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涵
(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四川成都610213)
對毒蘑菇中毒的識別和預防研究
□付文涵
(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四川成都610213)
蘑菇是一種菌類植物,分布于世界各地。大部分可食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毒蘑菇不僅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危害,嚴重時還會奪去人的生命。誤食毒蘑菇致死的案例從古就有,但依然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被遏制。本文將從各個方面細致的分析如何識別和預防毒蘑菇中毒,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毒蘑菇;中毒;預防;識別
此毒蘑菇產生的毒素為光蓋傘辛,由于其對人的作用特質又常被人稱為舞菌或笑菌,誤食后,通常無明顯的胃腸反應,但發病后會產生強烈幻覺,精神異常、手舞足蹈、狂笑不止等癥狀,嚴重時會講話困難、呼吸急促、四肢麻木、瞳孔渙散,直至陷入昏迷。
此類毒蘑菇由于分布的地區不同,所含有的毒素不同,因此引起中毒的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通常分為以下幾種:
胃腸炎型。該癥狀通常由毒粉褶菌、毒紅菇、墨汁鬼傘等毒蕈類所引起,發病時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嚴重時可引起下痢。
神經精神型。主要由毒蠅傘、豹斑毒傘等毒蕈引起。其中所含有的類似乙酰膽堿的毒蕈堿,可使人類產生交感神經興奮的癥狀,多汗、流淚,脈搏緩慢,嚴重時會導致瞳孔縮小,精神渙散。
此外,鱗灰傘菌、臭黃菇、牛肝蕈等,還可引發食用者頭暈、精神錯亂、嗜睡、流涎、譫妄癥以及迫害妄想癥等,但通常可依靠人體消化功能自行恢復,死亡率甚低。
溶血癥。此病癥主要是因誤食毒傘類有毒蕈類而造成的。其中所含毒素包括毒傘毒素、鬼筆毒素等十一種之多。病人的臨床表現分為五個階段,在使用后15~30h內,通常無任何不適反應;進入腸胃炎期后,病人出現腹瀉及嘔吐現象,但不算嚴重,一天內可自愈;接下來是假愈期,此時病人仍無任何癥狀,只是有輕微的乏力及食欲不振,但其實內臟的損傷已經悄然開始,若此時仍未進入治療階段,則會產生極其嚴重的后果,病人的肝臟、大腦神經及、脾胃、腎臟等都會受到損害,尤其肝臟損害最為嚴重,肝腫大、肝出血等現象隨即出現,進而導致病人其他身體機能紊亂,最終導致肝昏迷死亡[1]。
此菌含有毒肽與毒傘肽兩大毒素,發病初期病人感到惡心、嘔吐,但隨后進入假愈期,持續損壞病人的肝臟,2~3d后病情惡化,病人出現呼吸困難、煩躁不安等狀態,最終導致肝萎縮、肌肉抽搐等。此種毒菌的死亡率高達75%以上,為最致命的毒蘑菇之一。
2.1.1 無法分辨蘑菇種類。上文提到,許多毒蘑菇的形態與人們日常食用的菌類相似,因此,采集人員在采摘的過程中未能夠注意分辨蘑菇的細節,是造成誤食中毒的一大主要原因。近年來,廣東地區誤食毒蘑菇的事件頻繁發生,據悉大多是因為無法分辨蘑菇的屬性。
2.1.2 食用菌中混雜了有毒種類。蘑菇與毒蘑菇是否可以在同一環境中生存,答案是必然的,常見的兩者共生現象有很多,這也是導致人們誤食發病的原因之一。許多不良商家為了一己私欲而忽略了蘑菇的品質,原材料中時常混雜著不同種類的毒蘑菇,導致顧客誤食產生不良反應。
2.1.3 菌類本身含有藥用功能。這就表示不同的菌類必定在某一方面的功效較強,許多食客在使用后表示腸胃不適,很有可能是因為蘑菇的“寒性”,因此人們在選擇食用蘑菇時一定要詳細的了解該品種的功效,做到科學飲食。
針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方法,筆者將在本文中詳細的列出多種毒蘑菇的中毒處理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于造成神經型中毒現象的患者,采用阿托品、鎮靜劑等,嚴重時可使用氯硫二苯胺進行治療。
溶血型患者,采用綜合治療方法,主要以護肝為主,結合腎上腺皮質激素、N-乙酰半胱氨酸、硫辛酸、靈芝煎液等進行治療,并及時補充葡萄糖、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
光過敏性皮膚炎患者,可采用安其敏、撲爾敏苯海拉明等進行治療,效果較為顯著。
此外,對于呼吸與循環系統等癥狀,目前仍無針對性的療法,在確診后應當遵循一般處理方法。
毒蘑菇中毒會對人體造成輕重不等的危害,為了避免此類現象的再次發生,人們應當采用科學的方法,及早的進行預防,了解毒蘑菇的種類,明確其與野生菌類間的細微區別,一旦發生中毒現象及時到醫院進行就診,不要因長時間的耽誤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1004-7026(2017)20-0065-01
R155.3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