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得元 張瑞玲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存在的問題分析
□張得元 張瑞玲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促進了經濟更快速的發展,高職教育本是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的一線技術人才,所以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既能解決企業用人問題又為高職院校培養合格人才提供了方法。本文通過分析目前高職教育人才中校企合作的形式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存在問題;分析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當下各高職院校都在進行。從發達地區的職業技術院校來看,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創新校企協同育人理念正在積極推進,深度校企融合、產教結合等正在進行。高職院校的育人模式中推行企業及高職院校的雙主體協同作用,實現校企雙方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為高職院校新的育人模式改革發揮積極作用,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提出的明確任務,是職業院校培養面向生產、服務、建設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不但要面向當地服務于區域經濟,更要結合行業企業的發展來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計劃,這就要求行業企業和學校兩方互相結合的育人模式才能更好的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并為工業制造大國提供所需求的實用型、技術型人才。
通過分析第四—第七屆職業教育類的國家成果獎來看,獲獎多分布在江蘇、浙江、廣州,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最大的主流方向,對比全國職業教育發展及優秀省份的經驗,創新產教融合機制,提升高職院校服務于區域經濟的能力,是當前及下一階段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務。
江蘇省在人才培養方面做出較早的改革。自2002年起,江蘇省對各個市縣區對職業技術學校布局進行調整,為了實現資源共享實施職業教育集群式發展,在科技園區、產業園區周邊建立職教園區,園區與校區協同發展。2011年,鹽城職業技術學院與江蘇悅達集團成立雙主體辦學的“悅達學院”。江蘇省還推進由職業院校、相關行業企業、研究機構、社會組織等自愿組建的職業教育聯合共同體,以協作交流、共享資源、共贏發展為宗旨,努力實現教育效益、經濟效益和人才效益的最優化。創新了辦學體制,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當今,我國職業技術教育進行了多方位的改革和探索,也引進和借鑒了國際上比較先進的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比如: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等,但因區域差異、發展差異、政策不同等諸多的原因這些校企協同的育人模式僅僅是一紙協議,企業的積極性不高,學校教學無法和企業聯合,致使我們的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和企業崗位不能無縫對接。目前改革無法順利進行的原因我們分析如下:
學校培養的人才是為企業服務的,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不是完全掌握。作為高職院?,F在改革的目的就是在實踐教學環節中能夠讓學生更多的走進企業,在行業一線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學校作為育人的主體在社會中和企業聯系較為疏松。企業因為擔負自身的發展的要務也無暇顧及對學校學生的深度培養。
在早期的校企合作中,一些企業認為合作的院校就是為企業提供“暑假工”、“學生工”,其實是他們誤解了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作為校方我們更期望他們的“大國工匠”高級師傅對我們的學生進行指點迷津,在企業里受過培訓的學生,不應該是流水線上的操作工,而應該是一線的技術工。在實踐的環境里,應該讓學生知道該行業發展的最新技術,需要革新的技術點在哪里,激發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與工作。
企業和學校在以往的發展中交叉并不太多,兩個群體沒有交叉怎么能夠有深度的合作呢,企業的發展為當地的經濟、環境、人文風貌提供很大的支撐作用。企業需要的人才由學校走出來。學校缺乏企業專家行家對學生的指導和培養。當地政府應積極的參與進來。兩者互相需求,這就需要政府從中協調發展,互相合作。
[1]甘益慧.高職院校與本科高校“協同育人”的實踐與創新——以佛山高校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05).
[2]王軍,趙有生,呂一枚,薛洪啟,姜惠民.高等職業院校開放式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1).
1004-7026(2017)21-0133-01
G647
A
2017年河南省教育綜合改革項目。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