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建設事關“中國夢”的實現。在這一世紀性的系統大工程中,中國的高等教育承擔著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人才的艱巨任務。地方民族高校在傳承民族文化、保持自身特色和辦學方向的同時,也應該圍繞“一帶一路”建設的需求,促進自身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承擔起培養國際化人才、促進與沿線國家教育合作、為所在區域的各領域合作提供智力支持的新使命,并在完成使命的過程中提升自己,走向世界。
[關鍵詞]一帶一路; 民族高校; 使命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007(2016)04010605
[收稿日期]2016-01-05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項目編號:GH14017。
[作者簡介]金洪培,男,朝鮮族,延邊大學社科處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延吉133002)
“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政府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以及各領域合作向縱深發展的背景下推出的國家發展新戰略。“一帶一路”戰略旨在以共同利益推動沿線各國經濟繁榮,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特別是歐亞大陸國家結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是“中國夢”的擴展和延伸,也是一個負責任大國不斷完善自己,又不忘兼濟天下的使命和擔當。“一帶一路”戰略所涵蓋的資本、產能、技術、理念與政策、貿易、貨幣的互聯互通,都需要持續的人才投入與智庫支持,在這一世紀性的系統大工程中,中國的高等教育承擔著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人才的艱巨任務。那么,作為地處“一帶一路”戰略腹地的地方民族高校,面向未來如何能夠順勢而為,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積極謀求辦學水平和整體實力的提升;如何圍繞“一帶一路”建設的需求,促進自身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國際化的轉變。確切地說,在“一帶一路”戰略即將付諸實施的背景下,地方民族高校應該承擔哪些新的歷史使命呢?
一、培養國際化人才
所謂國際化人才就是指具有國際化意識和胸懷以及國際一流的知識結構,視野和能力達到國際化水準,在全球化競爭中善于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的高層次人才。“應具備四個鮮明的特征: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具備專業知識和交流能力。”[1](18)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必須堅持人才優先戰略。內容浩大的“一帶一路”建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從“一帶一路”戰略所涵蓋的“五通三同”[2]“五通”就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三同”就是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建設內容看,對人才的需求可謂是全方位、多層次,其中既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技術人才,又包括環境保護、貿易、文化、語言、金融、民族、宗教、衛生、旅游等各領域的專門人才。事實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落實,越來越凸顯出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商務知識、精通所在國語言、熟知所在國文化等的高層次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匱乏,而人才卻恰恰是關系到‘一帶一路倡議下與每一個具體國家開展每一個具體項目能否成功的極為重要的因素。”[3]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布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5》也指出,“隨著‘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推進,中國社會面臨著從‘引進來向‘走出去的轉型,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國際化的人才無疑成了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4]
地方民族高校一般都具有悠久的歷史,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地域性較強的學科、學術資源。學校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首先是立足于服務地方經濟和民族地區專門人才的培養,因而在專業設置、課程匹配、學科建設、師資隊伍以及招生比例等方面都已經形成了與之配套的、較為成熟的模式。以延邊大學為例, 自被國家確定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以來,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一直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跨文化素質的復合型應用性高級專門人才。服務面向則定位于堅持立足延邊,服務本省,面向全國,輻射東北亞。”[5]應該說這樣的培養目標和服務定位符合當時學校的發展戰略以及社會需求,在實踐中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提高民族素質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推進,給地方民族大學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中國民族高校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它要體現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要體現普通高等教育的水準。