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精神文化需求是指人在社會生活中進行社會行為規范、價值判斷和建構思維模式的觀念形式、意識要素,以及為了生存和發展而希望獲得精神文化成果的需要[1]。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點,只有理解并尊重大學生的合理的精神文化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才能被大學生接受,從而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達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從了解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發,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現狀
為了解當前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現狀,課題組使用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問卷對大學生開展了調查,調查選取了同濟大學浙江學院、浙江大學、嘉興學院、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財經大學共6所高校的1002名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從大學生的基礎型精神文化需求、享受型精神文化需求和發展型精神文化需求三個角度對大學生的求知需求、歸屬需求、社會交往需求、尊重的需求、文化娛樂狀況、發展需求、理想需求和信念需求等方面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大學生具有較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表現出一定的特點。
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總體上良好的,表現出一定的多樣性,并呈現出時代特點,在當前的新媒體時代的影響下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受新媒體的影響。
在基礎型精神文化方面,當前的大學生表現出較強的求知欲,在學習中不但注重專業技能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注重社會交往技能和綜合能力素質的提升,注重自我的提升與發展,這種需求比較理性,能夠激發大學生積極向上的自我學習能力。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書本和課堂的教學,部分大學生會選擇網絡課堂來進行學習,使得學習更加的方便、自由和靈活。調查發現,社會交往方面總體良好,大學生除了日常的交流之外,更多地使用網絡來進行交流,人際關系總體較好,希望能夠通過學習來提高人際交往技能。大學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對得到尊重的需求比較強烈。
在享受型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大學生的文化娛樂活動主要是看電影、唱歌、上網和看書,娛樂活動內容較為豐富,但多數的娛樂文化活動是通過上網來進行的,大學生上網主要也是為了娛樂,說明滿足大學生的享受型精神文化需求的渠道較為單一,大部分是通過上網來進行的,從而使得互聯網對大學生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調查顯示,當前的大學生對學校的文化娛樂活動滿意度不高,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比起單一的理論知識的傳授類活動而言,大學生們更喜歡選擇動手能力強的實踐類的活動。
在大學生的發展型需求方面,當前的大學生有強烈的自我實現需求,期待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大多數的大學生認為在大學期間應該好好學習,注重培養自己的工作能力,但也有部分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較為消極,沒有學習目標。大學生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想要為他人和社會多作貢獻,但也有部分學生比較務實,追求眼前的利益與功效。
三、以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對新形勢、新情況的適應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思想實際脫節是原因之一[2]。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從當前的時代背景出發,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結合,從而適應當前的形勢與要求,以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滿足大學生合理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精神文化需求,探索適應時代背景和大學生發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1.關注大學生的基礎型精神文化需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
大學生的基礎型精神文化需求總體上得到了滿足,但得到他人尊重的需求較為強烈,調查顯示大學生在家庭、朋友、學校三者間“非常受尊重”的程度依次遞減,在家庭的受尊重程度較高,但是在學校的受尊重程度較低,僅有29.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學校非常受尊重,反映出大學生在學校期間的尊重需求沒有得到較好的滿足[3]。這一方面與當前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技巧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傳統的教育方式有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融入人際交往知識,高校的教育者在教育中還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讓大學生在受教育的同時得到充分的尊重。
大學生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對政治理論課滿意度不高,在對“你對目前學校開設的政治理論課是否滿意”的回答中,有8.2%的學生選擇非常滿意,35.5%的學生選擇比較滿意,43.1%的學生選擇一般,9.8%的學生選擇比較不滿意,另有3.4%的學生選擇非常不滿意。在對“你最滿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回答中,有17.6%的學生選擇老師的課堂教學,34.9%的學生選擇同學們的交流學習,9.8%的學生選擇通過書籍自學,34.7%的學生選擇通過網絡自學。由此可見,大學生對高校的政治理論課滿意度不高,相較于老師的課堂教學,學生更愿意選擇與同學交流學習和以網絡自學的方式進行學習。
在問到“你覺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哪些方面的創新”時,部分學生反映思想政治課堂缺乏互動,忽略學生的感受,理論性較強,沒有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等。究其原因,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影響有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靠教師課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灌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的課堂上,教師單純的教和學生單純的學造成學生對政治理論課的消極態度,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滿足學生的尊重需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的自我教育提供機會,并適度地調控和啟發,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吸引力。
2.關注大學生的享受型精神文化需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多樣化
享受型精神文化需求主要包括文化娛樂狀況。調查顯示,在學校的文化娛樂的質量方面,有47.7%的學生選擇一般,8.5%的學生選擇不好??梢姡髮W生對于學校的文化娛樂活動的滿意度不高。
校園文化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而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豐富大學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保障。在校園內開展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陶冶師生的情操,寓教育理念于活動之中。高校應該積極構建高雅的校園文化,建設符合當前時代背景、符合大學生需求的特點,同時用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提升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度,不斷滿足大學生享受型精神文化需求。高校要積極倡導健康的大學文化生活,通過各種校園文化娛樂活動,引導學生用積極健康的思想豐富自己的頭腦。同時高校應切實加強圖書館、宣傳欄、健身場地等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提供各項文化服務,從而滿足大學生的享受型精神文化需求。
另外,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娛樂活動大部分是通過上網來進行的,大學生容易被新媒體的內容所吸引。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握時機,利用新媒體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和新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如利用論壇、微博、微信等平臺以及微課、微視頻、微電影等手段將新媒體有效地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在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的同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關注大學生發展型精神文化需求,加強思想引導,促進大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精神價值取向
在大學生的發展型需求方面,調查顯示,當前的大學生有較強自我實現需求,其中有63.3%的大學生希望能夠實現個人價值。同時,在調查中也發現部分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不夠積極,表現出一定的功利性,有28.1%的學生在“對待學習的態度”調查中選擇了“不必非常努力,只要考試通過就行”的消極態度。
大學階段是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充分關注大學生的現實需求,把大學生的合理需求作為出發點,不斷改革和豐富教育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學生的合理需求期望[4];另一方面,要對不合理的需求與價值取向進行正確的引導,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對促進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的作用,加強思想引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為統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針對性地開展堅定信念的教育,促進大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價值取向[5]。
四、結語
針對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中存在的問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要采用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通過豐富校園文化載體、創新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創新課外活動模式等打造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滿足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正確地引導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的走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6]。
參考文獻:
[1]李婷雯.城市殘疾人精神文化需求滿足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2]金艾裙,李 震.基于大學生需求現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善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4):103-105.
[3]孫艷梅.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調查[J].開封教學學院學報,2016,36(9):191-192.
[4]胡 凱.研究大學生需要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5]曹雪飛.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的調查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6]李嘉慧.關于當代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的調研報告[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