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翔+楊明鳳+姜媛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闡述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內涵,強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結合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依托新媒體大環境提供的優勢平臺,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以“兩微一站”建設為抓手,以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為主線,以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為依托,多維度、全視野研究新媒體環境下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的路徑與方法,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優秀傳統文化育人貫穿學生思想領域和教育全過程。探究“互聯網+”模式下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內容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具體需要分析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網站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產生的各方面影響,同時大力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從而增強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一、新媒體環境提供傳統文化育人優勢平臺和渠道
新媒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新媒體可以為傳統文化育人打造“載體合力”,提供更加有優勢的平臺和渠道。
1.新媒體能夠為傳統文化育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共享平臺,使內容傳播更加靈活
新媒體工具的先進性、形式的多樣性、渠道的寬廣性、空間的無限性使它成為各類價值觀都得以傳播的平臺,媒體工具轉變為各種影響力量都可共享的信息平臺,這為形成合力提供了信息資源和靈活便利的工具。
這樣一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就可以有更多的平臺接收信息,信息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在實際運用中,傳統文化講堂、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德育育人活動開展等,都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豐富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比如進行即時直播以吸引學生,在線上做推廣和宣傳,讓活動的覆蓋面增大,也可以鏈接網上資源,更可以在線發布信息,進行投票等,這些都能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單一方式,從而形成多元化的互動模式。德育教師和學生們都可以成為新媒體環境下的用戶,主觀能動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無論是德育教師還是學生都能在這一平臺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共享更多資源,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也會增強。
2.新媒體能夠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使受教育群體的參與度得以提升
使用新媒體,只需擁有一個客戶端,就可以隨時進行信息的發布和接收。一方面,在信息發布渠道上,無論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拓展,還是學生或者德育教師的個人行為,都能做到方便快捷、廉價實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提出反饋意見或者表達個人觀點時也更加開放、更加自由,因此享有更大的空間。從這點考慮,基于全體師生的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會變得越來越強勢,傳統文化育人的方式愈發多樣,參與度得以提升。
3.新媒體能夠加速信息的傳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即時性得以實現
由于新媒體不僅兼具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功能,而且還具有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能通過媒體聯動或資源共享等方式來加快信息匯集,加速信息的傳播和擴散。通過新媒體發布的信息可以即刻到達用戶手中,這樣信息傳播的速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高效,傳統文化育人的效果也會更加顯著。
比如,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工作創建和管理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訂閱號等,都可以成為傳播信息的便捷平臺,這樣使得兼具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功能的新媒體特性得以充分利用和發揮,讓傳統文化育人通過新的渠道進入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中來。
二、新媒體環境下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的意義
優秀傳統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不斷發掘和利用的資源寶庫,特別是對于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師而言,要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來規范學生的行為,用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來樹立學生的遠大理想和抱負,注重培養學生德才兼備的君子品格,使之成為有道德、有理想的當代大學生,真正做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期被賦予的新內涵
在全新的歷史時期,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這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基本品質,只有不斷樹立對傳統文化的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讓大學生更加真切地體會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各高校可以著重整理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內容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如“六藝”,即古代讀書人要求的六種技藝:禮、樂、射、御、書、數。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可以擴展成為“新六藝”,形成要求學生具備的六種基本能力,即禮儀修養、音樂鑒賞能力、體育活動能力、駕駛能力、學習能力、數學能力。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新時代的“新三綱”可以定義為熱愛祖國、孝順父母、尊重愛情;如“五常”:指仁、義、禮、智、信,“新五常”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具體體現。這些都應該是傳遞給學生的正確價值觀,讓學生自覺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全面發展的綜合能力。
2.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期被擴展的新外延
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大學生會開拓思路,不囿于自己狹窄的個人世界,而是以歷史和時代的眼光去看問題,借古思今、立足現實、不斷創新。優秀的傳統文化最主要的特點是其鮮明的人文精神,注重人倫思想,《中國文化概論》中談到傳統文化“表現在哲學、史學、教育、文學、科學、藝術等各個領域,樂以成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表現了鮮明的重人文、重人倫的特色”。這其中確立和倡導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仁者愛人”的博愛之道,“見賢思齊”“自強不息”的剛強進取精神,“見利思義”“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夙夜在公”“公而忘私”的集體主義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諧統一思想等價值觀以及“榜樣示范”“因材施教”“學思并重”“循序漸進”“同伴學習”等教學方法,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三、新媒體環境下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的方式