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過程中都要體現這種雙重屬性。”[6](33)作為地方性民族大學,傳承民族文化,抱守生存之根,依然是歷史和時代賦予的使命;但同時,順應潮流、與時俱進、對接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振興民族、走向世界和參與共建“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舉。地方民族大學在保持原有辦學特色和合理的人才培養機制基礎上,當務之急是按照“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要求,主動轉變觀念,把握敏感的時代脈搏,盡早制定出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計劃。例如,延邊大學地處東北亞的核心地帶,毗鄰俄羅斯和朝鮮,這是融入和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先天優勢。以現有的人緣、學緣和地緣優勢為基礎,利用編制“十三五發展規劃”的大好契機,對外應該加快推進東北亞區域國家來華留學生教育,擴大周邊國家來華留學生的規模,有效利用自身的“朝、漢雙語招牌”,創造優越的留學生學習環境和管理體制,力爭在培養“知華友華”、學有所成的國際化人才方面走在地方民族高校的前列。對內則應該適時調整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模式,特別是要首先培養或以優惠政策引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具有開拓精神的領軍人才和先行者。
把培養國際化人才當作首要任務,客觀上要求地方民族高校對傳統的辦學模式進行必要的反思。比如在學科建設方面不能一味地追求“大而全”,與內地大學盲目攀比。地方民族大學要首先“著眼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調整專業和學科結構,打造面向區域經濟的學科專業群,實現學科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雙輪驅動。發揮學科、科研和人才資源優勢,為地方培養合格人才,提升服務能力,贏得區域社會的認可”,[7]這是實現辦學效益、樹立良好口碑和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基礎。
把培養國際化人才當作首要任務與培養民族專門人才并不矛盾,相反卻是提升地方民族高校辦學水平和培養民族拔尖人才的“綠色通道”。目前,對“一帶一路”戰略推進所需的國際化人才的共識,集中在資本運作、工程設計、金融管理、國際貿易、小語種、電子商務、旅游、管理等專業人才領域,這就要求地方民族大學要“確立適應‘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國際化人才目標,將‘立足中國情懷、放眼國際視野、勇擔社會責任作為國際化人才戰略目標,然后,再從系統創新角度,從‘人才進口—過程培育—成才出口三個基本環節建立一套密切聯系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8](157)最終使民族人才具備國際化的標準和能力,讓國際化人才更好地服務于民族發展、繁榮和振興的事業。
二、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要求地方民族高校對接本國的發展戰略,把培養國際化人才放在自身工作的首位,還要以長遠眼光積極對接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和區域合作規劃,特別是要與沿線國家的高等教育開展合作和互動。
2015年3月,包括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9所一流工科高校和柬埔寨、印尼等東盟國家的8所大學在內的“中國-東盟工科大學聯盟”在天津成立。參與各方確認,同為“一帶一路”線上國家,聯盟成員將在科研、教育、文化之間展開合作。除相互開展共享課程和互認文憑、學分外,還將聯合培養科技人才,定期開展高端學術交流。這些國內外高校的做法帶給地方民族高校很大的啟示。廣西師范大學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重點大學,“利用廣西與東盟國家相鄰的地緣優勢,積極與東盟國家廣泛開展教育交流與合作,與國外200所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東盟國家的高校和教育機構就有90多所,同時還積極與東盟國家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辦學項目,開辦了印尼語、泰語和越南語專業,派出中國學生到東盟國家進行實習和學習。該校還設有國際漢語志愿者培訓基地,并派出大批教師和志愿者赴東盟各國任教,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東盟沿線國輸入新的文化血液,在推動共建的愿景與行動中打下了堅固的互通橋梁。”[9]廣西師范大學的嘗試和探索,是地方民族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高等教育合作的典范和借鑒。
在信息時代,知識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促進沿線國家之間的教育交流,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可以搭建更為廣闊的平臺,讓知識的共享變得更為開放和便利,讓知識的傳播更為迅捷和通暢,這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縮小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對沿線各國民眾增進友誼和了解,具有格外突出的意義。因教育合作而帶來的更為深廣的人文交流,可以助力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和民心相通,更有助于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宏偉愿景。當然,由于特殊的現實和歷史原因,中國目前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尚無法考慮貫通朝鮮半島繼而連接日本。但國家的利益需求就是動力,倘若圍繞此項課題由東北亞區域的各國高校,包括地方民族高校來展開聯合研究,這必將有助于緩和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促進東亞國家間關系的提升和加快民族和解的步伐。
