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樂+劉豪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自己做出的決策往往會認為僅僅是靠著直覺,但其實可能我們的大腦已經進行了加工。期望值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對我們進行取舍時有著關鍵作用。期望值理論認為,決定一個目標是否值得爭取,主要是基于兩個要素:目標自身的價值(Value)以及其發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期望值則是受這兩個要素所決定的,也即概率和價值的乘積(EV=P×V)。當一個人面臨決策時會分別計算每個計劃的期望值,然后選擇出期望值最高的方案,作為最后的決策。在決策的領域中,風險決策占據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針對存在風險的事件進行選擇的領域。即個體在決策時,有時會應對多個選項,并且還伴隨著比較有風險的后果甚至是造成損失的結果,這時個體會產生的一種比較難以抉擇的思考過程。
在決策研究中有一個十分經典的決策問題,就是Tversky和Kahneman開發出的 “亞洲疾病問題”,該決策問題闡述了框架效應的存在,告訴我們即使是相等的決策方案,但是變換不同的提問方式,決策者就會有截然不同的選擇。具體來說,就是當方案被闡述成一種較容易接受的或是“獲得”時,人們不愿意去冒險,更喜歡回避風險;如果決策的方案被表述成相反的“失去”時,人們反而更愿意嘗試冒險,會增加冒險的行為。所以,框架效應是指對于相等的決策方案,變換不同的提問方式,決策者會有截然不同的選擇。
以往對框架效應進行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靜態的決策情境下進行探討,而且對任務的呈現也是以文字或是口頭敘述的方式。動態的風險決策則是將過去的成績、當前的情況、未來可能的預期進行綜合考量,因此更具現實意義。現在有關決策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地涉及動態框架效應,而動態框架中的動態不一致又是其中較受關注的領域。動態不一致,指的是在預期情景與真實情景相同的情況下,面對預期情景時做出的預判與隨后做出的真實選擇不一致的現象,這可以體現出決策者心理活動的變化。以往風險決策的情境多數都是生死問題,人們平時很少會接觸到這類問題的決策,所以情境的設定有些脫離實際,導致人們可能不會對該情境產生較為強烈的代入感。鑒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在大學生群體中框架效應對風險決策的影響,考察大學生在不同的框架水平下進行決策的任務,受框架影響、前后決策不一致的程度,引入動態框架更接近真實的決策情境,能提高決策的效度。
二、研究方法
1.被試
實驗選取了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在校大學生共80人,其中男生、女生各40人。被試平均年齡為21.8歲,均為右利手,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2.實驗材料
一個自制轉盤(50%是“W”,代表贏的區域;50%是“L”,代表輸的區域);象征金幣的一元硬幣8枚;一張等分為兩個區域的卡紙(一邊是主試和被試的金幣放置處,另一邊是放置進行博弈的轉盤)。
3.實驗設計
本實驗采用2(損益框架:收益框架-損失框架)×2(預期:贏-輸)×2(過去的成績:盈利-損失)混合設計。因變量為決定是否博弈,即最后做出博弈或不博弈的決定。
三、結果
對所有被試第一次的抉擇進行統計,在贏的假設下,收益框架中接受博弈的人數為31人(男20人,女11人),在損失框架中接受博弈的人數為27人(男12人,女15人);在輸的假設下,收益框架中接受博弈的人數是32人(男19人,女13人),在損失框架下是24人(男8人,女16人)選擇博弈。
經過第一輪游戲,收益框架下,18人贏,22人輸;損失框架下21人贏,19人輸。在收益框架下,第一輪贏的被試中,選擇博弈的人數為15人,占贏的人數的83.3%;第一輪輸的被試中,選擇博弈的人數為20人,占輸的人數的90.9%。在損失框架下,第一輪贏的被試有18人,占總體的85.7%;第一輪輸的被試有14人,占總體的73.6%。
對所有的動態不一致進行統計,其中第一輪贏的被試,在收益框架下有7人的選擇是不一致的;損失框架下有12人的選擇是不一致的。第一輪輸的被試,在收益框架下有12人;損失框架下,有8人的選擇是不一致的。
對框架對被試風險決策的影響進行分析,通過卡方分析在預期獲勝的結果下,框架對被試的影響未達到顯著水平,2(1,N=80)=1.003,p=0.317;但在預期失敗的結果下,框架對被試的影響邊緣顯著,2(1,N=80)=3.516, p=0.06。
對被試在不同預期結果下的選擇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在收益框架下,不同的預期結果對決策者選擇博弈和拒絕博弈有著顯著的影響(p<0.05);而在損失框架下,預期的結果對決策者是否選擇博弈沒有顯著影響(p=0.459)。被試的動態不一致性使用Fisher確切概率法來進行分析。結果為,框架效應對被試不同結果下的動態不一致產生了顯著影響(p<0.05)。
四、討論
