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林
(中國人民解放軍205醫院,遼寧 錦州 121001)
手助腹腔鏡與開腹巨脾切除術的臨床效果比較分析
王佳林
(中國人民解放軍205醫院,遼寧 錦州 121001)
目的 對比評價手助腹腔鏡與開腹巨脾切除術的臨床效果。方法將48例巨脾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條件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4例行手助腹腔鏡巨脾切除術,對照組24例行開腹巨脾切除術,對兩組相關手術指標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對比評價。結果在手術時間方面,觀察組明顯要比對照組長,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中出血量方面,觀察組明顯要比對照組少,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肛門排氣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方面,觀察組均顯著要比對照組短,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中,術后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對照組患者中,術后感染僅1例,發生率為4.17%。兩組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與開腹巨脾切除術相比,手助腹腔鏡切除術療效更顯著,切口美觀、微創、恢復速度快,值得采納應用。
手助腹腔鏡巨脾切除術;開腹巨脾切除術;并發癥
臨床手術中,巨脾者由于常合并脾功能亢進,同時脾周圍血管較多,采取腹腔鏡脾切除術較為困難,且危險性較高[1]。針對上述狀況,現代醫學主張采取手助腹腔鏡巨脾切除術治療。為了進一步了解巨脾切除的手術方法及效果,本文將48例巨脾患者納入研究,現將研究成果作如下報道。
1.1 臨床資料 本次入選的48例巨脾患者均為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于術前經B超或CT檢查確診為巨脾[2]。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條件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4例中,男14例、女10例;21~67歲,平均年齡(46.9±12.5)歲;根據Child分級[3]:A級16例、B級8例;脾臟最長脛為(22.9±5.1)cm。對照組24例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6.8±12.4)歲;根據Child分級:A級17例、B級7例;脾臟最長脛為(22.7±5.2)cm。基于上述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2.1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行手助腹腔鏡巨脾切除術。基于全麻下,幫助患者作右側30°斜位,維持腳低頭高的姿勢;于臍下緣長作大約為1 cm切口;把10 mm的Trocar置入,將其作為觀察孔;及時對人工氣腹進行構建,使用30°的腹腔鏡對腹腔進行探查,然后對患者脾臟大小、腹水狀況等進行仔細觀察。在劍突下正中縱行切口位置確立手助設備的切口,其長5~8 mm。基于腋前線肋緣下作切口,大概為12 mm,然后把12 mm的Trocar置入,將其作為主操作孔,進一步把脾結腸韌帶充分暴露,采取超聲刀完成斷離,并斷離脾胃韌帶以及脾下級血管。在上述操作過程中,需做好胃底、結腸的保護,以此避免對其他結構造成損傷。暴露脾門,在胰尾上緣位置打開脾動脈血管,顯露脾動脈之后,需采取夾緊措施。離斷脾腎韌帶以及脾上極附著組織,進而對脾臟進行完全游離。左手需對胰尾做好相應的保護,采取直線切割吻合器離斷脾蒂,若存在副脾,則需采取切除措施。脾臟切除后放入標本袋,并及時送檢。之后對脾內部進行檢查,看是否存在出血現象;基于脾窩位置將引流管放置,切口縫合后進行敷貼,然后固定。
1.2.2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行開腹巨脾切除術。采取左肋緣下“L”形切口入腹,將切口長度控制在16~25 cm之間;若患者脾周存有粘連,則需采取分離措施,進而對脾胃韌帶、脾結腸以及脾腎等依次分離;對脾蒂進行處理后將標本取出;若患者存在門靜脈高壓或食管下段曲張等狀況,則需持續采取賁門周圍血管離斷手術,然后放置引流管,及時關腹。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對比評價[4]。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指標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為(109.3±12.8)min、術中出血量(204.2±67.4)mL、肛門排氣時間(1.9±0.3)d、術后住院時間(8.8±1.1)d。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88.3±13.7)min、術中出血量(385.4±85.3)mL、肛門排氣時間(2.4±0.2)d、術后住院時間(10.7±1.2)d。結合上述數據可知:在手術時間方面,觀察組明顯要比對照組長,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中出血量方面,觀察組明顯要比對照組少,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245,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評價 觀察組患者中,術后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對照組患者中,術后感染僅1例,發生率為4.17%。兩組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臨床顯示:大部分巨脾患者為病理性脾,需及時采取手術切除方法進行治療。對于巨脾,采取全腹腔鏡切除術一般來說是一類可行的手術,但此手術難度大、危險性高,因此應用范圍受限。而在醫療技術水平逐漸進步及發展的條件下,手助腹腔鏡巨脾切除術在臨床中得到了肯定,該手術具備的優勢包括:(1)操作簡單、組織創傷小以及暴露良好等。(2)劍突下正中手助切口不會對肌肉造成傷害,同時也不會對鏡下操作產生影響;(3)手術后,切口左右兩側不存在感覺障礙,進而能夠為切口的延遲以及手術的中轉提供便利[5]。有學者[6]經研究表明:相對開腹巨脾切除術,手助腹腔鏡切除術療效更明顯,創傷小、恢復速度快;本文結果與上述結論基本一致。
此次研究中,觀察組24例采取手助腹腔鏡巨脾切除術,對照組患者采取開腹巨脾切除術,結果顯示:(1)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為(109.2±12.8)min、術中出血量(204.2±67.4)mL、肛門排氣時間(1.9±0.3)d、術后住院時間(8.8±1.1)d。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88.3±13.7)min、術中出血量(385.4±85.3)mL、肛門排氣時間(2.4±0.2)d、術后住院時間(10.7±1.2)d。在手術時間方面,觀察組明顯要比對照組長,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中出血量方面,觀察組明顯要比對照組少,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肛門排氣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方面,觀察組均顯著要比對照組短,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觀察組患者中,術后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對照組患者中,術后感染僅1例,發生率為4.17%。在術后并發癥方面,兩組比較不存在顯著差異。
結合上述研究數據可知:手助腹腔鏡切除術所需時間較長,且手術時間長容易使輔助手疲勞。對于上述情況,基于脾胃韌帶分離過程中,需采取自上而下的分離方式,如此輔助手可在外旋位置,進而疲勞感降低,同時還具備良好的操作視野[7-8]。
綜上,與開腹巨脾切除術相比,手助腹腔鏡切除術療效更顯著,切口美觀、微創、恢復速度快;因此,值得在臨床中采納應用。
[1]何宜明,張良金,郭金桔,等.手助腹腔鏡脾切除術治療巨脾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28):21-23.
[2]曹學慶.脾切除的腹腔鏡治療109例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 2015,36(18):4141-4142.
[3]劉郁,王宏,段紹斌.我國手助腹腔鏡與開腹脾切除術臨床療效比較的系統評價[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22(6):756-761.
[4]戴國清.手助腹腔鏡及開腹脾切除巨脾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1,20(12):1380-1382.
[5]潘孟.蔡小勇.腹腔鏡手術在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治療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微創醫學,2012,7(2):160-163.
[6]卜燁.直腸癌的中醫病機及手助腹腔鏡和傳統開腹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治療直腸癌療效對比分析[J].環球中醫藥,2014,7(S1):101-102.
[7]劉志兵.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切開治療膽結石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9):36-38.
[8]高遠,林雨冬,張紹庚,等.手助腹腔鏡與開腹巨脾切除術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2,12(1):30-3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7.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