與處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中心城市的高校相比,地方民族高校在海內外知名度、校際關系、教學和科研水平、對求學者的吸引力、國家資助等方面處于明顯劣勢。但地方民族高校憑借現有的辦學條件和各自的地緣、人緣優勢,完全有能力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背景下,加強與沿線各國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合作。就延邊大學來說,目前為止已經與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朝鮮社會科技大學等5所大學簽有合作協議,與韓國首爾大學、延世大學等83所大學簽有合作協議,還與日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俄羅斯、蒙古等數十所院校簽有合作協議。與朝鮮、韓國、俄羅斯以及港澳臺地區高校簽署了校際間交流協議,在雙方互認學分的基礎上,定期或不定期地互派學生到對方學校進行為期一個學期或一年的學習交流項目。還與海外高校、科研機構、政府團體、國際組織開展了眾多的合作項目。在韓國忠北大學設有孔子學院,與韓國合作建有延邊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學校設有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朝鮮-韓國研究中心”和朝鮮-韓國語教學示范基地,每年有數十次規模不等的國際學術會在延邊大學舉辦,特別是年度“圖們江論壇”已經成功舉辦8屆,影響力不斷擴大,正日漸成為東北亞區域涉及政治、經濟、歷史、文學等諸多議題的國際學術盛會。延邊大學雖然地處邊疆,然而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教育合作方面,開辟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2013年10月18日,韓國總統樸槿惠提出了‘歐亞計劃的戰略構想。在朝鮮半島信賴進程與東北亞和平合作構想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將歐亞發展為統一經濟圈的經濟戰略……要逐漸實現從釜山出發,貫通朝鮮、俄羅斯、中國、中亞,直到歐洲的‘絲綢之路快車(SRX)。提議建設連接歐亞東北部的道路和鐵路設施,構建復合物流網絡,并積極將其延伸到歐洲。”[10]現在,在中韓學界,討論有關“一帶一路”與“歐亞計劃”的銜接問題已成為熱門話題,相關的合作研究顯然離不開延邊大學這個現成的平臺。
眾所周知,“一帶一路”戰略遠景的實現,首先需要爭取周邊國家的理解、支持、參與和合作。在這方面,地方民族高校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或者是語言相通,或者是血脈相連,或者是文化相融,或者是生活相近。正因為如此,地方民族高校與各自毗鄰的周邊國家(民族)之間始終有一條歷史的、無法割斷的紐帶,易于建立起與周邊國家的情感聯系,易于找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教育合作的利益契合點,而且有機會宣傳中國的主張和立場,打消周邊國家對中國崛起的疑慮,客觀上能夠為營造“一帶一路”戰略所需的良好的周邊環境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從國家的角度看,也可以利用地方民族高校的這些優勢,有選擇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境外大學和教育基地,增加教育投入,開展教育合作,有利于在世界格局的演變和新的世界秩序的形成過程中,傳輸中國文化,積累國際間人脈,踐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實現“睦鄰、安鄰、富鄰”的戰略目的。
三、為解決“一帶一路”區域內實際問題提供智力支持“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要努力提供智力支持,貢獻寶貴智慧。”[11]作為一項世紀性的宏偉工程,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從地方到中央,從國內到國際,從微觀到宏觀,從資金到資源,從工程到技術……需要開展諸多領域的戰略思考和前瞻性研究,對未來各種趨勢需要作出科學的研判和預防性政策建議。地方民族高校要緊跟國家發展所需,通過整合“政、產、學、研”的優質資源打造應用性的研究平臺,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決策提供學術支撐,集中力量攻關“國家急需”的重大課題,為“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的發展貢獻遠見卓識和智力支持。
首先,為開展對周邊國家的系統化研究提供智力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綜合性的、立足于區域和當地的戰略,它需要的是與各個不同的國家、文化和社區密切地打交道。各種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建設項目,不能只是建立在模型基礎上的構思,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是要‘落地的。”[12](16)自改革開放以來,國人一直把關注的視野和學術研究的對象放在西方發達國家身上,導致高校學科、專業的設置也一直圍繞著英語、歐美國家來展開。“一帶一路”建設要求中國必須重視周邊外交,必須展開對周邊國家的系統研究,這是對中國高等教育也是對地方民族高校提出的新的知識要求。目前看來,國內高校對朝鮮、蒙古、中亞國家、印度、東南亞,甚至包括對俄羅斯等國家的研究還不夠系統,學術成果和人才積累較為薄弱,這在高校學科群、專業以及課程設置方面已經顯示出來。2015年4月10日,北京外國語大學校與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在巴黎簽署了旨在共同培養亞非地區非通用語和亞非地區研究人才的合作協議,希望通過這項跨國教育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與中心城市的高校相比,地方民族高校因為自然的地域分布和人緣關系,更有便利的條件承擔起對周邊國家進行基礎研究的重任。目前,延邊大學依靠地域和學緣優勢,與南開大學攜手合作,組建了“2011協同創新中心”,集中力量研究朝鮮半島問題,為國家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為區域合作和區域治理提供智力支持。“一帶一路”建設首先立足于尊重沿線各國的發展道路、發展方式的自主性和獨特性,在此基礎上才能考慮結成互為中心和源頭的共同發展體系。在實踐的意義上,“一帶一路”建設不僅需要沿線國家在政府層面上的合作,更多情況下是屬于跨越邊境的“次區域合作”。 “它與傳統的區域合作形式相比,較集中于跨境地區的合作。強調以點帶面從線到片,繼承古絲綢之路開放傳統,吸納新地緣經濟學的區位理論,秉持開放包容精神,將計劃中的合作項目結合起來,匯聚成一攬子合作,爭取獲得‘1+1大于2的整合效應。”[13](2)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西藏自治區與尼泊爾的合作等都屬于此類跨境次區域合作。就“一帶一路”建設這項前所未有的系統工程而言,缺少的就是歷史經驗。無論是區域合作還是次區域合作,既需要參照已有的合作理念、合作模式,更需要在理論層面跟進研究并加以創新。在影響區域合作的諸多要素之中,地緣政治環境是需要特別關注的重要變量。目前,在東北亞、中亞、中國南海,一些由來已久的問題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其中潛藏的沖突增大了跨境合作的風險。所有這些實際問題,都將影響區域合作和未來“命運共同體”的結成,迫切需要包括地方民族高校在內的研究機構能夠從區域合作、區域環境治理的角度,提供建設性的、有說服力的智識支持。
