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舒寧
一、個人本位論引發的問題——弱化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目的的個人本位論強調以個人發展的需要為主來設定教育目的,反對社會的過度干預和功利性教育。典型的個人本位論觀點是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兒童的幸福。
教育目的中的個人本位論遵循“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要思想,注重學生天性的釋放,認為學生都具備某些方面的潛質,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發現學生的天賦和激發其潛能。上述思想有可取之處,但凡事都講究一個度,一旦過度放任,聽之任之而不加以正確引導和規范,學生可能會向著相反的方向肆意發展,只一味強調自由而忽視對基本技能和知識的學習,進而缺乏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違背了教育初衷,降低了教育的產出,降低了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
二、社會本位論引發的問題——忽略學生的個性
人離不開社會,教育也離不開社會的支持。教育目的的社會本位論可被理解為以國家和政府的需求為基本出發點,個人的發展要順應社會的發展需求,以社會的要求為標準來培養人才。例如,我們常聽到的“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成為祖國事業的接班人”這類觀點便是典型的社會本位論,這種觀點更強調的是符合國家與社會需求的共性。
社會本位論強調社會需求,沒有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用統一的標準來規范學生,課堂氛圍枯燥、教學手段單一,不利于對學生個人興趣愛好的培養,易使學生出現厭學的情緒。比如,天才神童寧鉑被大學破格錄取,他擅長詩詞和圍棋,最愛天文學,但學校一心想把他培養成能為國家所用的人才而將其安排到物理專業。最后,在沉重的壓力和過高的外界期望之下,他選擇了出家,從此銷聲匿跡。這一案例充分說明一味強調社會本位論不利于學生自身發展,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三、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的辯證關系
不少觀點認為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是對立的,但事實上可能恰恰相反,教育目的中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應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個人本位論只看到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忽略了人是存在于社會之中,脫離社會的人可能會面臨著被淘汰的局面。而一味強調社會本位,將學校變成加工廠,按照社會需求制作的模子,批量“生產”毫無差異的人才,同時也會降低學生對職業的認知,使其缺乏發展動力。
中國的教育方針提出要培養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接班人,這符合現階段發展中國家的需求,讓盡可能多的人才投身于促進經濟發展的工作中去,同時也不能忽視素質教育,內外兼修、德才兼備的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有力保障。我國的教育目的逐步向著兼顧個人和社會需求的方向發展,尊重個人潛在能力的差異,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差異,追求一種“和而不同”的教育目的。
要達到前面提到的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應對不同年齡特征的學生采取階段性的教育目的。初等教育可以側重于對學生潛能的激發,也注重對其人格的塑造;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入社會本位的思想,培養學生將來在社會中更好生活的能力。這整個過程都貫穿著“以人為本”的思想,使得這兩種本位論成為并存統一的有機整體,處于動態的平衡狀態。
長期存在的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的爭議,關鍵在于厘清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內部聯系。其實,個人的發展從屬于社會發展,個人發展的集合便是社會的進步;社會的進步是個人發展的必要條件,只有社會高速發展才能有效帶動個人的發展。教育應以同時實現學生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為目的。
參考文獻:
[1]楊 玲.教育的本源目的:兒童幸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7).
[2]潘向明,呂顯智.案例教學的教育價值取向——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的融合[J].學術探索,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