際關系適應性的重要手段。心理學領域中的“團體心理輔導”(或稱“團體心理咨詢”)技術,是各種網絡依賴或網絡心理障礙干預方法中至優的一種。所謂團體心理咨詢, 就是借助團體的力量和各種個體心理咨詢理論與技術, 由心理咨詢員就團體成員面對的心理問題與他們共同探討, 為其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 使每一位團體成員學會自助, 以此解決團體成員共同的或共有的心理障礙, 最終實現改善行為和發展人格的目的。對于人際關系及其封閉者而言, 就是通過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 幫助調適不良心理, 使得他們盡早的回到正常的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過程中。
21世紀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是網絡時代。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擴散,其影響日益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網上交流變得越來越廣泛。互聯網與現實社會相比有很多不同特點,具有感覺經驗的有限性、身份的變化和匿名性、地位的平等性、空間界限的超越性、時間的伸縮性和面對眾多的關系等特點,從而造成在網上交往和活動的行為具有這樣的特點:(1)網絡交往的隱匿性和不確定性;(2)網絡活動的不安全性;(3)網絡交往的層面比普通社交層面更廣;(4)網絡對象的平等性。這些特點對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情緒情感的發展和自我意識的成熟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在這樣的新形勢下,無形中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人際關系過程中的引導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挑戰。為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作用,也要有相應的措施進行應對。首先,網絡教育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機結合,讓大學生通過新媒體手段改善其所在的人際關系環境中占據主動。其次,利用新媒體手段,創造線上線下兩個環境,增強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適應性。最后,還需要拓寬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環境,防止“小圈子”,又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降低其人際關系適應性。
從高中到大學,是一次人生的轉折,也是一個跨越。面對全新的大學生活,新生們在生活或學習中可能會出現諸多的不適應。這樣的不適應主要會表現在其人際關系薄弱的問題上。我們通過多種形式,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立體化、多維度來調節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適應性。實現其大學生活的全面和諧,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1]宋強勛.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J].廣西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21(4).
[2]王美榮,陳愛民.在思政教育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5(5).
[3]尹飛.解析大學新生適應期角色轉換的困境[J].銅陵學院學報,2006,5(2).
1004-7026(2017)10-0115-02
G641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