再次,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倡導沿線國家利益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但“由于‘一帶一路生態基礎薄弱,沿路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環境制度設計的差異,利益訴求多元化等,其戰略實施不得不面臨著發展任務與生態環境、環境技術與環境制度、結構升級與環境規制、經貿合作與環境壁壘、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等之間的矛盾。”[14](30)固有的全球性問題,諸如能源短缺、人口膨脹、環境污染、文明間的沖突等等問題,同樣需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面對,協調解決。應有的考慮是力爭把“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和平之路、生態之路、發展之路。在此過程中,要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這就迫切需要探索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之路,需要構建更多的國際合作機制。理念的協調、政策的協調、責任與權利的劃分等等問題,中國的高等教育責任重大,地方民族高校更應該參與其中。
“一帶一路”宏偉戰略的實施,給中國高等教育提供了一個審視自身的機會,也為中國高等教育深化自身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機遇。“民族高等教育不能因過于強調民族特性而忽略教育發展的自身規律,在辦學指導思想、教育目標、課程設置、教學管理、師資建設等方面,都應根據國情和現實發展狀況達到最優效果;另一方面,也不能過于強調普通教育職責而忽視民族文化特性,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等方面應充分考慮受教育對象的不同文化背景。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目標應是努力求得此二者之間的平衡。”[15](81)地方民族高校在培養民族專門人才、堅持發揮自身優勢和既有學術導向的同時,更應該承擔起“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中國家賦予的新使命。在培養國際化人才、促進與沿線國家教育合作、為區域合作提供智力支持的過程中,地方民族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專業結構也將得到優化和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吸引力也將得到增強。更為重要的是,在“一帶一路”建設這個國際大舞臺上,地方民族高校有機會成為中國高校與沿線各國高校之間深度合作的橋梁和紐帶,也有機會把民族文化的底蘊和內涵展示給更多的國家和人民,在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的同時,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成為美好的現實。
參考文獻:
[1]李成明、張磊、王曉陽:《“對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若干問題的思考”》,《中國高等教育》,2013年第6期。
[2]《“五通三同”,四字看懂“一帶一路”豐厚內涵》, 新華網,http://news.21cn.com/domestic/yaowen/a/2015/0329/17/29302973.shtml.
[3]《“一帶一路”急需國際化人才》,央視網,2015-5-28。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7/2015/20150529134517996843487/20150529134517996843487_.html.
[4]《智庫建議中國加強“一帶一路”人才培養》,中國新聞網,http://mil.chinanews.com/gn/2015/10-21/7582282.shtml
[5]《延邊大學校報》,《學校辦學指導思想與定位》,http://newspaper.ybu.edu.cn/show.php?newsid=2220
[6]夏仕武:《論民族高校辦學績效評價》,《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7]李政:《地方高校對接區域經濟策略研究》,《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年總第225期。
[8]文君、蔣先玲:《用系統思維創新高校“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
[9]《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打造教育戰線上的絲綢之路》,人民網,http://gx.people.com.cn/n/2015/0413/c347802-24482236.html
[10]《韓總統樸槿惠提“歐亞計劃” 欲與中俄加強合作》,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10-19/5399686.shtml
[11]瞿振元:《“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家教育新使命(3)》,光明網,http://news.gmw.cn/2015-08/13/content_16650040_3.htm
[12]昝濤:《“一帶一路”帶給我們的智識挑戰》,《經濟科學》,2015年第3期。
[13]柳思思:《“一帶一路”:跨境次區域合作理論研究的新路徑》,《南亞研究》,2014年2期。
[14]葉淇:《“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環境沖突與矛盾化解》,《現代經濟探討》,2015年5期。
[15]張俊豪:《“跨文化視野中的民族高等教育”》,《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5期。
[責任編輯全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