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花++金永壽
[摘 要] 任何人學習一種外語的語音系統時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族語發音習慣的影響或干擾。韓國留學生學習漢語語音時也受到其母語的影響,用單純的聽音和模仿很難完全克服。而漢韓兩種語言語音系統的比較會使韓國學生對漢語語音的認識更加清晰、準確和全面,從而達到理性的學習。以對韓元音教學為切入點,嘗試從語言比較的視角著重探討對外漢語三教(教法、教材、教師)中的教法和教材,并針對韓國留學生的語音教學和語音教材編寫模式提出初步的設想。
[關鍵詞] 比較法;韓國留學生;元音教學;語音教材
[中圖分類號] H0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007(2016)04-0048-04
[收稿日期] 2016-05-17
[作者簡介] 1. 吳英花,女,朝鮮族,廈門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比較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廈門 361000); 2. 金永壽,男,朝鮮族,延邊大學朝鮮—韓國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朝漢對比。(延吉 133002)
比較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比較,可以發現語言現象之間的異同,從而發現其特征,并客觀地認識事物。[1](44)對外漢語教學是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是一種外語教學。它的任務是訓練、培養學生正確使用漢語進行交際。[2](1)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多半是成年人,成年人學習外語時,更容易受其母語的影響和干擾。通過學習者的母語與目的語的比較,可以幫助學習者克服困難,進而提高學習的效果。因此,對外漢語教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語言的比較教學。對外漢語教學中運用好比較法,首先要選取恰當的參照物。從韓國留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適當的參照物應是韓國語。因此,針對韓國留學生的元音教學應以韓國語元音為參照物,找出其差異,以排除各種負遷移的因素。
一、漢韓元音比較
漢語元音在音節中占有優勢,因此元音的教學在漢語語音教學中極其重要。漢語和韓國語的元音沒有完全相同的音,但有很多近似的音,學習這些元音時,韓國學生往往用自己母語中相似的音來代替,就會出現偏誤。因此,在留學生的語音教學中,采用比較法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單元音是發音時口型(包括舌位、唇形、開口度)始終不變的元音。[3](45)根據舌位的高低和前后,單元音可以分為高、半高、半低、低元音和前、央、后元音;根據口形的不同單元音可以分為圓唇元音和不圓唇元音。漢韓兩種語言的單元音都可以從舌位高低、舌位前后和唇形圓展進行分類。
漢語有10個元音音位,即/A/、/o/、/?/、/i/、/u/、/y/、/?/、/?/、/?/、/?/,其中/A/、/o/、/?/、/i/、/u/、/y/、/?/為舌面單元音,[?]、[?]為舌尖單元音,/?/為卷舌單元音。舌面單元音中/i/ 、/y/、/?/為前元音,/u/、/?/、/o/為后元音,/A/為央元音;/i/、/y/、/u/為高元音,/?/、/o/為半高元音,/?/為半低元音,/?/為央元音,/A/為低元音;/y/、/u/、/o/為圓唇元音,/a/、/e/、/?/、/i/為不圓唇元音。舌尖單元音/?/、/?/為高、不圓唇元音。卷舌單元音/?/為央、高、不圓唇元音。
韓國語也有10個單元音,即/A(?)/、/o(?)/、/?(?)/、/i(?)/、/u(?)/、/?(?)/、/?(?)/、/e(?)/、/?(?)/、/y(?)/,均為舌面元音。前元音有/i(?)/、/y(?)/、/e(?)/、/?(?)/、/?(?)/5個,后元音有/o(?)/、/u(?)/、/?(?)/3個,央元音有/A(?)/、/?(?)/2個;高元音有/i(?)/、/y(?)/、/u(?)/、/?(?)/,半高元音有/e(?)/、/?(?)/、/o(?)/,半低為/?(?)/、/?(?)/,低元音有/A(?)/;圓唇元音有/?(?)/、/y(?)/、/u(?)/、/o(A)/4個,不圓唇元音有/i(?)/、/A(?)/、/e(?)/、/?(?)/、/?(?)/、/?(?)/6個。以下是漢韓單元音的舌位圖。
二、漢韓元音比較與對韓留學生的元音教學
(一)漢語單元音
從漢韓單元音舌位圖中不難看出,兩種語言元音系統中近似的音較多,如/A/、/o/、/?/、/?/、/i/、/u/、/y/。筆者曾經用問卷或訪談的形式對60位韓國留學生進行過調查,其中只有從小學開始在中國的3位韓國學生認為這幾個音不相等,還有15位學生認為部分音相等,而其余的42位學生都認為這幾個音的發音與韓國語相同,其結果如圖3。
大部分的韓國留學生表示可以用韓語的發音代替漢語的/A/、/o/、/?/、/?/、/i/、/u/、/y/音。而韓國留學生的一些“洋腔洋調”是由于這些元音發音的不到位引起的。因此,看似相同而并不完全相同的語音教學更要講究方法。本文根據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實踐體會來探討比較法在對外漢語元音教學中的運用。
/i/:與韓國語的/i(?)/發音相似,因此初學漢語的韓國留學生把“i”發成“?”的現象非常普遍。這兩個音都是兩種元音系統中舌位最前、最高、口腔開口度小的單元音。不同點首先在于發音部位,漢語的“i”舌尖抵住下齒背,韓國語的“?”舌尖抵住硬腭前;其次是口腔的開口度,漢語“i”比韓國語的“?”開口度大,如“衣服i55fu”“??imo”。
/y/:與韓國語的/y(?)/發音接近,相同的是都屬于舌位前、高、圓唇的單元音。不同的是漢語的“ü”比韓國語的“?”嘴型更加攏圓,發音更緊張。“ü”在音節中加上聲調,這一特點更加明顯,而韓國語沒有聲調,“?”在音節中讀得更短促,如“魚群[y35??35]”和“??[y??]”。漢語的“ü”在音節中常把上面的兩點去掉寫成“u”,使韓國學生讀成“u”音,所以在教學中要強調發音準確的同時,也要講解漢語音節書寫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