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美娜 馬曉瓊 田寧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廣播電視大學寧夏銀川750021)
基于精準扶貧視閾的寧夏物流人才培養策略探究
□戚美娜 馬曉瓊 田寧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廣播電視大學寧夏銀川750021)
商貿流通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是推進寧夏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更好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力保障,而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必須依靠人才支撐。通過闡釋精準扶貧視閾下的寧夏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狀況,提出相應的培養對策,對于提升寧夏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增強脫貧致富能力,助力寧夏教育精準扶貧,實現和諧富裕新寧夏、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具有積極意義。
精準扶貧;物流人才;培養策略
精準扶貧有別于傳統的扶貧模式,是指針對具體的貧困區域環境和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對扶貧對象實施精準識別、幫扶和管理的扶貧模式。這種扶貧模式的目標更清晰、措施更精準、管理更精細。大力開展精準的職業教育,有利于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的精準扶貧目標。
“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提高寧夏等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源開發水平,推進寧夏物流人才培養步伐既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需要,又是把寧夏貧困人口數量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建設人才強區的重要途徑,更是保障改善民生、保證充分就業、實現精準扶貧的根本舉措。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問題放在重要位置來抓,不斷的探索和實踐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的新策略。
現代物流理念引入寧夏相對較晚,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工作起步時間也不長,所以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在寧夏比較短缺。2005年,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廣播電視大學)和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承擔起了物流管理專業專科層次的人才培養任務,寧夏交通學校、寧夏農業學校承擔了中專層次的培養任務。2012年到2013年,北方民族大學、寧夏大學和新華學院才先后開設了本科層次的物流管理專業;全區每年各層次物流專業畢業生最多能達到300人左右,而目前寧夏物流行業企業逐步增多,有個別企業每年就需要100人的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畢業生供不應求。通過調查分析,我們得出寧夏物流行業企業對學歷要求以專科為主,60%的企業需要專科層次人才,僅有25%的企業需要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
寧夏不同層次的物流企業對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質能力要求不盡相同。相對來說,企業規模越大,對人才所應具備的素質能力要求也越高。大部分企業對物流管理人才的計算機能力、寫作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要求較多。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寧夏僅有2 241人應具有相應的物流職業資格證書,其中,有174人次具有高級物流職業資格證書,有818人次具有中級物流職業資格證書,有1 249人次具有初級物流職業資格證書;而寧夏物流企業對初級物流人才需求最大,占到總需求人數的65%,僅有15%的企業高級物流人才。
寧夏的物流也尚處于初級階段,物流企業崗位以運輸、貨運信息傳送為主,所以對人才的年齡要求方面,大多數企業喜歡招聘22至40周歲之間的員工,在工作崗位調整時,也將年齡條件作為重要考量指標之一。性別要求方面,裝卸搬運和倉庫管理崗位,需要從業者具有較強的耐力、能夠不斷往返的速遞和配送崗位,所以80%的企業要求男性。而一些溝通協調類崗位,需要從業者具有較好的形象,能夠和客戶進行較好的溝通,所以80%的企業要求女性。整體來說,寧夏物流行業對40歲以下的男性從業者需求旺盛。
由于寧夏地處我國西部不發達地區,物流人才短缺,從事物流管理教師工作的人才數量嚴重不足,學歷職稱普遍不高,以寧夏某職業技術學院來看,物流管理專業教師中,物流管理科班專業畢業的教師僅有2人,職稱都為初級,僅有1名碩士研究生,其余幾名教師專業不一,且學歷以本科為主,難以提高技術型人才培養的質量。
目前隨著寧夏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對于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內容較多,但局限于物流初級技能和基本理論知識的培養。培養內容設置缺乏新意,跟不上企業和行業的現實需要。另外,除學歷教育外對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都是零散的,不連續的。
在培養的方式安排上,以集中培訓培養為主,缺乏具體有針對性的技術指導,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對于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推廣涉及的比較少;從培養的方式上看,課堂講授多于現場指導,無法解決一些現實問題;在培養的內容和資源的設計上以城市物流活動為主,與扶貧開發的物流活動安排不夠緊密。這種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培養方式,很難滿足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各職業院校招生部門要深入貧困鄉村和經濟困難家庭,借助當地政府建檔立卡信息,重點篩查貧困家庭成員的學業基礎、經濟狀況、興趣愛好,推薦他們接受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建議寧夏政府大力推進招生制度改革,打通中職學生上學壁壘,加大中職學校招收應往屆初高中畢業生的力度,允許年滿25周歲以上的社會青年直接免試入學學習物流管理專業;同時注重中高職學歷的銜接,對取得物流管理專業中職學歷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繼續攻讀專科學歷可單獨劃線、單獨錄取;探索在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以高中為起點的“3+2”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試點;鼓勵寧夏大學等本科院校開設農村考生攻讀物流管理專業專項計劃,定點招生定點就業。此外,各職業院校可以利用自身優勢試點開設以送訓下鄉、現場實訓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駐村培訓班,支持經濟困難家庭學生學習物流實用技能,帶動其順利就業。
