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昕蕓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衡陽 421000)
綠色發展理念下衡陽市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策略研究
□蔣昕蕓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衡陽 421000)
衡陽市鄉村依托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資源,特色民間文化等優勢,近年來美麗鄉村建設來勢較好,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仍然要看到今后努力的方向。綠色發展為衡陽市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科學理論指導,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必由之路,由此培養綠色意識,轉變傳統發展觀念,通過綠色科技興鄉,綠色旅游活鄉、綠色環境立鄉,綠色產業富農,為推進建設衡陽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保障。
綠色發展;衡陽市;美麗鄉村;發展策略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明確了“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宏偉目標。鄉村建設是美麗衡陽建設的基礎和前提。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美麗鄉村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關系到衡陽未來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水平。
綠色發展理念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主要以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為理論研究,構建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的創新發展思路。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通過實踐,人把自然界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1]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認為要保護生態環境要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保護人民群眾的生態利益,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科學認識生態規律、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人類的生態實踐和生態意識、生態文明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性作用、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的內在聯系。
因此,綠色發展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以綠色化為核心實現人與自然、社會可持續科學發展的新型發展模式和生態發展理念。其主要內容是保護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維系生態平衡,通過綠色經濟、綠色政治、綠色文化和綠色環境等實踐途徑來實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
1.2.1 綠色發展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理念引領和方法論指導。2013年農業部發布的《關于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見》,明確以“推動形成農業產業結構、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與農業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綠色發展模式”等作為“美麗鄉村”創建的目標要求。綠色發展理念是生態文明、科學發展觀的結合體,也是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在理論上升華。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保護生態環境,還要將綠色發展融入農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五位一體的建設,運用全面、整體、高效、持續、和諧的發展模式,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然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新局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綠色發展是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主旋律,必然是美麗鄉村、美麗中國建設的理論指南。
1.2.2 美麗鄉村建設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新途徑。美麗鄉村建設是將鄉村的生態文明與各項建設相結合,最終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之美。綠色發展是在全球氣候、環境、生態遭遇嚴重危機的情況下提出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是科學發展觀的升華,是平衡人、自然和社會三者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美麗鄉村建設的提出從理論上回答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藍圖,在實踐中鄉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發展的全過程和環節中通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生態產業、綠色產業發展,緩解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統籌協調城鄉發展,使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同時提高了全民生態文明的素養,讓綠色發展的成果惠及全民,也正是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以人為本的宗旨。
2.1.1 美麗鄉村規模逐漸壯大。衡陽市近年來通過項目引領,規劃帶動目前已有雨母山示范片、橫江示范片、茶山示范片、萱洲示范片,還將逐步打造成為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示范片;市縣兩級共建107國道沿途農村“一帶”,各縣(市)打造4個以上的示范片。在2020年要力爭建設200個示范美麗鄉村示范村。美麗鄉村不僅規模逐漸壯大,基礎設施也日益完善,農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村容村貌顯著改善,產業項目逐漸豐富,新農村建設收益明顯。
