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軍
(山西省果業工作總站 山西 太原 030001)
淺析山西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問題及對策
□張文軍
(山西省果業工作總站 山西 太原 030001)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我國當前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政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一政策正在我省各地落地生根,農業、農村、農民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實際執行過程中,仍有一些問題需要重視。
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現代化
一是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2016年,山西省的糧食總產達到131.85億kg,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241萬t、141萬噸和136萬t;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達1 520億元,大大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效益。二是農業特色產業培育發展狀大。2016年,山西省新發展設施蔬菜0.8萬hm2,中藥材5hm2,新建和改造老果園4.06hm2。三是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新突破。創建了32個省級以上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培育了500個以電商為主要營銷手段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在經濟低迷的形勢下,山西省上下挖掘產業增收潛力,拓寬勞務增收渠道,努力增加農民的收入。2016年山西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 082元,同比增長6.6%。其中經營性凈收入2 730元,同比增長4.0%;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5 204元,同比增長5.7%;人均財產凈收入達到149元,同比增長5.1%;人均轉移凈收入達到1 999元,同比增長13.2%。
一是山西省出臺了《關于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在呂梁孝義市召開了全省深化農村改革現場會,加快了農村改革的步伐。二是加快了推進林權和土地流轉等集體林權的配套改革工作。2016年,山西省土地流轉面積達到54.5hm2,家庭農場認定達到9 612個。三是推進了資產收益扶貧,出臺了山西省開展資產收益扶貧的試點指導意見。
一是由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不同,其發展狀況也就不均衡。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起步較早,其數量和運行機制較成熟,而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發展較晚,其數量、規模和政策導向都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章制度和管理體系有待完善和優化。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數量和質量不高,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四是發展新型農業經營需要政府在資金、人力和物質上給予強有力的支撐和引導扶持,而在實在發展過程中,財政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多。五是從生產體系上來看,龍頭企業的依靠的還是傳統農業方式,現代技術裝備發展滯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機制不完善,運行不規范。
一是提供社會化服務的主體數量少,且服務水平落后。二是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的業務范圍有限,且服務內容和模式單一,不能有效滿足農業規模經營的需要。三是農業技術的供給與需求不匹配,成果轉化率低,使得社會化服務體系進程緩慢。四是一些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沒有運用到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
一是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留在農村的都是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這些勞動力只能算是半勞動力,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發展起不到關鍵性的作用,從而影響了現代農業的進程。二是對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認識存在偏差。一些人認為構建新型農業主體的主體應該是農民,而不應該是農業企業。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對從事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的人員綜合素質較高,要求懂經營,懂農業,而大多數專業大戶和家庭家場主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職業技術技能教育,受學歷和觀念等因素的影響,缺乏經營管理經驗。
一是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著規模小和分散性等不集中的特點,限制了規模化發展和經營。二是許多農民對土地流轉的意義和認識不足,寧愿土地荒著,也不愿意流轉,阻礙了流轉的進程。三是流轉行為不規范,一些農戶采用“口頭協議”,私下自發流轉,這些都是產生土地糾紛的隱患。四是農村勞動生產率效率不高,農戶兼業化問題嚴重,難以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發展的需求。
一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制訂一系列的培訓計劃和規章制度。二是對農民開展引導性的培訓,注重提高農民的就業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三是吸引和引進高素質人才回鄉創業,在項目扶持、補貼、職業前景和個人前途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吸引文化程度高、專業性強的大學畢業生和科技帶頭人到農村創業,與農民一起致富。四是建立一批以土地流轉為主的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分散的小農戶組織起來,形成適度規模經營。五是解決好專業合作社的資金問題和技術指導服務,鼓勵農民以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形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一是培育和扶持農戶,讓更多的農業補貼向其傾斜,使其逐步發展成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二是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以現代青年農場主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為主要培育對象,開展全產業鏈的培訓。三是在提升組織化方面,加大各經營主體以及農戶間的聯合與合作,保證合作各方能同發展、同收益、共提同險。四是在土地流轉方面,大力鼓勵具有經營能力和經濟實力的家庭農場和經營大戶來從事土地經營。五是繼續實施家庭農場認定工作,啟動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平臺。
一是在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在資金項目、編制規劃,提供信息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扶持政策,使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二是鼓勵和支持農民興辦多元化和多類型的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讓農民參與和承擔農業項目,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和促進農民增收。三是扶持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和控股等一系列地方式擴建成大型企業集團。四是鼓勵和引導城市的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產業。五是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緊密型的利益聯合機制,采取股份分紅和利潤返還等方式,讓農戶們得到更多的收益。
一是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創新適合各地發展的規模模式。二是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探索多樣化的土地流轉形式。三是鼓勵承包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和委托等方式流轉承包地;鼓勵承包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流轉。四是實現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可同步增長。
一是通過幫助、扶持來提高農民的收入,讓農民感到經營農業有收益,有奔頭。二是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通過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來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三是全面落實好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確保農民轉移性收入穩中有增。四是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加快農村改革,努力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五是開創電子商務新模式,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
一是加強對農業技主推廣部門的公共服務能力,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二是構建新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方便、成本低和效率高的服務。三是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市場生產要素,促進農業先進技術的應用。四是在重點發展領域應集中優勢資源發展工業化的專項服務,并號召和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業服務領域。
1004-7026(2017)21-0069-02
F323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