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琛韓宇任晨
(1.首都醫科大學 北京 100053;2.北京市海淀區衛生學校 北京 100085;3.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100 m游泳項目陸上有效強度練習手段的研究①
孟小琛1韓宇2*任晨3*
(1.首都醫科大學 北京 100053;2.北京市海淀區衛生學校 北京 100085;3.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隨著我國競技游泳水平的不斷發展,對游泳運動員的技術和體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文針對短距離游泳運動員訓練中陸上有效強度練習往往容易被忽視這一特點,通過實驗分析出100 m游泳項目陸上有效強度練習與比賽強度之間的關系,以及陸上有效強度訓練對100 m項目比賽后程的作用。結合傳統觀念的游泳陸上訓練觀念,為科技游泳深入發展提供可行性方案與建議。從而對探索提高我國短距離游泳的整體水平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100 m游泳項目 陸上 有效強度
游泳是奧運會的金牌大戶,也是衡量一個國家運動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游泳項目具有以技術為主、體能為基礎的特點。競技游泳作為一種在水中進行的競技項目,運動員需要克服人體在水中的形狀阻力和摩擦阻力,同時憑借肢體動作同水的相互作用力而盡可能的獲得最大的推進力和前進速度。根據流體力學可知,如果運動員游進速度提高一倍,阻力就要增大三倍,那就意味著需要付出三倍體力和力量來對抗水的阻力[1]。為達到這一目的,除提高技術有效性外,必須增強運動員陸上有效強度的訓練。
短距離項目主要以磷酸原供能系統和糖酵解供能系統提供能量[2]。在生理機能方面,運動員神經過程的靈活性較高,神經速度的傳導速度快、強度大;心血管系統的功能較強,具有較強的抗缺氧能力,機體無氧代謝水平高[3]。該文擬通過監測陸上訓練采用主要手段后,血乳酸水平的變化,試圖分析100 m項目陸上訓練強度與比賽強度的相關度,強調陸上有效強度訓練的意義,科學合理安排訓練程序, 為提高我國100 m游泳成績尋找新的突破口。
論文針對短距離運動員訓練中陸上有效強度練習往往容易被忽視這一特點,通過運用多種方法,分析出100m游泳項目陸上有效強度練習與比賽強度的相關度,以及陸上有效強度訓練對100m項目比賽后程的作用。
2.1 研究對象
該文研究對象為100m游泳項目陸上有效強度的練習手段,主要針對運動員陸上訓練肌肉耐受乳酸能力的訓練。

表1 3周水上耐乳酸成績分析(單位:mmol/L)

表2 水上耐乳酸強度手段心率水平(單位:次/10 s)

表3 水上耐乳酸強度手段血乳酸水平(單位:mmol/L)
2.2 實驗法
2.2.1 實驗對象
北京體育大學游泳校代表隊運動員10人。
2.2.2 實驗設計
(1)訓練方式:陸上有效強度。
(2)訓練強度:100%~120%。
(3)訓練時間:90 min。
(4)訓練及測試頻率:2次/周(包括水上有效強度訓練1次和陸上有效強度1次)。
(5)訓練周期:3周。
2.2.3 實驗步驟
(1)測試10名受試者的安靜心率。
(2)測試10名受試者100 m主項成績。
(3)對受試者進行為期6周的干預訓練,主要以陸上有效強度結合水上有效強度(即Go Set訓練)為主。并測試其每次進行有效強度訓練后的心率及血乳酸水平。

表4 實驗前后100 m主項成績對比
(4)測試10名受試經過6周以及更長時間訓練后的比賽成績。
運動員平時訓練的水上血乳酸測試是在3×(6×50),每一組游完后即刻測得的結果。陸上則是在減重至空杠鈴桿前每次減重的間歇中進行即刻測量的。
3.1 有效強度訓練手段
