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衛
(阜寧縣人民醫院,江蘇 阜寧 224400)
針對ICU患者睡眠障礙進行護理的研究進展
劉德衛
(阜寧縣人民醫院,江蘇 阜寧 224400)
ICU患者普遍存在嚴重的睡眠障礙。此類患者的睡眠障礙主要與個體因素、ICU環境因素及治療措施等因素有關。此類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睡眠周期異常及入睡后覺醒次數增加等。發生睡眠障礙可嚴重影響ICU患者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及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加其發生并發癥的幾率。對此,護理人員應重視ICU患者發生睡眠障礙的情況,并通過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減少不必要的治護操作等方式提高其睡眠質量,消除其睡眠障礙。
ICU患者;睡眠障礙;護理
睡眠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一,也是人體恢復體力和精力的主要方法。ICU患者屬于特殊人群,具有病情復雜、危重等特征。ICU患者極易在個體因素、ICU環境因素及治療措施因素等的影響下發生睡眠障礙。相關學者對ICU患者的睡眠情況進行監測后發現,ICU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礙,且在其出院后,其睡眠障礙可持續存在,從而可嚴重影響其正常的生活。如何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來提高ICU患者的睡眠質量已成為當前重要的護理學研究課題。筆者對臨床上關于ICU患者睡眠障礙的護理措施進行了整理,現報告如下。
睡眠障礙可嚴重影響ICU患者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及免疫系統的功能,使其發生生理功能紊亂,降低其傷口愈合的速度,改變其認知行為,嚴重干擾其正常的治療流程。同時,睡眠障礙還會降低ICU患者的免疫力,增加其發生感染等并發癥的風險。
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測量生理指標、行為測量及自我報告等三種方式評估ICU患者的睡眠質量。多導睡眠儀是評估ICU患者睡眠障礙的最佳工具。但多導睡眠儀的價格昂貴,幾乎無法在ICU病房中普及[1]。進行行為測量的方法主要是護理人員觀察患者的行為或使用體動記錄儀等記錄其行為。由護士觀察患者的行為比較容易實施,但耗時較長,且無法保證觀察結果的準確性。使用體動記錄儀記錄患者的行為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用此法評估患者的睡眠質量比患者實際的睡眠質量高。通過患者自我報告的方式評估ICU患者的睡眠質量耗時少、經濟實用,且準確性較高。因此,臨床上主要使用患者自我報告的方式評估ICU患者的睡眠障礙。
個體因素、ICU環境因素及治療措施因素等均是導致ICU患者發生睡眠障礙的影響因素。影響ICU患者睡眠質量的個體因素主要包括已經存在的睡眠障礙、焦慮情緒等。影響ICU患者睡眠質量的ICU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噪音、燈光及頻繁的醫護活動等。影響ICU患者睡眠質量的治療措施因素主要包括用藥、進行機械通氣等[2]。目前,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與其睡眠質量的關系并不明確。
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ICU病房的噪音減小后,患者更易進入睡眠狀態[3]。由此可見,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可改善其睡眠質量。護理人員可在夜間為患者佩戴耳塞和眼罩,從而減少患者夜間覺醒的次數,提高其睡眠質量。同時,護理人員還要適當調暗室內的燈光,將各種儀器的聲音調小,為患者創造相對安靜的睡眠環境。
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病情為其提供熱水及熱牛奶等熱飲,協助其洗漱、泡腳及整理床單,仔細檢查其身體各部位的引流管、牽引設備及敷料的情況,必要時可為其更換敷料。同時,護理人員還應確保患者的睡眠姿勢舒適,適當為其按摩肩、背、腰及下肢等部位,使其全身放松,盡快進入睡眠的狀態。
褪黑素是一種神經激素,具有調節睡眠的功效。褪黑素的形成與光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人體內褪黑素的含量在晚上及清晨時會明顯增加。ICU的采光方式主要是燈光照射。而進行燈光照射會違背自然光的晝夜規律。這會導致ICU患者體內褪黑素的形成過程發生改變,從而發生睡眠障礙。為患者使用外源性褪黑素是改善其睡眠質量的新方法。讓患者口服褪黑素不但可以延長其睡眠時間,還能縮短其睡眠的潛伏期,減少其覺醒的次數[4]。但目前醫學界尚無使用褪黑素的標準劑量。在為ICU睡眠障礙患者使用褪黑素時需密切監測其生命指標,觀察其臨床癥狀,以免其因褪黑素使用不當而發生不良后果。
很多ICU患者需要進行機械通氣,以維持正常的呼吸。護理人員應在患者睡眠時將呼吸機的通氣模式調節為神經調節通氣輔助模式。這種通氣模式是指在患者食道下段安放膈肌電極導管,收集EAdi信號,并通過傳感器將信號傳送至呼吸機上,呼吸機在感知到信號后,會根據預設的呼吸支持水平對患者進行呼吸支持。使用此模式進行機械通氣不需要設置壓力、容量等參數,在患者Eadi信號的強度達到既定水平時,便會一次性通氣。使用這種模式為患者進行機械通氣與患者的自主呼吸模式更為匹配,對其造成的干擾小,可提高其睡眠質量[5]。
護理人員應與ICU患者積極地進行溝通,了解其睡眠習慣,進而協助其養成健康、穩定的作息習慣。如,在患者可視的范圍內懸掛時鐘及日歷可增強其時間觀念,促使其每天按時入睡。
ICU患者的病情較重,長期處于密閉的治療環境中,除了需要承受身體的病痛外,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ICU患者常可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睡眠障礙會影響患者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及循環系統的功能,增加其發生感染等并發癥的幾率,不利于其身體的康復。為此,護理人員應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為其做好睡前護理,合理地為其使用外源性褪黑素及進行機械通氣,協助其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從而提高其睡眠質量。
[1] 劉素霞,馮俊艷,解曉彥,等.綜合護理干預在重癥監護室患者睡眠障礙中的應用[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4(12):2050-2051.
[2] 陳麗霞,紀代紅,裴菊紅,等.ICU患者睡眠評估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5(12):1522-1523.
[3] 陳麗霞,紀代紅,王良,等.ICU患者睡眠障礙及其干預策略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6) :721-724.
[4] 黃仕瑛,趙麗萍.ICU患者睡眠障礙及其評估方式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報,2016,3(18):39-43.
[5] 康彬.ICU患者睡眠障礙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D].北京:北京電大,2011.
R473.74
A
2095-7629-(2017)16-02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