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地華
(中外建華誠城市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北京 石景山 100041)
高層建筑梁式轉換層結構的設計原理及其應用分析
□馮地華
(中外建華誠城市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北京 石景山 100041)
社會經濟發展、科技水平提高的同時,高層建筑數量也在逐漸增多,其中,梁式轉換層結構的應用率也在相應提高,它不僅會能夠增強高層建筑穩定性和安全性,而且還能優化建筑質量,合理分配上部載荷,這對高層建筑建筑效果優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介紹了這一結構的設計原理,并對其應用進行了分析。
高層建筑;梁式轉換層;結構設計;設計原理;應用
1.1 基本功能
梁式建筑層在高層建筑物中應用,應用功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方面即建筑內部平衡受力,第二方面即穩定建筑結構。
1.2 主要特點
其中本文的梁式轉換層主要有造價核算準確、結構設計優化、性能優良、尺寸較大、施工便捷、經濟效益較高、應用廣泛等特點,一旦結構設計缺乏合理性,難么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會相應降低,空間利用率也會大大減少。
一般特點:梁式轉換層既能均衡建筑載荷,又能減少結構形變,這一結構具體應用時,優化管道或者線路設計能夠迎合用戶使用需要,能夠全方面保障用戶在水電或者保暖等方面的基本居住權力。
基本原理:結構設計遵循的原理主要有三種,原理一為有限原理,原理二為三維設計原理,原理三為協同工作原理。
2.1 減少豎向構件
之所以要減少豎向構件數量,主要是因為豎向構件與轉換功能結構間成正比例相關,與剛性性能成反比例相關,進而會間接影響抗震性能。
2.2 確保結構剛度
由于結構剛度與建筑物抗震性存在直接聯系,因此,為了強化這一結構的抗震性能,應提升結構剛度,即梁高度>跨度13%,同時,建筑施工混凝土還應保證性能,以此增強結構剛度,優化功能轉換效果。此外,還應全面考慮結構受力情況,確保均衡受力的前提下提升結構剛度。
2.3 準確計算結構
潿洲島是中國最大、最年輕的火山海島,位于北海市區南部海面,1982年被評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被評為中國唯一的海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2015年分別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國家海洋局評為“中國最美十大海島”,2016年12月被列入國家“十三五”旅游發展規劃海島特色旅游目的地之首,2018年3月成功創建廣西特色旅游名區。近年來,隨著潿洲島知名度的不斷提升,加上風景優美宜人,促使潿洲島旅游持續火熱。2017年,潿洲島接待游客130萬人次,同比增長52.7%;旅游總收入24.5億元,同比增長326.8%。2018年1—6月份,接待游客71.23萬人次,同比增長8.14%。
應構建合理的計算模型,在此期間,借助三維空間完成模型構建活動,必要時利用有限元對其進行有效性補充,避免出現較大的計算偏差,提高結構的安全性。
2.4 對稱布置原則
所謂對稱布置原則即針對轉換柱和剪力墻來說的,二者布置過程中堅持對稱原則,有利于全方面提升結構安全性。其中,轉換柱應放置在轉換梁的中心處,一方面能夠減少形變,另一方面能夠提高柱腳穩定性。
2.5 合理布置結構位置
轉換層結構布置時,應合理掌控高度,并將高度控制在規定范圍內,以此減少轉換柱受力情況,增強轉換層剛度,強化抗震性能。
3.1 結構形式
這一結構又有梁式框支剪力墻結構之稱,剪力墻能夠在轉換大梁的作用下進行框支梁固定,并由框支柱對其進行有效支撐,支撐體系會自然形成,在結構功能性轉換中發揮作用,從中能夠看出,結構傳力過程較具體,無論是傳力分析,還是傳力計算,均有便捷化優勢,同時,還會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
3.2 設計分析
針對轉換梁進行受力情況進行分析、計算時,應對影響因素全面了解,影響因素主要為剛度,分別為轉換梁、剪力墻以及轉換柱三方面。分析該結構受力機理的過程中得出如下分析結果:轉換梁跨度<11m時,能夠承托的標準為兩層樓,但是對承托層為三層或者四層進行計算時,偏差<4%,不超過承受范圍,即承托層數為兩層到四層時,能以兩層為標準對其進行計算。
3.3 設計要求
結構設計過程中應從建筑實際出發,遵循轉換功能的具體需要以及設計高度明確轉換結構位置,與此同時,還應全面分析抗震需要,在此基礎上,優化結構的剛度設計,優化結構設計質量。
隨著高層數量的不斷增多,建筑結構形式也越來越復雜,并且不同建筑空間的需求也存在差異性,應用梁式轉換層結構既能滿足空間功能需要,又能豐富建筑形式、優化建筑質量。在此期間,應全面了解這一結構相關理論知識,并做好結構應用的準備工作,針對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促進高層建筑快速完工,以此實現建筑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1]周瑞民.高層建筑梁式轉換層結構設計的原理及其應用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4,04:67.
[2]付全.分析高層建筑梁式轉換層結構設計原理及其應用[J].建筑設計管理,2014,08:60-61+64.
1004-7026(2017)12-0096-01
TU973
A
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