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麗
(重慶市合川區人民政府大石街道辦事處 重慶 合川 401546)
淺析新形式下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姜 麗
(重慶市合川區人民政府大石街道辦事處 重慶 合川 40154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可觀,人們的生活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農業水平也有了顯著的發展。通過農業機械化,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農作的效率,既滿足了社會發展的快速需求,也增加了勞動者的收入。本文講述有關新形式下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關內容。
新形式;農業機械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合川因“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而得名,是傳統的農業大區,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使得糧食、蔬菜、水產、水果、養豬等產業迅速發展壯大,帶富了周邊的農民百姓,也增加了農業發展的勞動力。在新形勢下的幫助下,農業機械化大大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勞作效率,使得農民可以同時經營多個產業項目,大大增加了家庭收入。但是由于重慶市的自然條件限制,無法做到大規模農業機械化,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農業機械化手段,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有效技術支持,是值得當下重點討論的話題。
中國是農業大國,現代農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必須依靠農業機械的物資輔助,良好的農業機械裝備水平不僅對生產水平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也將對生產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商品化帶來強有力的保障。在新形勢下我國農業機械的發展現狀有幾下幾點:一是農業機械化裝備總量持續增加,但由于保有量趨于飽和狀態的局限有所放緩。其二是當下科技發展水品發展帶動了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大中型操作機械的設計明顯增速、性能高、馬力足,使其可以操作大面積耕種作業,節省人力操作的繁重及大量時間消耗。其三是我國農業機械投入使用發展的速度迅猛,尤其是農機合作社的使用量較為突出,所以農業機械化發展對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尤為重要。
2.1 提高運輸效率,滿足社會需求
重慶市合川區是農業大區,有大量當地居民外出工作、學習,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管理、技術等經驗,使得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已進入高效發展階段。隨著新形式下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其對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也顯得尤為重要。之所以需要農業機械化輔助,是因為農副產品完成收取后,需要運輸至市場及時加工,如果單純地運用人力運輸或是其他簡易運輸工具,不僅使得運輸效率低下,同時農副產品在運輸途中經歷的時間過久,容易導致其變質,新鮮度下降等,造成大量經濟損失,而運用機械化手段則可以有效縮短運輸時間,同時加以相應的保護措施,使得農副產品及時被市場消費,也滿足了當下社會的快速需求。
2.2 機械化輔助,節約人力時間
在發展農業產業時,對其作業的環境設施需要進行有效的改善和加強,比如:養魚池塘的淤泥要及時清理,否則長時間積累則會導致魚類大量死亡,水體惡臭,同時運輸途中的道路需及時進行修繕,否則會使農副產品運輸時間過長導致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而這些工作不是單純地人力就能及時解決,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時間、技術,所以使用機械化輔助,能有效提高施工操作的高效及便捷,節省大量時間及人力,優化農業產業作業環境。
2.3 農業機械作業,及時準確高效
在農作物生產過程中,其生長需要進行定期的耕耘、翻地、打藥等環節促進農作物又好又快生長發育,在其收獲季節也需要進行及時收取再播種,而農民在這些環節中首先需要支出大量的時間,其次是人力是有限的,工作了一段時間會出現疲勞狀態,需要一定的時間休息,并且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容易造成身體部位的酸痛,久而久之變為病態,所以繁雜的勞動力需要機械化手段輔助作業,其優點是代替了人力,沒有疲勞狀態,持續高效率工作,節約了時間,解放了農民的勞作之苦。
3.1 推動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發展
對于重慶一個農業大市而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不僅是為了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同時也是為了滿足當今社會的快速需求。利用農業機械化手段,可以解放繁重的勞動力,節約時間,有效提高農作,并有效降低生產的成本。實踐證明,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可以有力地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村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工農差距,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當下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依靠農業機械化發展完整的農業生產鏈,使得各個環節都達到高效運作,完善農業產業的積極調整,建立區域化的科學布局,從而實現專業生產過程與集約化經營以及其他社會化的服務,達到每個環節都投入規模化農業機械生產的高效運作。同時,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實施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若想長期穩定發展,需加大勞動生產率、土地的出產率,從而綜合提高生產能力水平。所以加大農業機械化投入,使得糧食作物增產,農民財富增多,也滿足了社會發展的快速需求,實現互利的高效經濟收益,是農業得以持續且穩定發展的有效保證,也是農業生產與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
3.2 降低農藥使用,減少環境污染
重慶地區是特殊生態區,易形成特殊氣候影響農作物生產。如2013年持續的秋季連綿陰雨造成土壤濕度過大,整地質量差而推遲播種;2014和2016年在抽穗、揚花時出現低溫、陰雨、寡日照天氣影響正常灌漿結實,同時銹病、赤霉病、蚜蟲、紅蜘蛛等病蟲為害偏重,造成籽粒不飽滿,小麥產量低。所以使得農藥、化肥的使用率不斷上升,造成了土壤環境的嚴重污染,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農作,再者自然破壞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以需加大農業機械化手段的有效輔助,實現自動預警、自動緊急保護農作物等有效措施,減少不必要的自然因素所導致的損失。同時利用機械化作業,降低化肥、農藥、農膜等對土地以及環境造成的污染問題;通過專用的灌溉設備,為農業種植提供更加便捷的水分支持。同時,在農副產品種植方面,利用科學的設備,采用智能化控制以及溫室系統等設備,為農副產品生產提供更廣闊的條件。
3.3 緊跟農業改革步伐,及時更新農業發展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放生產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必要手段。由此可見,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結構調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理清兩者的關系十分必要。實踐證明加大農業機械化生產,實現了科學發展觀,運用現代高科技技術有效提高農業種植生產、運輸、加工等諸多環節的便利,是當今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最為有效直接的途徑。同時當下的農業機械化能隨著農業的調整及時發明出適應環境的操作機器,及時跟進了農業發展的腳步。以重慶為例,其地勢環境多為丘陵山區,農村大量青壯勞力外出務工,農田管理缺乏勞力,故應推行適合丘陵山區輕便社會化服務模式的小麥機播(或撒播)、機收;推廣農機具和簡易高效的栽培技術,推行輕簡化栽培,并配套科學配方施肥、綜合病害防控技術指導服務,從而節約勞動力,有利于解決勞動力從事農業與務工的矛盾,實現節本增效。
隨著新形勢下的推進作用,農業機械化對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起到了必不可缺的作用,不僅解放了繁重的生產力,節約了時間,同時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及運輸,滿足了社會需求。所以農業機械化應大力發展,實施到相關的農業項目上,幫助農民優化農業工作,高效出產。
[1]蔡邦國.中國農業機械發展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6,(13):203-203.
[2]宮麗偉.淺談農業機械化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7(1):114-114.
1004-7026(2017)12-0036-02
F323.3;F321
A
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2.029
姜麗(1968—),女,高級農機工程師,大學本科學歷,主要從事農業機械管理、就業與再就業、勞務輸出、合醫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