雖然我國學生資助體系相對完善,但具體認定和資助的細節仍需考慮。一是要努力實現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資助力度精準,根據困難程度分級別資助,如三級只資助學雜費,二級可資助學雜費、書本費和住宿費,一級可資助學雜費、書本費、住宿費和生活費;其次要努力做到資助費用發放時間精準,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把資助資金發放到位。要用好每一分錢,改過去的“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充分尊重學生個人隱私,把資助工作做得更有精度,更有人情味。二是要拓寬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獎助貸勤補免渠道,要在高校內多設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學生工作;聯系合作企業開設冠名班,鼓勵企業承擔學生的學費、生活費等支出,學生可用定期到企業進行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的方式,彌補企業人力資源不足,促進學生資助就業兩不誤。
加強寧夏物流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逐步改善提高教師待遇,吸引專業人才加入物流管理教學隊伍,提升師資水平。不斷改進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在開展企業冠名培養、訂單培養和現代學徒制的基礎上,不斷規范共建共用實訓基地制度、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企業骨干人才到校任教制度、學生到企業頂崗實踐制度,推動學校和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要在推進寧夏教育型企業建設中積極作為。其次,要改進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模式,推行模擬企業生產運作流程、項目案例引導教學、互聯網+行業實訓等教學模式,通過“多證式”(學生在領到普通畢業證書的同時能拿到職業資格、行業技能等綠色證書)、“六連結構”(課堂、實訓基地、物流商戶、物流企業、物流園區與高校連為一體)教育模式探索,使物流人才培養與寧夏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產生良好的教育、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是進行全程化、專業化、精準化職業生涯教育。根據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年齡特點、性別特點制定精準化的教學方案與教學計劃。把創新創業課程作為必修課,著力做大做強一批實踐育人的創新創業基地和創客園區。將職業技能鑒定和實訓教學有機結合,切實加強校企業合作和訂單培養,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增加學生就業機會。二是個性化的輔導與咨詢服務。建立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導師制,開展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職業規劃指導和創業教育培訓,幫助學生逐漸構建起自己的學業、職業發展模式,提升學生對就業及職業成功的信心。三是精準化的信息推送服務。為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及時推送職業素質培養、就業服務項目、實習實踐、企業兼職及企業招聘等信息,舉辦專門招聘會,挖掘適合性就業崗位,優先推薦和幫助貧困家庭畢業生就業創業。四是精準化的跟蹤服務。對回鄉自主創業的學生,按規定享受小額擔保貼息政策;對就業特別困難的學生要做好跟蹤服務,優先安排其在公益性崗位就業。
“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寧夏在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更好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的同時,理應以以服務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為遵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的新策略,不斷提升寧夏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增強脫貧致富能力,助力寧夏教育精準扶貧,為實現和諧富裕新寧夏、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目標而努力。
[1]劉淑梅.當前我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制約因素和對策探析[J].甘肅高師學報,2010(1).
[2]朱愛國,李寧.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策略探究[J].職教論壇,2016(1).
[3]征玉韋,王德軍.職業教育扶貧開發功能之比較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4(1).
[4]周桂香,田寧,陳志新.寧夏物流人才需求分析及培養對策淺析[J].中國市場,2014(6).
1004-7026(2017)20-0005-02
F592.7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0.003
此成果受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科研發展基金資助,項目號XJ201647。
戚美娜(1967.11-)、女、寧夏、漢族、助教、本科、主要從事經濟管理研究。馬曉瓊(1986.12-)、女、寧夏、回族、助教、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傳播學及物流管理研究。(通訊作者)田寧(1985.5-)、男、寧夏、回族、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物流管理及工商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