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文 郝晨光 周 婕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 滄州 061100)
羅非魚常見細菌性疾病的防治
□袁 文 郝晨光 周 婕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 滄州 061100)
目前為止,羅非魚作為一種新型的養殖魚類,被世界各國人民所喜愛,人們爭相購買,不僅抬高了羅非魚的價格,使經營者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這也使得羅非魚的養殖范圍日漸擴大。然而水質發生改變,使人們在飼養羅非魚過程中,顯現出許多疾病與危害,嚴重降低了養殖者的收入情況。
羅非魚;常見細菌性疾病;防治
患病羅非魚,全身都伴有脂肪細胞增生現象,特別針對腹腔中的脂肪組織,以及臟器周圍脂肪組織增生量顯著增加,在羅非魚的腹腔中,患病脂肪組織量達到總體重5%左右,肝臟呈現出淡黃顏色,肝臟等組織脂肪性病變,肝細胞逐漸萎縮,整個肝組織浮在水面。
羅非魚養殖模式逐漸產業化,導致密度高。若餌料營養不科學,是肥胖癥發生的原因,對成熟的羅非魚危害性比較大。不但使羅非魚抗病能力下降,而且容易產生大腸桿菌、氣單胸菌等病癥的發生[1]。
及時捕撈成熟羅非魚上市,可減少損失,緩解病情。
重視管理,保持水源質量,定期播撒抗菌素。
由這種菌所引起的羅非魚病變,從表現癥狀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腸炎型以及體表潰爛型。腸炎型主要體表現為,肛門和周邊皮膚變紅,腸道充血變紅。體表潰爛型主要表現為,羅非魚表面產生潰爛的斑塊[2]。
腸炎型運動性氣單胞菌病,主要針對體重100g以下、尤其是10g以下的稚魚發病。體表潰爛病針對工廠化養殖以及過冬期的羅非魚、幼魚中發病。發病感染率甚至可在50%以上。
將水濃度為0.5mg/L~1mg/L的呋喃唑銅灑遍全池,連用2d,每天1次。
用1mg/L漂白粉(含氯量30%)刷洗全池。
每100kg魚用2g呋喃唑酮,混入食料中,連續3d,每天喂食1次。
提高對食料的管理,水溫保持在20度左右,重視食料質量,保持水源的衛生,定時噴灑石灰水等消毒液,可以預防此種病癥的發生。
車輪蟲生長在羅非魚的鰭、鰓等部位的皮膚表面,患有車輪蟲病變的羅非魚,身體變黑,食欲減退,身體孱弱,動作緩慢。表皮變白產生淤血淤血.鰓上粘液較多,有部分變白的現象。鰓上皮組織增生,鰓絲腫脹。大量寄生會影響羅非魚的呼吸,使羅飛魚慢慢窒息死亡。
車輪蟲病是羅非魚比較常見的流行病,在春季、夏季、冬季較常見,特別是在密度高、水源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最容易發生。車輪蟲的大量產生,能夠導致羅非魚大量死亡。
定時檢查,了解病情,快速治療。水池用濃度為0.7mg/L的硫酸酮或者0.5mg/L的硫酸銅與0.2mg/L的硫酸亞鐵合劑進行整個水池的噴灑。
羅飛魚的身體變發黑,腹部腫大,肛門變紅,眼球凸出。通過實驗觀察可知,有腹水生殖腺,特別是在卵巢里,有出血癥狀,腸管內有積水、腸壁充血現象。肝、腎、脾、鰾等內臟中,拌有白色結節,有腐臭味。
此病流傳范圍較廣,是常見的羅非魚病變,危害嚴重。目前,已經有突然暴發引起的大量死亡的實際案例,但多數是慢性的死亡病例,而且持續時間較長。
養殖量過高,水池衛生差,是導致并發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們要重視養殖密度、水池清理、消毒。結束語
水產養殖動物應以預防為主,加大健康養殖技術的引進和探索,對疾病的預防要通過科學的養殖管理措施來實行,在流行病發的季節,利用相應的有效手段殺菌消毒,全面建設新型養殖環境,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1004-7026(2017)21-0085-01
文獻標志碼:A
袁 文,1995年出生,河北石家莊人,單位:河北農業大學渤海校區 研究方向:水產養殖學。
郝晨光,1995年出生,河北唐山人,單位:河北農業大學渤海校區,研究方向:水產養殖學。
周 婕,1997年出生,河北唐山人,單位:河北農業大學渤海校區,研究方向:市場營銷。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