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磊夫
為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水平,各地高職院校紛紛成立各類技術研發服務平臺,作為學校連接社會業界的重要橋梁,其核心作用是提升院校服務地方的能力,進一步深化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建設,加速技術的轉移與擴散,助力地方產業轉型與升級。
一、建設背景
自2013年以來,東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陸續建立了電子信息研發、機電一體化等 6個技術研發與服務中心,并著重建設機器人技術服務平臺。目前,學院支撐區域發展與產業行業的能力、促進社會發展研究的能力不斷提升,已初步構建起“學產服用”一體的科技創新體系。
二、建設原則
1.平臺建設與隊伍建設相結合
相對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職院校的科研組織較為薄弱,缺乏較為穩定的科研創新團隊,缺乏高水平的領軍人物。因此,建設學院技術研發服務平臺要以培養高水平的科研團隊為首要任務,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隊伍,作為推進學院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標和根本保障。
2.平臺建設與人才培養相結合
學院遵循“科研服從支撐于學院人才培養工作”的原則,依托重點建設專業的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開展科研和技術服務工作,有效促進學院的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和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的提高,從而反哺人才培養工作,為東莞市乃至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3.平臺建設與社會服務相結合
科研工作要服務廣東省和東莞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等重大發展戰略,助力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學院科研工作與地方、行業、企業需求的充分對接,將服務和解決東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作為學院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務。
4.匯聚合力與創新發展相結合
匯聚學院、政府、行業、企業的科技資源,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推進多專業領域交叉融合和多技術領域的密切合作,創新科研機制體制建設,創新社會服務形式,實現資源共享、良性互動、集成創新、共同發展。
三、建設措施
1.完善平臺機制體制建設
(1)完善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建設組織架構。學院成立了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建設工作組。工作組的職責主要是統籌規劃、協調資源,研究制定各項政策和措施,保障建設項目的進度和質量。學院相關職能部門及各系部落實專人負責,建立上述部門定期會商聯動機制,切實推進學院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建設工作進度。
(2)完善體制機制改革相關制度。學院完善了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建立了支持廣大教師開展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長效機制;規范縱向科研經費管理,放開橫向科研經費的管理,完善科研項目間接費用管理制度,充分發揮了績效支出的激勵作用;完善科研考核評價機制,充分調動教師潛心科研的積極性。
(3)探索混合所有制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機器人技術服務平臺是學院重點建設的技術研發服務平臺。該平臺擬采取“1+2+4”的方式組建:“1”是由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牽頭,“2”是由省市兩個產業協會支持建設,“4”是由4家自動化領域的高科技企業協助建設。平臺將作為一個獨立的法人機構,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進行建設,在體現公益性的前提下按照市場化形式運作。
2.加強科研和社會服務隊伍建設
(1)高層次科研人才引進。圍繞學院科研重點研究和重點服務領域,實質引進和柔性引進并舉,爭取引進具有博士學歷(學位),有符合國家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的前沿研究項目,與學院目前專業群研究領域發展一致的領軍人物;加強與科技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聯系,柔性引進有較高學術造詣和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術專家擔任特聘專家和特聘教授,指導項目研究和帶培科研骨干。
(2)技術研發與服務團隊建設。學院對接東莞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充分發揮自身重點專業的人才優勢,培育10個以新技術、新工藝為主要內容的技術研發與服務團隊,主動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應用技術服務、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
(3) 培養科研骨干力量。按照“擇優選拔、動態管理、成果導向”原則,啟動技藝大師培養計劃,培育20名技藝大師,強化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通過學院的長期支持與發展,基本形成了以老帶新、以點帶面、結構合理的高水平科技和社會服務隊伍。
3.搭建多元化的產學研合作平臺
(1)建設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為進一步提升學院的技術研發水平,在原有4個技術研發與服務中心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集聚學校、政府、行業、企業的資源,多方共建機電一體化技術、電子信息技術、印刷技術、服裝設計4個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加強創新能力體系建設和人才提升,進一步調動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活力,加快協同創新中心成果的產出,更好地服務區域發展。組織學院教授、博士及科技骨干力量積極承擔橫向項目,設立政校行企合作開展科研專項項目,鼓勵協同創新中心和教師積極服務企業,為企業提供科技創新服務,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2)建設咨詢服務中心。目前學院已擁有政府績效評價中心、社會發展與咨詢服務中心兩個咨詢服務中心。但兩個中心所開展的社會服務工作還存在臨時性、隨意性,缺乏有效的組織保障和政策保障,導致服務效果不明顯。針對上述現狀,應進一步整合學院工商企業管理、會計、物流管理等專業骨干教師,引進校外專家資源,拓寬服務領域,確定穩定的服務對象,落實咨詢服務項目,形成穩定的合作機制,構建完善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層次和水平,打造社會服務品牌,為東莞市政府及中小微企業提供有效的信息決策咨詢服務。
