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志勇
(寧夏大學寧夏銀川750021)
教育設施功能轉變與社會需求視域下的西海固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研究
□藏志勇
(寧夏大學寧夏銀川750021)
寧夏西海固地區由于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農村教育資源過于分散,生態移民工程加快人口流動速度,遷出的學生數量已不再回流,部分教學點的合并、廢止或消亡,促使部分教育資源絕對閑置。本研究以寧夏西海固地區為例,以如何解決因大量的移民、務工和求學而引起的農村人口銳減,導致教育資源閑置問題為切入點,對農村學校撤并調整后教育資源配置狀況進行了分析,以均衡配置農村教育資源和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為目標,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
生態移民,農村教育,資源配置,西海固地區
以日本學者下村哲夫(2004)先生著作中介紹的日本與農村閑置教室和校舍利用等有關的法律規定,以及日本的一些具體做法為例。他在論著中強調了日本有效利用農村閑置教育資源的方式方法,重點是不單純地將農村閑置教室他用,而是對學校設施重新再定義、再認識、再利用,調整設施使用的優先順序,發揮閑置教育設施資源的最大效益。再者,日本政府以《老人福祉法》、《兒童福祉法》立法形式,確認設施的可利用空間,將空置校舍徹底改造成為社會公共設施,升值學校資源的價值,造福于社會、老人和兒童。
他還強調指出,日本政府相關部門也積極發揮職能作用,通力協調、相互配合,為改造閑置設施裝備注入大量資金,將一些閑置學校建成老人和兒童的樂園或福利院,形成了一套形如居民可自由使用的公民館、圖書館、體育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一樣完善的新型社會教育體系。這既提高了農村基礎教育設施閑置的附加價值,化解了資源閑置與物料浪費問題,又提升了大眾的文化教育素質,豐富了百姓文化生活的內涵,同時還能讓堅守在農村生產和生活的農民因充實的文化生活在農村安心,增進了農村老人、婦女和兒童三種留守人口與城市來訪人員之間的交流機會,使國家、集體和個人多元受益,一舉數得。
國內就如何提高農村教育資源使用效率問題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如:余廣俊提出要整合和優化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為了使學生安心學習,學校應建立寄宿校舍;張玉永、劉麗彩提出以20世紀美國的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為模式,我國也應該通過建立自下而上、以教育需求為主導的誘導性制度來達到基礎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黃福仁、黃美紅則認為要優先改造農村閑置校舍,將其改造成農村幼兒園和文娛中心;馮文全、夏茂林認為農村教育應改變現有的發展思路,自主化緣,找米下鍋,打破資源短缺的困境,不做“等、靠、要”政府撥款,憑借自籌資金+政府支持增加教育投入;王善安、楊曉萍提出在農村應實施多元集資助教,優化和提高農村閑置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以上研究表明,學者們注意到了教育資源閑置問題的存在,關注到提高義務教育資源使用效率問題的研究,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資源閑置嚴重和人口紅利減弱等現象,通過實證研究方法,做出了相應的建議。但是,對研究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資源閑置的具體表現和深層次的分析的研究成果較少。因此,鑒于現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因教育資源不平衡引發的教育設施功能轉變及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索。
西海固地區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其北部為風沙區,日照時間較長,晝夜溫差較大;中部為黃土丘陵區,土地廣闊,氣候冷涼;南部是土石山區,降雨相對較多。境內山脊連綿,溝壑縱橫,生態環境脆弱,自然條件惡劣,可謂“雨天一腳泥,風天飛沙石”;資源較為貧乏,經濟社會滯后,自古就稱為“苦瘠甲天下”,是我國14個集中連片的特殊貧困地區之一。經過調研發現教育資源配置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農村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是中小學的教師,因沒有相應專業畢業的教師任教,人人都是課堂“多面手”,除講授主課外兼職教授音、體、美、計算機等課程,教學任務繁重;有的農村學校高級教師比例和具有一級以上職稱的教師比例是零;中小學的高學歷的教師比例,縣鎮級高于鄉村級;有的學校教師嚴重老齡化,教師年齡結構出現斷層。福利待遇和參加教育培訓等方面,農村教師與城鎮教師機會不均等。
調研發現,農村中小學的教學儀器數量普遍偏少,質量較低,存在不均衡現象,校際間的差別較大。教學儀器的缺乏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中小學課程的實施,使中小學課程不能開足開全。
一些農村學校雖然有廚房用具,但是,衛生環境條件不理想,沒有專門的操作間和專職的廚師料理,有的是老師兼職來承擔幫廚或主廚工作,既是教員,又是炊事員。學生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餐前餐后洗手的意識還不強。
由于西海固地區農村人口減少,農村小學數量及生源也隨之減少,而且呈持續減少狀態。但是,面臨基礎教育資源不足而仍有必要保留的小學辦學點,應當長期保留,以迎接若干年后因農民返鄉創業、農村人口激增的不時之需;為使農村學校達到一定的規模,合并后的西海固地區農村中小學,應按照國家“小學就近人學、初中相對集中”的原則,合理布局,優化資源配置。
依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及寧夏地方政府的有關規定和管理辦法,在西海固地區既有需要、條件又較好的地方,借鑒國內外的先進成功經驗,在確保“調整后的校舍等資產要保證用于發展教育事業”的同時,在詳實登錄統計調整后的農村閑置校舍設施等資產的基礎上,合理合法地優先發展當地的涉農教育事業或賦予校舍發展農村旅游用房等新的服務業功能。
建立自治區內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合理流動機制,保護好西海固地區現有的農村教師資源,為從城市自愿流動到農村貧困地區支教、輪教的教師建檔立卡,最大限度為他們提供再充電機會,用于對他們福利待遇的智力補償;重點培育和塑造一批“四有”教師,建立一支高學歷高水平高能力的“三高”農村學校基礎教育教師梯隊,有序發展農村基礎教育事業,使現有的農村教師資源發揮出更大潛力,為貧困地區農村教育助力精準脫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
[1]下村哲夫.日本教育法規便覽[M].學陽書房,,2004.
[2]余廣俊.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J].教學與管理,2008,(8).
[3]張玉永,劉麗彩.20世紀美國基礎教育資源配置中的制度變遷分析及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09,(4).
[4]黃福仁,黃美紅.如何利用好農村閑置校舍[J].教育觀察,2008,(4).
[5]馮文全,夏茂林.當前農村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問題及解決的基本思路[J].蘭州學刊,2006,(1).
1004-7026(2017)20-0016-02
F327;F323.3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0.008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寧夏西海固地區生態移民進程中農村基礎教育取向研究》課題資助,項目編號:13XJA880001。
藏志勇,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農業經濟和農村教育,寧夏大學,國際地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