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作用,如何能讓大學生入腦入心,得到大學生的認可和認同是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具體的融入路徑上,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陣地;在教育路徑上,我們應該考慮開展什么樣的傳統文化活動;在教育隊伍的建設上,我們應該把德育教師作為傳統文化育人的先鋒隊,讓德育教師真正做到自己先對傳統文化精髓了然于心,從而更好地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
1.加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力
為了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感知大學生,我們可以弘揚傳統文化,提倡孝道,開展家訓微書寫活動;舉辦棋藝比賽、書法大賽、“弘揚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傳統文化體驗集市、傳統文化講堂活動;舉辦“漢服承華韻,國學筑英才”勵志東大系列訪談活動;為更好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傳統文化為切入點積極開展“龍圖騰”系列教育活動。同時,結合沈陽周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傳統文化體驗周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剪紙、泥人、吹糖人、傳統地仗彩畫技藝、東北大鼓等身邊鮮活的傳統文化民俗;開展知識競賽、棋藝比賽、書法大賽、文化集市、文化講座、傳統文化講堂等活動。這些活動都能加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力,從感性層面著手,在鮮明感知力的帶動下,真正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2.閱讀傳統經典,實現傳統文化入腦入心
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孔子研究院,儒學研究在高校中再次得到重視。儒家經典“十三經”的內容極為寬博,其中《周易》《尚書》《詩經》《論語》等都應成為當代大學生的手邊書。為了將這些書籍推薦給學生,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舉辦了“書香材料”系列讀書活動,通過“真人圖書館”“光影品書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讓老師引領學生閱讀傳統經典。通過誦讀會、讀書座談會等活動,使學生從詞章考據、人道教化的角度更加深入地學習經典,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憑借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文化基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實現人生夢想。
3.以新媒體渠道為傳統文化育人注入活力
實踐過程中,要以東北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院公共訂閱號、官方微博為依托,發布優秀傳統文化等相關教育內容,致力于打造伴隨學生成長成才的手邊電子微雜志,于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教育。
結合官方網站建設,拓展網絡文化育人模塊,凸顯東北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院官方網站的文化育人功能。東北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院官網要重點打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板塊,建立特色學生工作育人模式,通過“龍圖騰”傳統文化教育系列活動,發揮網站建設宣傳的主渠道作用,強化官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大力營造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輿論環境,多措并舉、營造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增強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發揮新媒體模式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以“兩微一站”建設為抓手,在“互聯網+”傳統文化育人的探索與實踐中,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深度作為切入點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提升多種新媒體載體的合力,以傳統文化為載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體平臺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進行理念創新,完善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機制,形成“互聯網+”優秀傳統文化育人體系。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財富,從中汲取力量是各行各業尤其是教育行業應該不斷探索、創新和思考的工作途徑,德育育人的根本是助力學生成長成才,那么,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助力學生成長成才就成為我們應該認真研究、堅持探索的一個宏大課題。
在新媒體環境對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機遇和挑戰的今天,要搶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要在陣地上立住腳、聚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須創新工作方法,融入更多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傳統文化育人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牢牢把握“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陳繼紅,王 易.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論域、問題與趨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1).
[4]劉 崢.大學生認同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2.
[5]汪 頔.新媒體對“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6]聶遠鶴,楊麗萍,范功利.基于傳統文化育人優勢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5).
[7]方 瑞.高校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6(1).
[8]鐘來全.傳統文化育人途徑實現的幾點思考[J].賀州學院學報,2011(4).
[9]李鑫納,梁 莎.論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J].河北企業,2010(8).
[10]李素梅.傳統文化對當代育人的借鑒意義[J].濰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3).
[11]宋向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創新人才的育人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4.
[12]耿加進.傳統文化: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及其路徑選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5).
[13]汪吾金.以傳統文化精華創高職文化育人特色[J].職教論壇,2011(2).
[14]張利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魂育人的精神滋養[J].社會科學戰線,2016(6).
[15]黃 翠,郭 峰.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及其實現路徑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5(2).
[16]張君平.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及其當代“育人”價值[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17]蘇寄宛,王 紅.對大學生進行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中國 高教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