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霞
(中共六盤水市委黨校貴州六盤水553001)
“三變”改革助推農村金融實現脫貧攻堅
□紀霞
(中共六盤水市委黨校貴州六盤水553001)
貴州六盤水市推行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寫入了中央1號文件,為我國農村改革發展和脫貧致富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可復制發展新路。本文從建立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扶貧的層面進行了總結和分析,三變助推農村金融對推進我國農村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重要作用。
“三變”改革;脫貧攻堅;推動意義
“三變”改革,以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路徑創新為切入點,以有效實現金融扶貧和可持續發展雙重目標為主線,運用金融扶貧、普惠金融和小額信貸等理論與實踐創新成果,積極推進金融扶貧戰略。
“三變”改革是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總要求的有效探索,結合扶貧開發業務特點和資金運動規律,有利于建立政策性金融扶貧機制。
在金融實踐中,做到“一個改進兩個加大”:改進資金投入管理機制,變一次投入為項目控制、循環投入、周轉使用,最大化擴大扶貧資金使用效用,提高扶貧投入可持續性;加大財政投入,2016-2018年,市級和各縣財政每年分別安排5 000萬元作為“三變”改革專項資金;加大資金整合,以縣為主,整合各級財政投入農村的發展資金、農業生態修復和治理資金,扶貧開發基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村集體發展資金等,在不改變資金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實施資金變股金,把分散于財政、水利、農業、林業等部門的政策扶貧資金資源集中起來,統一管理,統一使用,統一集中投入到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實現了扶貧資金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兩權分離”,發揮規模和整體優勢,為貧困戶提供了最持久、最穩定、最可靠的收入來源,提升了政策性金融的“質量”。
“三變”改革使得商業金融通過政府開發式扶貧和市場商業化運作相結合,促進地區產業升級和經濟快速發展,創新了金融扶貧模式,有利于商業性金融扶貧機制。
首先以扶貧富民為出發點,財政扶貧資金扶持為主導,信貸資金市場化運作為基礎,扶貧機制創新為保障,解決農民擔保難、貸款難的問題,在《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的指導下,持續完善國家扶貧貼息貸款政策,讓利于農業,減輕了貧困農民支付貸款利息的負擔,放大了扶貧資金的總量,把扶貧資金的小錢放大為金融扶貧扶持的大錢,發揮滾雪球的效應,加大扶貧的力度,加快扶貧的進度,有效解決了貧困農民貸款難的問題。
其次,積極探索政府購買社會服務、金融機構參與扶貧開發的有效做法,極力滿足扶貧對象發展生產的資金,推動金融產品創新服務。
再次“三變”改革促進了金融扶貧效果。到目前為止,貴州農村信用社等推出的精準扶貧小額貸款,實現了“貸款不難、貸款不貴”的目標的同時,其它商業銀行的針對推動“三變”改革發展的貸款也在穩步和逐步推行中,商業銀行的信貸率因“三變”改革逐年攀升,使扶貧政策的陽光雨露惠及絕大多數農民。
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汪洋在全國金融扶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金融扶貧是增加扶貧投入的重要渠道,是脫貧攻堅的關鍵舉措。
首先“三變”改革緊緊圍繞中央金融扶貧工作會議精神,廣辟資金來源,用好扶貧再貸款、專項金融債等多種政策工具,通過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等,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支持扶貧。2014年以來,共整合農業、林業、扶貧等部門各類財政資金2.74億元,撬動村集體資金7 081萬元,農民分散資金1.17億元,各類經營主體資金近12.31億元入股到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有利于提升商業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效率與公平。
再次擴大保險覆蓋面,構建以農業保險為保障的風險防范措施,注重防范自然災害給農業、農民和企業帶來的影響。
其次創新金融幫扶方式,加強對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的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的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延伸服務網絡,下沉服務重心,創新金融方式,吸引多家商業銀行介入,優化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改善農村支付環境等工作。截止2016年,“三變”改革的“銀政合作、政府增信、協同扶貧”模式,尤其是以鐘山區的“三變+金融+扶貧”的模式,以公共資源和好的旅游景區、好的專業合作社特色產業作為平臺,金融扶貧特惠貸“戶戶貸”變為“人人貸”,確保資金“貸得出、用得好、還得上”,實現城鄉貧困群眾人人有股份、人人有產業、人人有就業、人人有收入。使得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體系不斷健全和完善,兼顧了公平與效率,提高貧困人口金融服務可及性和質量。
通過三變改革助推農村金融,加快了農村脫貧攻堅的步伐,穩固農村經濟改革的成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作用。
1004-7026(2017)20-0019-01
F275.3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0.011
紀霞(1972.3-),女(漢),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經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