在訓練中,強度預示著訓練對于肌體刺激的深度。劇烈運動35 s時,乳酸產生達到最高值,而要發展速度耐力,必須使用CP耗竭和乳酸堆積到較高程度,所以35 s左右是最基本的持續運動時間。訓練水平高的運動員可以達到1 min左右[4]。用血乳酸來評價負荷仍然是目前最常使用且有價值的指標。因此,文中所指100m項目的有效強度訓練方法手段也是根據這樣一個法則,利用這樣的方法模仿運動員100m比賽后程速度的訓練,被稱之為耐受乳酸的訓練。文中所用的訓練手段來源于日本筑波大學游泳隊的短距離有效強度訓練,筑波大學游泳隊曾在奧運會接力項目的比賽中獲得銀牌以及多次獲得世錦賽的獎牌,對游泳訓練有獨特的訓練理念及科學的訓練方法。
3.1.1 水上有效強度訓練手段
在游泳運動訓練實踐中,應當以針對自身專項強度100%的血乳酸水平來制定訓練計劃的主要要求,而訓練當中相應的有效強度比重要達到整理訓練計劃的30%左右,從而提高訓練效率。因此,有效強度的訓練手段有很多,該文主要以針對100m游泳項目訓練的Go Set訓練即3×(6×50)m的主項訓練。要求為:1分30秒包干,每組15 min,用100%~120%的比賽速度游進。
3.1.2 陸上有效強度訓練手段
陸一帆博士研究建立了優秀游泳運動員陸上訓練強度的綜合評價模式,并將陸上訓練強度等級同水中專項強度構成進行對比分析,制訂了針對性的陸上訓練強度控制方案,有效地控制陸上訓練強度,提高訓練質量。通過訪談認為每一個項目都有一個要求的比賽強度,在平時的訓練中,要以比賽的強度為目標,構建一個由不同強度融合的一個訓練體系,其中達到比賽強度的這種強度訓練,占整個訓練周期的30%。這樣的情況就是說圍繞著它的比賽強度所構建的強度。
陸上有效強度訓練有利于發展糖酵解酶在高乳酸環境下工作的能力,從而提高100 m項目后半程的運動能力。但通過檢索文獻發現,目前,對游泳運動員陸上訓練進行心率結合血乳酸分析的學者很少。
力量訓練引起的生理適應與中間代謝關系不大,主要是骨骼肌和神經方面的適應[5]。該文所介紹的力量訓練方法是起源于日本筑波大學游泳隊的陸上有效強度訓練。其方法與力量訓練的宗旨相符,在增強骨骼肌力量的同時刺激其神經系統,除中樞運動神經外,還包括外周神經。模仿100m項目比賽后程耐受乳酸的狀態,磨練運動員的意志。陸上有效強度訓練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該文所指的陸上有效強度訓練主要針對上肢的陸上耐乳酸訓練。由于只有上肢參與了訓練,因此,陸上血乳酸的指標相比較水中耐乳酸訓練的會低。
陸上有效強度訓練手段為上肢臥推練習:起始重量為40 RM左右,間歇1 min;杠鈴減重5~10 kg,做至力竭后間歇1 min;杠鈴再次減重5~10kg,做至力竭;杠鈴減重5~10kg,做至力竭;無間歇時間,杠鈴再次做至力竭,要求盡量快速;無間歇時間,輔助托髖做俯臥撐擊掌0~15次(根據個人力量增減次數),輔助托髖做俯臥撐5~15次或更多。
3.2 實驗指標分析
用血乳酸評價訓練負荷仍然是目前最有價值、最實用的指標。因此,可以通過測定血乳酸的變化來評價運動員訓練周期的運動強度。共進行兩個學期,第一學期為預調查,文中主要對第二學期進行有效強度練習進行監控、分析。
強度的評價方法頗多,有效強度往往是圍繞著血乳酸水平開展的。但教練員往往會拿游速作為衡量的標準,該文則主要參考心率及血乳酸等指標。
3.2.1 水上耐乳酸訓練手段的指標分析
(1)成績分析。通過表1分析,每周50 m的主項平均成績可以看出3周的訓練有5名運動員100m平均成績呈上升趨勢,較第1周的成績有所提高;并有8名運動員經過1周的訓練后成績有所提高,第2周的訓練水平與狀態呈最佳;仍有2名運動員的成績呈下降趨勢,其中1名運動員的標準差減小,呈良性發展。另外1名運動員則各項數據指標都在下降。這也是由于經過2周的大強度訓練后部分運動員產生了疲勞的積累,這也同時提示教練員與運動員在經過大強度訓練后要注重積極的身體放松。
