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松
(江蘇省阜寧縣實驗高級中學,江蘇 鹽城 224400)
依托“互聯網+教育”背景促進高中化學師生有效對話
唐 松
(江蘇省阜寧縣實驗高級中學,江蘇 鹽城 224400)
“互聯網+教育”應用于師生有效對話的研究,對于教育技術學來講是一個新的領域,是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更是摸索性的研究.“互聯網+教育”可以為師生有效對話提供最理想的教學大環境,解決師生對話所面對的許多新問題.本文通過對新領域初探,希望能為”互聯網+教育”技術應用于高中化學學習高中師生對話的后續研究提供些許參考.
“互聯網+教育”;高中化學;有效對話
教育作為未來互聯網行業最關注的領域,"互聯網+教育"將成為教育變革的一個新的契機,一場互聯網支撐下的教育信息化顛覆性變革正在悄然發生.“互聯網+教育”可以為化學學習師生有效對話提供最理想的教學大環境,解決師生對話所面對的許多新問題.
高中化學知識相較初中化學由“形象”到“抽象”,由“現象”到“質”, 由“淺顯”到“深入”,具有“理科”的特征大的變化,以及在觀察理解,分析思考,記憶總結等方面學習方式方法的轉變,還有高中生需要平等互動,自主獨立,熱情沖動等心理特征的變化幾個方面,與”互聯網+教育”交互性與平等性,即時性與快捷性,開放性與共享性,個性化與自由性的典型特征深度吻合(其實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機、電腦等網絡終端不能自拔的原因之一,值得引以為鑒!),也是以教學的個性化、學習的自主化與合作化、管理自動化等為最大特點的信息化教學的有力保障.所以”互聯網+教育”在高中師生對話中的適用性是非常強的,對其深入系統的研究就有迫切性,同時必然可以有豐碩的成果.顯然傳統的課堂教學、多媒體教學一刀切的形式是不能適應和滿足的,而”互聯網+教育”的特征如開放、共享等很大程度可以實現這種要求,無疑是最適應高中生學習的.
1.依托QQ軟件進行師生有效對話
筆者任教高中多個班的化學課,然而每周每班只有3節課,幾乎每節課都主要用于傳播新知識,學生的經歷主要完成課時作業,根本沒有完整時間復習鞏固.如此重的教學任務開展研究性學習、因生施教的可能性小到幾乎沒有.只能采用“填鴨”式的粉筆黑板的課堂講授模式,很大程度上,不能適應現在學生能力發展個性化、多樣化的需要,獲得的知識內容過于局限,難以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更不要說去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時代要求不能死教書、教死書.對此,筆者創造性地利用騰訊QQ群輔助自己的高中研究性師生對話,效果明顯,收獲頗多.通過QQ聊天來了解學生的動態,學生可以敞開心扉,有助于對學生在高中化學的學習,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及時予以解決.還可以通過QQ交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量身設計教學方案,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2.運用微信公眾號建立師生互動交流平臺
微信是一種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通過微信師生可以將包含復雜分子結構圖片、化學實驗視頻分享給彼此,甚至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而且與QQ相似,可以用文字交流,還可以通過語音聊天進行對講,極大的提高了師生對話效率.
3.基于微課的網絡翻轉課堂
當下微課的概念獲得了相關教育部門的認同,迅速吹過大江南北,可以說微課完成了從小學、中學、高校,直至社會大眾的全面覆蓋.但是,單獨的微課視頻并不符合”互聯網+教育”的特征—交互,只有在網絡的支撐下,師生才可能對微課的內容平等高效學習、交流研討,使用微課的網絡翻轉課堂,對教師而言,很大程度區別于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研討方式,更在深層次影響化學教師的課堂聽評課,教師的課堂案例設計、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和課后研討反思.
4.建立化學博客類網絡學研平臺
建立化學博客網頁,可以及時發布教育、學習、研究的相關動態,如高考化學試題解析.分享各種化學資源,并且這種分享往往沒有限制,不像資源網站的限制要求很多,瀏覽使用比較麻煩.
“互聯網+教育”技術一經應用于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其獨特的價值就展現無疑.比如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學質量明顯改善、有利于教師、學生的角色轉變、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互動性、主動性等.
1.激發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理解策略
簡單的用多媒體教學代替了傳統的粉筆,不僅激趣等教學效果有限,甚至由于容量大,培養了學生的懶惰性.而”互聯網+教育”的參與程度、互動程度、內容量的有效控制恰好可以克服缺陷,增強興趣,有效地促進知識的理解.
2.培養自學能力,促進知識探索策略
“互聯網+教育”課堂的一大特點就是教師可以不用過多地考慮知識的容量,在有效激發和管理的情況下,學生可以自主地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查找、篩選資料,理解學科知識,并且通過反饋機制即時反饋,便于教師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有效培養中學生的自學研究能力,促進知識探索的興趣和能力.
研究”互聯網+教育”,并不是抵制傳統的多媒體甚至粉筆+板書的模式,無論是教師的傳統教學手段還是現代教學手段都有不可取代的優點.”互聯網+教育”的使用正是可以高度融合各自的優點,提升自己的亮點.
[1]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
[2]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季春陽]
G632
A
1008-0333(2017)30-0074-02
2017-07-01
唐松(1982.10-),男,江蘇省阜寧縣,中學一級,在職研究生,從事學科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