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曉紅
(襄汾縣委黨校山西臨汾041500)
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分析
□霍曉紅
(襄汾縣委黨校山西臨汾041500)
中國需要改革才能進步,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工作一直在進行,但是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工作一直不是很成功。從1978年到今天,中國農村改革中曾遇到農業經營規模不大、農業市場體系不健全和農業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進程,探究出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進程;改革啟示;發展趨勢;農村合作經濟
我國的改革之路走的并不容易,在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我們曾經面臨最令人痛心的失敗,但是在我國黨和政府的有效管理和領導下,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逐漸開始向農村合作經濟體制走去。我國黨和人民在歷史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教訓中不斷進步,不斷吸取教訓,用事實表明了在家庭責任責任制的基礎上的農村合作經營是最符合中國市場經濟的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發展目標。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之路主要有四大階段的轉折。第一階段改革就是傳統的人民公社制被打破,誕生了家庭承包責任制。除了農民在土地管理上更具有主動權之外,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和土地承包權還被分離開來,農村的土地可以更大化的利用起來。在十三屆三中全會之后,農民的生產效率被提升起來了,農村經濟也開始復蘇,農民的實際生活水平也顯著性提高了。為了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國家減少了農副產品采購計劃和農村產品的購買量,農民的生活被改善。
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經濟開始逐漸復蘇起來。農村經濟依照商品經濟的軌跡開始發展,家庭承包責任制也逐漸適應了我國的農村經濟體制。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發展中國農村經濟。為了提高中國農村的經濟發展速度,中國政府大力推行家庭承包責任制,使中國農民可以自己當家做主。與此同時,家庭承包責任制也在不斷修改和完善,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投入市場直接有效提高市場農產品地出現率和農業生產的效率。中國政府還一直鼓勵農民勇于挑戰自我,嘗試新的工作鄰域,特別是從事非農業的產業活動,這種行為再度加強了農村鄉鎮的經濟發展速率。
從1989年開始,中國政府基本已經農村各個經濟體制轉變成家庭承包責任制。但是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農村經濟發展環境開始出現問題。為了實現農業增產和穩步推進家庭承包責任體制改革,中國政府開始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秩序進行整頓,使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成功進行。為了減低物價上漲對中國農村經濟的影響,中國政府還取消了兩票和統銷制度,直接改革糧食購買和銷售體制,使得我國農產品市場流動軌道直接由雙軌道改革成為了單一軌道。
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一直在進行,而且在這些年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中國政府和中國群眾是主要功臣。從1992年到2017年,中國農村經濟改革之路可謂是高質高量。中國經濟市場改革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市場,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了中國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農村經濟增長方式也由寬廣粗放型向集中婉約型轉變。同時,農業和農村工作量也將成為固定目標納入城鄉發展戰略,農村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未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趨勢。
從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道路上可以知道中國農村經濟體制必須要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一定是面向一個明確的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定是由政府作為主導者,然后領導廣大中國人名群眾進行實質的改革工作。除了自上而下的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特點之外,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進程還深受中國實際國民經濟和科學創新等額外因素的影響。中國的社會經濟市場也隨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而不斷改善。中國政府不斷調控各種不同階級的利益關系和不同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從而直接影響改革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的程度。
中國農村經濟體制轉變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雖然充滿坎坷和波折,但是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相對成功的。農村經濟市場也逐漸興起和發展,農村的經濟體制也符合我國基本經濟需要,但是農村經濟改革中還遺留著重大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中國農村中農民的實際農業生產規模太小,不能夠形成大規模經濟農業產量。雖然中國農村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可以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從而提高農民生產效率,但是由于農村的社會化服務行業不發達,農民不能夠使自己的生產力最大化,直接降低農民的實際服務收益和有效勞動力的價值。同時,中國農業市場不完善,這從根本上限制了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發展,使得城市和農村的生產力差異更大程度上拉大。
中國的土地是有限的,怎樣讓不斷增長的中國人口可以與中國有限土地更公平的對應起來是當前中國政府進行改革的必要目的。只有堅持中國農業重要的基礎地位,才能提高中國農業中農民的收入,才有可能實現全國小康。同時,我們還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定地優先考慮農民的利益,堅決保護農民的權益。只有穩定農村經濟,穩定農民收入,這樣才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啟示就是合理進行科學創新。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可以提高農業產值和農村農民生產機械化水平,只有提高科學技術,才能真正提高中國農業生產力,從而提高農村經濟發展速率。
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就是中國農村合作經濟,也就是社會主義經濟市場制度。中國農業中農民集體經濟統一管理比較難,以致于農民面對獨立的經濟市場中形成斷層。中國人口的增長和有限的土地資源的分配問題一直是矛盾的,中國農民的分散經營模式很難形成規模經濟,這種分散經營直接限制了農業生產率和商品利率的增長。因此,這種不對稱的信息經濟直接造成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徹底性,還會直接使農業市場和非農業市場產生隔離。只有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進行生產經濟合作,才能真正意義上改革農村經濟體制。
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中國農業怎樣擺脫經營規模太小和農業經濟市場分離的歷史遺留困境是當前急迫的問題。在改革的熱潮中,只有向中國農村經濟合作式方向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才是符合中國農村市場經濟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的,才是可以解決歷史改革中的眾多遺留問題的。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就是基于家庭承包責任制上進行農村經濟合作。
[1]梁艷菊,魯小莉,高玉敏.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分析[J].特區經濟,2015,(05),112.
[2]涂維亮,乜堪雄.中國家庭農莊的發展趨勢、存在問題和發展路徑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2016(08),158.
[3]吳江,張艷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研究30年回顧[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11.
1004-7026(2017)20-0014-02
F321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0.007
霍曉紅(1969.7-),女,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中央黨校法律本科畢業,現任襄汾縣委黨校教師,從事黨建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