(2)心率及血乳酸分析。心率是反應心臟承受負荷能力大小的常用指標。表2中指標為每次水上耐乳酸訓練手段中3組每10s心率的平均值。在這組數據中,大部分受試者第3周的心率相對較高,極少部分全部相似。證明受試者在接受3周的訓練后略顯疲勞,但并不明顯。
血乳酸是目前在訓練監控中應用最多、最廣,研究最深入和透徹的訓練負荷強度評價指標。血乳酸的升高與訓練負荷強度呈正相關關系。文中所用水上耐乳酸強度訓練手段血乳酸的測得主要是在3×(6×50)每組游完即刻進行采血測得的,其代表每組耐受乳酸訓練的程度,以及達到的強度(以個人為基準)。
表3為水上耐乳酸強度手段血乳酸值分析,通過表3中數據可以看到,其中最高值出現在最后1周為23.145,對比3號受試者發現,其血乳酸值普遍較高;最低值為4.765,同樣出現在最后一周的測試中,為第一組游完后即刻的血乳酸,尚未充分的調動身體各機能,且受試者為1名蛙泳運動員,蛙泳相對于其他3種泳姿在100m比賽后,血乳酸含量最低;通過表3可以發現,基本上每一次訓練的3次血乳酸值呈遞增的趨勢。
3.2.2 陸上有效強度指標分析
(1)負荷分析。陸上耐乳酸強度訓練手段采血主要在第一、二次減重后以及做完的即刻,在3周的訓練中,大部分受試者較第一次做第三次的起始重量加重或持平,且動作的次數也相對持平或增長。因此,可以得知經過訓練,力量的變化并不大,略有增加。
(2)血乳酸分析。通過負荷的分析發現,每周陸上耐乳酸的強度加大,相反大部分血乳酸會呈整體下降趨勢,可以推斷,血乳酸水平降低或保持不變,強度負荷加大,說明受試者的個人能力得到了提高。因此,有效強度的訓練是有效的。
通過對比水上耐乳酸訓練的值可以看出,陸上有效強度的練習手段較水上有效強度的練習手段血乳酸值低。這是由于陸上練習只是單純針對受試者上肢的力量展開的。也可根據短距離項目運動員自身特點分析指導訓練,找到針對個人的有效強度訓練。
3.2.3 成績的效果分析
通過訪談陸一帆教授認為,運動員的陸上水上力量的轉換是非常重要的,合理安排陸上訓練的有效強度,并且可以把陸上訓練最終與水上內容充分結合。所以說陸上耐乳酸訓練很有必要,但需要取決于能不能在水中體現出來。
(1)陸上有效強度訓練手段與水上有效強度訓練手段的相關關系。
通過Excel對3周2種訓練手段血乳酸值進行相關分析發現,第1、2兩周的相關系數密切程度較小,而第3周的相關系數相對為中等相關,計算均值為r=0.196。因此,陸上有效強度的訓練手段與水上有效強度的訓練手段有一定關聯,但不夠密切,呈微弱相關。由此可以推斷,對于血乳酸這一項指標,陸上有效強度訓練手段與水上有效強度手段微弱相關。由于有學者對陸上有效強度進行了界定,又因此可以推論陸上有效強度訓練手段與比賽成績微弱相關。由于陸上與水上有效強度訓練手段采用的采血點不一樣,故造成計算相關系數過程中造成的誤差。
(2)陸上有效強度對提高比賽成績的實際效果。通過訪談傅延浩老師得知,在日本駐波大學和其他高校有人使用,但是因人而異,每個教練員的執教方法不同。監控手段以血乳酸值為標準,但是肯定沒有水上的全身動用的乳酸值高。監控可以采用肌酸激酶,但像陸上耐乳酸這樣的訓練手段,肯定會造成肌酸激酶高。并且還了解到目前在國家隊與各省市隊還沒有發現有教練員或運動員采用此類的訓練方法。
通過實驗前對受試者成績分析,發現10人中有8位成績得到了提高,并且運動員本體感覺不錯。見表4。
(1)進行過陸上耐乳酸訓練的教練員并不多,多數使用傳統方式進行力量訓練。通過調查發現水上3×(6×50)與陸上上肢臥推練習對于提高100 m比賽成績具有積極作用。
(2)通過3周的訓練有半數的運動員100 m平均成績呈上升趨勢,較第一周的成績有所提高;多數運動員經過一周的訓練后成績有所提高,第二周的訓練水平與狀態呈最佳;大部分受試者第三周的心率相對較高,極少部分全部相似。證明受試者在接受3周的訓練后略顯疲勞,但并不明顯。每一次訓練的三次血乳酸值呈遞增趨勢。
(3)運動員的陸上水上力量的轉換是非常重要的,合理安排陸上訓練的有效強度,并且可以把陸上訓練最終與水上內容充分結合。大部分受試者第三周的起始重量加重或持平,且動作的次數也相對持平或增長。因此通過訓練,力量的變化并不大,略有增加。且大部分血乳酸會呈整體下降趨勢,血乳酸水平降低或保持不變,強度負荷加大,說明受試者的個人能力得到了提高,陸上有效強度訓練手段與比賽成績微弱相關。因此,有效強度的訓練被認為是有效的。