(3)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學院以專業為基礎,與專業建設緊密對接,在工業設計、工業機器人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印刷技術4個專業率先建立4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充分發揮技能領軍人物在技能人才培養、創新工藝技術、新產品研發、帶徒傳技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企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和技術創新提供平臺。
(4)建設機器人技術服務平臺。學院整合各方資源和優勢,建立了工業機器人應用人才培訓基地、科普展示陣地、工業機器人行業咨詢平臺和產業服務中心,加強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建設,培養和儲備了一大批高素質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為制造業企業提供解決系統集成、方案制訂等咨詢服務,加快東莞市“機器換人”的步伐;為機器人產業上下游企業提供工業機器人信息服務、維修服務、裝配服務、銷售與租賃服務以及檢測與鑒定服務。
學院實現了工業機器人產學研資源共建,完善了工業機器人人才培養、技術應用的創新和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將東莞市機器人技術服務平臺打造成為了產學研示范基地,推動了東莞市快速成為中國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及人才培養的核心區。
四、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
學院組建了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團隊。平臺建設明確了各子項目的一級、二級、三級項目負責人,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與檢查;搭建平臺經營團隊,機器人技術服務平臺由籌建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發布招聘信息,面向社會招聘平臺主任;由平臺主任負責牽頭組建平臺經營團隊,以及平臺后續管理制度的制定。
2.政策保障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國家、省、市相繼出臺了鼓勵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激勵政策。東莞市政府也正通過實施“科技東莞”戰略,不斷加大科研投入,保證學院每年的科研經費每年逐步增加。
3.制度保障
學院制訂了關于平臺建設項目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平臺建設項目實施管理辦法等多項管理制度,制訂了平臺相關理事會章程、公司章程以及設備管理、資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學員管理、現場管理等有關制度,確保本項目預期目標的實現。
五、建設成效
1.科研和社會服務體制機制改革與實踐成效顯著
學院通過深化技術研發服務平臺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探索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合作服務的途徑,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了支持廣大教師積極開展科研和社會服務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保障機制以及各項制度建設,不斷優化了科研和社會服務的政策環境。尤其是依托機器人技術服務平臺,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管理和運行模式,充分激發了平臺建設各方的活力,在機制體制創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方面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2.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通過多元化產學研合作平臺的建設,依托1個產學研示范基地、2個咨詢服務中心、4個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4個技能大師工作室,不斷拓寬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領域,不斷提升教師的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學院在技術咨詢、開發和決策咨詢服務等方面的作用。搭建了政校行企社會培訓平臺,完善了社會培訓體系,社會培訓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學院的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得到了顯著增強。
3.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一步凸顯
通過多元化產學研平臺的建設,不斷提升教師的素質,促進學院專業建設的良性發展,為實現“東莞制造2025”戰略培養和儲備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助推了東莞產業轉型升級。搭建多樣化的學習平臺,主動面向行業企業開展企業員工和行業從業人員的社會培訓,引導就業,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提高了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黃玲青.新辦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與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成功(教育版),2013(1):152-153.
[2]王利炯.高職院校“研發中心”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3-4.
[3]張海鷹,李龍根,劉志偉.東莞機電職教聯盟運行機制研究[J].時代教育,2015(9):232.
[4]王慶金,侯英津,田善武.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科技創新平臺運行的保障機制研究[J].價值工程,2014(32):21-22.
[5]薛春志,張 鑫,王姍姍.高職院校技術研發服務平臺的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