已有研究指出,中國人在進行風險決策任務時是比較保守的,盡量避免不確定的選擇。中國比較推崇儒家,所以人們一直潛移默化地受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響,這也使得中國人在決策時會盡量避免各種風險行為。但是在本研究中,被試群體的決策結果明顯偏向于風險追尋,總體上是較為樂觀的。被試群體沒有經歷過較多風險決策問題,對其沒有一個客觀的評判和分析,缺乏更為理性的思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代大學生敢于挑戰、勇于嘗試的精神。
在收益框架下,選擇博弈的人數顯著高于確定利益的人數。這是由于在收益框架下,被試開始什么都沒有,不怕承擔得不到任何東西的風險,盡管有風險的存在,但是希望得到更多獎勵的動力以及對下一輪游戲的興趣都使得更多的被試選擇博弈。此外,學者Reyna提出了一種解釋,他發現預先的預測比事后的預測要更加的極端,這里預先的預測說的就是在不同預期結果下進行選擇,事后的預測就是指本研究中的第二次選擇。該學者的解釋,舉例來說就是在預期獲勝時,被試感覺會贏得更多,高估他們的喜悅感,從而會選擇繼續參 加;在預期失敗時,被試會低估自己適應的效應,他們會避免進一步的風險。
實驗證明了過去的成績確實會影響被試之后的判斷,并且存在框架效應。動態不一致有著不同的方向,即由拒絕博弈到接受博弈以及由接受博弈到拒絕博弈,通過分析得到:當第一次的博弈游戲贏了,被試更可能由風險規避轉為風險尋求。如果第一輪輸了,被試更可能由風險尋求轉為風險規避。這可能是由于被試在預期贏的情境下,覺得見好就收,然而真實的結果確實贏了,被試可能就想要繼續贏下去,高估了自己實力或是運氣。相對的,在預期輸的情境下,被試會考慮如果已經輸了,就要繼續博弈才能彌補損失,然而,被試卻低估了損失時自己內心的痛苦。
五、結論
框架效應在被試的風險決策中是存在的,預期的結果對被試的風險決策有顯著影響。決策的不一致性受到過去成績和框架效應的影響。在收益的框架下,先前的結果對被試的動態不一致性產生了顯著影響。前一輪獲勝的被試,更傾向于由風險尋求轉變為風險規避;而前一輪輸的被試,更趨向于由風險規避轉為風險尋求。
參考文獻:
[1]黃礫卉.不同框架下的風險決策傾向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6.
[2]Kahneman D,Tversky A.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1979(47):263-291.
[3]周 純.風險決策中的框架效應研究再探[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9.
[4]陳建明.前景理論與個體決策[J]. 統計與決策,2003(11):11-12.
[5]支 瓊.兒童決策行為中的框架效應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6]Johnson E J,Tversky A.Affect, Generalization and the Perception of Risk[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5):20-31.
[7]劉 霞,潘曉良.不確定性風險選擇的抱負水平-相對效用整合理論[J].心理科學,1998(5):412-414.
[8]VF Reyna,CJ Brainerd.Fuzzy-trace theory: An interim synthesis[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5,7(1):1-75.
[9]邵希娟,楊建梅.行為決策及其理論研究的發展過程[J].科技管理研究,2006(5):203-205.
[10]王重鳴,梁 立.風險決策中動態框架效應研究[J].心理學報,1998(4):394-400.
[11]周廣亞.情境啟動和認知需要對決策過程和結果的影響[D].開封:河南大學,2007.
[12]陣建君.情緒邊框效應對危機決策質量影響的實驗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07.
[13]殷曉莉.決策不一致性的心理機制探討[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4.
[14]董俊花.風險決策影響因素及其模型構建[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6.
[15]畢玉芳.情緒對自我和他人風險決策影響的實驗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16]孫 彥.風險決策中框定效應的實驗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4.
[17]李 紓,房永青,張迅捷.再探框架對風險決策行為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0(2).
[18]黃 濤.風險決策中框架效應及確定效應的實驗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6.
[19]周國梅,傅小蘭.決策的期望效用理論的發展[J].心理科學,2001(2).
[20]李愛梅,凌文輇.不同表征框架對風險決策行為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06(6).
[21]張 甲.風險決策中的框架效應研究綜述[J].河套大學學報,2010(3).
[22]楊 靜.風險決策影響因素的研究述評[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