蘊。對于武術表演來說,難能為美的專業審美(技擊審美)是吸引觀眾第一視覺的外在表現形式,而文化的審美則是其精髓與靈魂,高難度的技擊之美對觀眾的刺激是短暫的,長時間重復技擊動作的刺激也會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而當今社會,很多的武術表演作品都一味的追求難美的技擊展示,舞臺間接成為了他們的技術展示場地。如果失去文化載體,武術也就失去了它的精神內涵,而也只有文化精神思想的滲透,才能讓觀眾看到武術的藝術文化所在。
3.1 文化共享
藝術的審美價值是由藝術與文化的雙重關系所決定的,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人類發展歷史進程中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時代的藝術形式往往體現著各民族、區域文化的形象。2008年在第29屆在北京舉辦的奧運會開幕式中,其中太極拳武術的表演震驚了全世界,2 000多名身穿白色太極服的武術表演者,在天圓地方的陣型中,充分將藝術與武術完美融合,展現了和諧自然、行云流水的太極神韻,體現了中國武術“天人合一”的武術境界,巧妙的用太極表達了中國人的文化世界觀。
3.2 雅俗共賞
不可否認,人與人之間的審美是存在著差異性的。對武術表演的藝術審美,專業精英與普通大眾存在著“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顯著差異層次。這種審美差異使低層次審美者無法欣賞到武術表演藝術的高層次審美價值思想,而高層次的審美者無法容忍低俗,陳腔濫調的低層次武術審美的閾限。這就造成了傳統武術與現代武術的對立,出現了內行看到的武術表演而觀眾不買賬,優秀傳統的武術在觀眾面前遇到“曲高和寡”的尷尬局面。縱觀現在的武術表演節目,大多選取的武術素材都是極具美感的競技武術,而傳統的武術項目很少被搬到舞臺表演上。
3.3 美的共建
武術表演在當今世界上的廣泛流傳,滿足了人們的精神娛樂享受,也成為了推動武術發展,宣傳武術文化的重要力量。然而武術表演的審美價值絕不僅僅只是武術家的個體專業行為,而是關乎整個中華民族的審美價值體現的文化傳播行為。因此在武術表演的各個價值之中,審美價值處在核心領域之中,它既是武術表演藝術屬性的本質因素,又是武術社會文化的所用因素。
[1]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約翰·馬丁.舞蹈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3]余大衛.淺析音樂審美情感性的產生條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6):20.
[4]仝妍.“難能為美”與“文化同感”——論當代舞蹈的專業審美與文化審美[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4):70-74.
G80-32
A
2095-2813(2017)01(b)-0249-05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2.249
孟小琛(1989—),女,滿族,黑龍江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韓宇(1988—),男,北京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學。
任晨(1989—),男,河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