2.1.2 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通過對自然資源保護,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垃圾污水有效處理,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明顯,農民生態觀念加強,逐漸轉變生產生活方式,集鎮中心綠化完善,生態環境明顯改觀。產業富民渠道有效拓展。衡陽市各美麗鄉村因地制宜,培育出地方特色產業,打造出優質稻、雙低油菜、茶油、優質生豬、三黃雞、無公害蔬菜、黃花菜、烤煙、席草、茶葉、等10大農產品產業集群,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以農業科技為支撐,發展生態養殖業、種植業、林業。借助風景名勝區、城郊接合部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以項目為依托,吸引企業投資建設,促進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拓寬了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提高農民收入。
2.1.3 鄉村文明建設大力提升。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公共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新建村級農家書屋、敬老院、孤兒院、休閑廣場、健身活動場所,大力加強村民文化隊伍建設,深入開展文娛活動,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積極開展鄉村文明創建,加強村民文化素質培育,樹立道德風尚,鄉村文明程度得到極大提升。
美麗鄉村建設在以上的幾個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績不僅快速推動了衡陽城鎮化建設,增強了衡陽的經濟實力,也加快了衡陽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美麗鄉村建設已成為美麗衡陽建設的重要前提和基礎,關系到社會和諧和人民幸福生活,但由于受到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矛盾的制約,總體設計滯后,操作層面上的不到位,衡陽美麗鄉村建設面臨著諸多挑戰。依目前現實狀況,衡陽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己然、必將承受著多重阻壓力,面臨一些挑戰。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地分析認識到這些阻壓力,迎接挑戰,努力建設衡陽美麗鄉村。
2.2.1 思想認識上存在差異,總體規劃滯后。美麗鄉村建設是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升級,但各級部門在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上思想不統一,鄉村發展定位不準確,旅游項目品味不高,個別鄉村搞形式主義、面子工程,群眾參與治理主體意識模糊。由于參與部門較多,組織協調難度較大,在長遠規劃上,鄉村治理缺乏規劃引領,導致鄉村建設打不開手腳,布局不合理,開發不完全。
2.2.2 資金人才缺乏。衡陽鄉村在基礎建設上,大多資金投入不足,公共產品特別是基礎設施供給短缺,基層鄉鎮政府招商引資難度較大,民營企業進駐鄉村較少,美麗鄉村的建設工作逐漸呈現疲態,措施力度不夠,特別是在土地流轉、項目大招商引資方面顯得束手無策,導致產業項目資金缺乏,項目發展規模受到限制,發展動力不足。目前我國農村呈現“空心化”趨向,廣大農村的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外出務工,導致農村勞動力缺乏,留守在農村的多為孩童及老年人,老齡化嚴重,甚至舉家搬遷外地導致個別鄉鎮出現“空心村”現象,農民“非農化”現象嚴重。[3]由于地域,硬件設施,就業人員的待遇保障較城市存在較大差距,人才流動性增大,人才引進較困難。
2.2.3 農村人居環境存在較大改善空間。通過新農村建設,衡陽鄉村人居環境有較大改善,而然生產、生活和生態三方面人為不當行為的疊加持續影響著農村人居環境。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殺蟲劑、除草劑,任意排放規模化養殖的糞便、污水,任意堆放及焚燒農作物等;日常生活中農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企業排放的污染物及城市生活污染向農村加速轉移等不良生態行為,造成農村飲用水質和空氣的污染。
科學技術是農業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富農、科技興農,生產關系的不斷重塑革新才能推動農業蓬勃發展。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科技興鄉要以重點培育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為抓手,加強與農業科技研究所、高校的產學研合作,發展綠色產業,培育綠色產品。加大對農村家庭綠色農場的扶持力度,引進科技人才,培育新型農民,讓農民依靠科技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生產出適應市場需要的農產品,并把生產延伸到農產品加工、流通和休閑農業中去,逐步完成傳統農業生產向現代農業生產的轉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生態環境是鄉村經濟的命脈,是農業發展的物質條件,人民賴以生存的必要物質條件。要將生態環境作為鄉村發展的生產力和競爭力,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在發展鄉村經濟同時保護好一方水土,治理好鄉村環境,改善人居環境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鄉村環境保護與治理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以行政倫理為指引、民意為導向,以綠色發展理念引導鄉村環境治理。通過科學治理,和諧處理鄉村眼前發展與持續發展的關系,以發展促持續帶穩定,保障鄉村更加有效發展。
明確各鄉村重點發展的優勢特色旅游產業,挖掘休閑農業與特色旅游資源,打造一批農旅結合的示范區和精品農家樂。按照市場導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注重實效的原則,鄉政府合理規劃鄉村旅游,擴大招商引資,豐富鄉村旅游項目,提升項目品質和品味,打造旅游精品,拉動鄉村旅游消費,為美麗鄉村增添活力。
“綠色經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生態物質基礎。任何鄉村的經濟行為和社會行為都必須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安全前提下進行,并且經濟和社會行為還要有利于鄉村生態文明的建設。在發展鄉村產業過程中,可以從保護和維系生態環境中挖掘經濟、社會效益的新増長點,生態環境優勢轉換為經濟和杜會方面的生態優勢。因此,建設美麗鄉村,必須要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加快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轉變傳統生產觀念和方式,注重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產業為農民創富增收。
1004-7026(2017)21-0042-02
F327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1.030
本文系2016年度衡陽市社科基金項目立項課題“綠色發展理念下衡陽美麗鄉村建設研究——以雨母山鄉為例”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6D 023)。
蔣昕蕓(1984-),女,講師,湖南衡陽: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421001,哲學碩士,研究方向:生態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