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彬
(山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城鎮化背景下山西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
□郭 彬
(山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的必然趨勢,如何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是我國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本文以山西省為例,在分析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的基礎上,找出制約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加快山西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對于提高城鄉資源合理配置和加快城鎮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城鎮化;剩余勞動力;農村勞動力轉移
農村剩余勞動力是指超過農村產業需求的那部分勞動力,“十二五期間”,山西省轉移農村勞動力198萬人,占全省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5%,2016年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達34.4萬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1978-2016年城鎮化率從17.92%提升到57.35%,城鎮化進程取得顯著成就,成為吸收農村勞動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盡管我國城鎮化取得顯著成效,但是依然存在著勞動者素質低、就業層次偏低、就業觀念落后等問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面臨著諸多挑戰。
2.1 勞動力轉移不夠充分
2014年,全省一、二、三產業結構分別是6%、49%、45%,相應的勞動力就業結構是36%、27%、37%,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存在偏差,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偏低,但從業人口卻高居不下,第二、三產業吸納勞動力不足,可見我省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還不夠充分。
2.2 農業技術水平及勞動生產率偏低
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提高,大規模機械化作為取代人工作業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然而,山西省農業基礎薄弱、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人才培養等方面還做得遠遠不夠,很多地區仍處在小機械化甚至人工耕作水平,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偏低,一定程度浪費了大量勞動力。
2.3 勞動力市場信息化程度低
山西省農村勞動力市場信息化程度較低,缺乏統一開放的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由于信息匱乏常常是自發轉移,以親友介紹為主要途徑尋找工作,大量農民工因不清楚城市勞動力供求情況盲目流動或處于待業狀態。
2.4 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完善
目前,農民工保障體系尚不健全,很多已經進城的農民工無法享受城鎮職工的各種待遇而被排斥在城市之外,社會保障參保率低、覆蓋面窄、維權難等問題依然存在,與農民工密切相關的養老、醫療、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還有待完善。
3.1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抓好農民工技能培訓
一方面,政府應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擴大義務教育覆蓋面,全面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另一方面,要加強職業教育培訓,創新培訓方式,將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緊密結合,定期開展免費的農民技能培訓公開課,使其能夠更快地滿足勞動力市場需求。
3.2 發展農村第三產業,促進勞動力內部轉移
山西省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調整產業技術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第一,要大力發展飲食、商店、家庭服務等就業容量大的服務行業;第二,因地制宜地開發旅游業,吸引更多人來山西旅游,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第三,結合地方優勢招商引資、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中小企業。
3.3 改善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
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有利于釋放農村拉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要加強農業人才的培育,將高校人才培養和農業技術需求緊密結合,建設現代化農業。此外,加快農業技術的創新和推廣,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減少農業用工量,使更多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
3.4 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
為了給農民工及時提供就業信息,我省應進一步完善對人力資源市場的管理,規范職業中介機構,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和就業服務體系,為農民工提供包括就業信息、職業介紹、培訓等方面的就業服務。
3.5 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第一,盡快在全省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和居民暫住制度,以就業年限、居住年限、參保年限等條件因地制宜地落實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制度;第二,加強勞動行政監督執法力度,督促用人單位建立城鄉平等用工制度;第三,擴大社保覆蓋面,將農村勞動力納入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同時設立專門組織為農民提供就業、居住、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幫助。
[1]郝輝,劉日星,馬靖芳.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化發展問題探討[J].農業經濟,2012(8).
1004-7026(2017)12-0014-01
F327
A
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