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1.參與體育社團對教職工的積極作用
一是教職工參與體育社團可以將注意力從繁重的日常工作中暫時轉移出來,定期通過揮灑激情和汗水來有效釋放工作與生活中的壓力。
二是教職工在與社團中不同性別、年齡、地域及學科門類的同伴在運動場上和場下的輕松交流,不僅可以極大地擴大自身社交網絡、豐富業余生活,同時還可以通過思維的碰撞產生科研創新的靈感。
三是通過積極參與社團中體育項目的對抗與比賽,不僅可以樹立教職工競爭與合作的意識,更能激發其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與不斷勝的成功欲望。
2.高校教職工體育社團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教職工日常工作繁重,鍛煉身體的意識不強。中青年教職工大多數是學校教學及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正處于事業上升期和職稱晉升的關鍵期,日常工作繁重。再加上業余時間還需照顧家庭、老人及小孩,已無力再參與體育鍛煉;同時,大多數青年教職工覺得自己身體狀況還好,無須過早開始鍛煉,部分中老年教職工更相信以食療、保健品為代表的養生保健,不愿抽出時間積極參與鍛煉。
二是伴隨高校擴招和校區規模急速擴張帶來的場地及器材供給不足,學校經費保障不到位問題。近些年,各高校學生規模均大幅增長,為滿足學生基本需求而擴建的新校區一般只注重基本的教學及生活設施,因此原有的體育場館和器材只能優先保障學生教學需求,很難兼顧到教職工業余鍛煉,故而經常出現老師與學生搶場地的尷尬局面。此外,學校對教職工體育社團的支持大多體現在有限的場地保障等方面,很少直接給予經費來滿足社團的日常耗材及團隊建設需求,導致社團運行步履維艱。
三是高校體育社團大多缺乏專業的教練及組織人員,沒有形成相應的組織及制度保障。體育活動因其專業性和安全性要求,必須有專業的體育教師來作為教練和活動組織者,才能在安全的前提下有效開展活動,而現實是高校大多缺乏這樣的專門人才。部分社團是由學校體育教師課余時間志愿組織,沒有給予相應的勞動報酬或者工作量認可,無法調動其積極性讓社團辦得更好。此外,高校中該類社團的運行及管理大多沒有明確的組織和制度保障,或依靠工會、或依靠體育院系,無法長久穩定地運行。
3.對高校教職工體育社團建設的建議
一是大力營造健康校園的濃厚氛圍,積極鼓勵教職工參與體育鍛煉。通過廣泛宣傳發動和樹立健身典型,普及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和愉悅心情的正向激勵作用,引導教職工通過體育鍛煉豐富多彩人生;同時,應發布相應的體育鍛煉時長要求和身體健康指標指導性意見,作為教職工全面發展的重要考核內容予以督促和推廣。
二是全力保障場地器材和經費預算,豐富供給吸引廣大教職工投身體育社團。一方面要充分發掘現有體育運動設施及場館器材的潛力,盡量滿足教職工體育社團的活動需求,同時可考慮將教工活動與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有機結合,既能提高場館器材使用效率,也能增加師生之間互動的空間與頻次;另一方面學校應在工會活動經費中劃撥專項費用,保障社團日常運行所需,還可以適當支持小型賽事和對外交流,增加社團影響力進而提高學校聲譽。
三是高度重視教職工體育社團建設,通過組織、制度保障社團良性發展。一方面要明確歸口管理部門,充分發揮工會的組織作用,依托體育院系專業力量,把教工體育社團做好、做實,對各個社團的活動開展做到有計劃、有考核,及時解決運行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訴求,避免出現只發通知號召,而不解決問題的推諉和敷衍現象;同時,要對社團的組織管理人員和教練通過制度,保障其額外付出的權益,可考慮采取適當的津貼或者工作量認定的辦法來鼓勵其把社團辦好,并在學校對運行較好的社團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
參考文獻:
[1]周毅剛.體育鍛煉對高校教師工作倦怠的干預研究[J].少林與太極(中州體育),2015(4).
[2]張海英.加強體育鍛煉促進高校教師自身可持續發展[J].現代企業教育,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