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倩
一、民辦高校人文歷史教育的重要性
(1)幫助青年人培養人文主義精神。大學時代是青年學生人生價值觀塑造最為關鍵的時期,民辦高校的學生普遍思維活躍,接受、模仿和創造能力強,這一時期如果忽略人文歷史教育或僅僅注重知識的傳授灌輸,將會導致民辦院校學生的道德水平滑坡,對生命缺乏尊重和敬畏,并極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
(2)有助于塑造學生的人文歷史價值觀。歷史不只是記錄過去的事實,歷史記錄的是過去、現在、未來全人類的生活。歷史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它是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學問。人文歷史學積昔哲之遺產,啟后世之智慧,使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直接利用他們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改造世界。歷史學的研究客體是人類在過去的作為,行為背后是思想的驅動,所以一切人文歷史皆是思想史。
(3)發揮愛國主義功用,強化愛國主義情懷。高校人文歷史教育承擔著培養青年人愛國主義情懷,鑄造民族精神的作用。龔自珍說:“滅人之國者,必先去其史。”人文歷史承載著民族的記憶,只有通過尊重歷史事實基礎上的人文歷史教育才能真正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起源、發展過程,政治、經濟及文化上的光輝成就,歷史上經歷的挫折和做出的努力,如此,民族精神才能得以貫徹和落實。
二、河南民辦高校人文歷史課程設置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1)根深蒂固存在于人們思想中的“輕史”及“史學無用論”觀念,造成學生報考率低。
(2)人文歷史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相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更為困難,很多單位對人文歷史學缺乏了解,認為人文歷史學百無一用,不愿意接納人文歷史學專業的學生。民辦院校要兼顧經濟效益和學生就業率來保證生源,因此不敢冒險開設冷門專業。
(3)民辦高校人文歷史類教育沒有按照社會的需求培養人才,導致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脫軌。大學歷史教育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學知識與方法,還要努力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就業意向,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這是目前許多公辦高校都沒有做到的。
三、解決對策
(1)加快教學體制改革,調整課程設置。人文歷史學包羅萬象,內涵豐富,涵蓋古今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生活等內容。人文歷史研究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關系密切,需要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但是民辦高校人文歷史教育仍然以兩大通史(中國通史、世界通史)為主要授課內容,以政治史為主線,兼敘相關時期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造成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基礎知識儲備不足等問題。民辦高校人文歷史教育要擺脫困境,需要加快教學體制改革,調整課程設置,唯有此,才能培養出知識結構完備、視野開闊、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所需人文歷史專業人才。
(2)加快教學模式改革,積極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現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需要加快人文歷史教學模式改革,積極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從枯燥乏味的口述加板書的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領略人文歷史的生動和鮮活,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其對人文歷史的認知能力。
(3)針對學生的未來目標,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民辦高校人文歷史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順利就業,有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但目前人文歷史學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制約高校人文歷史專業發展的瓶頸,要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高校人文歷史教育就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提升學生的“就業力”。
參考文獻:
[1]張立芹.中國高等院校歷史教育之困境及對策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2(18).
[2]衡芳珍.挑戰與革新——高校歷史教育的探索[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2).
[3]徐 丹.新時期高校歷史教育現狀探析[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