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超
(長安大學陜西西安710018)
供給側視野下留守兒童需求研究
□徐永超
(長安大學陜西西安710018)
伴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數的增加,留守兒童問題也日漸凸顯。針對此,本文從供給側出發,對留守兒童、大學生村官、政府工作人員及村民進行調研,匯總相關數據,探究留守兒童的需求問題,為尋求留守兒童得到的社會幫扶與自身需求之間的平衡提供可行性的意見和建議。
供給側;留守兒童;需求
調查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比例高達56.17%。留守兒童現狀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一問題是我國現階段的特有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和政策保證供給和需求的平衡。
留守兒童
1.2.1 文獻資料法。以供給側、留守兒童為關鍵詞,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為本文的寫作提供理論參考。
1.2.2 調查法。對留守兒童、政府工作人員等進行問卷調查,全面了解留守兒童這一現實問題。
2.1.1 情感需求。父母親情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根本元素。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家庭都表示孩子最渴望的是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近70%的留守兒童與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老人無論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勉為其難地承擔起對孫輩的監督和教育的重任,可能對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產生消極影響,相對與父母輩的撫養存在較大的弊端。46.8%的孩子反映在學校老師會經常談心,幫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以及與同學們的矛盾問題,可見老師對孩子關心程度比較高。
2.1.2 物質需求。即使孩子對物質的需求遠遠小于精神需求,但物質需求仍是必不可少的。孩子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離不開經濟的支持,父母也是因為這一原因而外出打工以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23%的孩子反映政府會給予留守兒童家庭補助,40%以上的孩子反映政府沒有相關的扶持,
2.1.3 教育需求。家長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對于外來的志愿者,他們傾向于讓其教授知識,讓孩子在課后也能夠掌握一些知識,充實自己。孩子們也表明希望得到學習方法的上的幫助,希望有志愿者或者老師可以講授新的學習方法,能夠更加高效的學習。學校進行教學活動設施以及活動場所建設的頻率低、設施或場所較為陳舊。
2.2.1 政府方面。政府通過工作地落戶、住房保障、孩子就學、就業援助以及經濟補助(如低保發放,節假日送禮物慰問等)等多方面提高留守兒童生活條件,同時也提供特殊幫扶政策,設置親情電話拉近村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從教育、家庭、心理、醫療、經濟等多角度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其中包括特色政策“蛋奶工程”,對留守兒童進行就餐補助。
2.2.2 學校方面。學校不定期進行教學活動設施以及活動場所的建設,老師也會找留守兒童談心,幫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以及和同學的矛盾問題,當地師資力量,教育水平基本良好;較少的人認為當地教師數量,教師水平不足,缺少教學設備,學生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供需平衡點”即為供給側提供的幫助恰好完全適應需求側真實需求的平衡狀態,盡可能貼合實際,滿足社會期望,解決留守兒童的困難問題,以形成一種真正具有公共價值的留守兒童供需運行模式。
留守兒童作為需求側主體,在接受幫扶后,需提供反饋信息至供給側,并定期與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溝通交流以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同時,全部過程由監督機構監督核查。監督機構需對留守兒童、政府及相關部門負責。
[1]張家輝,劉輝.新常態下推動供給側改革的戰略思考[J].金融經濟,2017(14).
[2]楊立榮.淺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J].學周刊,2017(02).
1004-7026(2017)20-0034-01
G619.2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0.024
徐永超(1987-),男,漢族,山東煙臺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