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劉楊+靳云+張開利
一、引言
社會學家普遍認為,社區是一個“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凝聚功能,即社區凝聚力,作為社區成員聚集與整合的力量,是在社區共同的價值觀與輿論基礎上形成的團體聚合力。而社區歸屬感是指社區居民把自己歸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體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既有對自己社區身份的確認,也帶有個體的感情色彩,包括對社區的投入、滿意、喜愛和依戀。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城市社區建設越來越成為城市管理和城區工作的核心內容。但目前社區的建設實踐中對社區精神關注不夠,居民與社區之間缺乏更深刻的社會關系和感情聯系。而社區凝聚力和歸屬感為居民提供了一種除家庭之外的感情寄托場所,有助于消除城市居民的孤獨感和離群感,同時也有助于居民將個人目標和社區目標結合統一,有助于社區的發展和社會目標的實現。因此,對徐州市社區建設的凝聚功能與歸屬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樣,于2016年6月到7月抽取徐州市四個社區具有代表性的20名居民和10名管理者進行訪談。納入標準:①住進或管理社區不少于6個月,對社區功能等有一定了解;②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③同意參與并討論與本研究相關的問題。
(2)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訪談法,研究對象分為社區居民和管理者兩部分。訪談前準備好提綱,先向被訪談者解釋何為凝聚功能與歸屬感,隨后做預訪談,了解訪談提綱是否適合并及時作出修改。訪談過程中用筆記完整記錄訪談內容,每次訪談結束后由研究者對訪談中簡化的細節進行擴展。而后,采用持續比較法將實際觀察得到的資料反復進行比較,發掘和歸納出共同的性質從而得到結論。
三、研究結果
(1)鄰里關系欠佳。結果顯示,居民之間的認識程度不高,鄰里關系也不是很好,這個問題年輕人中尤其凸出。居民1:“社區里認識的人很少,平時也不大交流走動,有的可能連對門都不認識?!本用?:“鄰里關系也只能說一般,平時太忙,沒時間去想這些?!?/p>
(2)社區滿意度一般。訪談顯示,雖然社區的物業、治安等近些年有所改善,但仍有不合民意之處。居民1:“現在這個物業衛生弄不干凈,公共設施壞了也不修。我們想換新物業,但老物業不讓位,兩邊一直爭,最后苦的還是居民?!本用?:“小區治安一般,攝像頭少,對外來人管理也不嚴格,隨便都有人進來打廣告?!本用?:“小區經常遭偷竊,雖然居委會已增加攝像頭,但覺得遠遠不夠?!贝送猓囄徊粔颉⒕G化太少、活動場所欠缺、寵物隨地大小便、軟硬件設施過少或損壞等問題都或多或少地困擾著居民。居民7:“車停得主干道都快被堵住了。有一次前面樓失火,消防車愣是沒進得去。還有小孩穿過的時候很容易發生意外?!?/p>
(3)社區關心度和參與度不足。訪談可見,老年人和老黨員對社區關心度及參與度較高。居民3:“現在我退休在家,沒事會主動關心社區活動。上次社區舉辦包粽子活動,還給社區困難居民送了點?!惫芾碚?:“一般社區內的事情居民的關注度都不會很高,我們希望通過一批熱心的老黨員影響、帶動其他人?!惫芾碚?:“在參與度方面,老年人和老黨員比較積極,這可能與老年人時間活動度大有關,而黨員的政治覺悟比較高。”相比之下,年輕人對社區事務不大關心,也不太愿意參加。居民7:“平時我忙著上班,沒時間參加社區活動。”管理者5:“有些年輕人甚至會到居委會投訴,嫌吵?!?/p>
(4)社區依戀度缺乏。研究發現,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轉換,居民對社區的依戀度不是很高,但由于住房等硬性條件的限制,使其不得不在此居住。居民8:“住久了肯定有感情,而且房子在這兒,對這里比較熟悉,也有安全感。但如果去更好的地方或者更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話,我應該不會感到太遺憾?!本用?3:“我房子在這兒我能搬去哪,要是有錢,誰還住這兒?!?/p>
(5)居民思想觀念偏頗和認知誤區。從結果來看,仍有部分居民認為社區事務與己無關。管理者2:“每棟樓都有樓長,作為樓長每年都有小福利,現在有些樓長不負責,當我們想換時就會有人為了一點小福利不愿讓位,讓我們工作很難做。”管理者7:“為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我們嘗試開展過針對各年齡層居民的活動。但多數情況下,仍有很多居民從不參與。”同時,部分居民對社區工作性質及職能存在認知錯誤。管理者8:“居民誤解了社區工作的性質,把居委會當成一級政府。他們反饋的問題若不能及時解決,就會怪居委會不負責、不作為。事實上居委會只是一個連接政府和百姓的橋梁,他們的問題我們需要向上逐級匯報,由上級解決。比如,咱們老社區,屋頂漏水、化糞系統等有問題,居委會只能通知上級,然后由上級委托第三方公司來維修處理。居委會只是一個居民自治組織,沒有行政權,也沒有處罰權,比如,有人反映樓道隨意堆放物品,我們也只能提醒住戶及時清理,并不能實施處罰。”
(6)社區工作者專業素質偏低。訪談管理者時,我們發現社區工作者專業素質偏低是社區建設發展的一大難題。管理者10:“社區改善由于條件限制開展得較慢。比如,社區多數工作者都是非專業人員,而且有些年紀也較大,對計算機的使用不是很熟悉,我就得手把手地教他們怎么使用電腦做信息錄入、表格繪制這些?!彼哉f社區居委會人員結構方面也是社區建設的一大瓶頸。
四、討論
(1)加強鄰里聯系。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流動,中國城市社會正向橫、縱兩向分化。原本毫不相干的個體經由住房的市場機制開始居住在同一個社區,鄰里關系也就不可避免地建立起來。卡薩達和賈諾威茨認為,社區凝聚功能及歸屬感和居民在社區內社會關系相關。而黃玉捷認為“今天的中國城市面臨著一個世界性問題,那就是城市居民關系冷漠?!庇纱丝梢姡訌娻徖镪P系對社區凝聚功能及居民歸屬感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深入并了解居民需求,完善管理體制,提高居民滿意度。人是社區的主體,政府在相關文件中強調“堅持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的社會需求,以服務社區居民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訪談中,部分居民表示有些問題向社區工作部門反映卻得不到解決,久而久之,滿意度自然會下降。而社會交換理論認為只有個體對社會現象進行感知并表現出較高的滿意度時,才能使個體表現出較高的凝聚力。同時,單菁菁認為,城市居民的社區滿意度與其歸屬感之間高度正相關。為此,社區工作者可通過完善管理規章來減少社區內存在的不良現象,提高居民滿意度。如對于車輛停放問題,有管理者表示“可釋放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正確引導小區劃分車位,定期清理不是本小區車輛和‘僵尸車,還可協調社區周圍其他大型場所的公共停車位來供居民停車”;對于寵物糞便管理問題,有管理者認為“由于居委會不具有處罰權,所以管理者可將飼養寵物的居民召集起來進行教育,并讓他們發表對該問題的解決意見”;對于偷盜問題,可加強巡邏,增加攝像頭進行監控等。當然,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考慮居民安全、隱私等。因此,研究者認為,管理者應在利用有效的體制基礎上,多深入居民,了解其需求并切實解決問題,提升居民滿意度,從而提高社區凝聚功能與居民歸屬感。
(3) 鼓勵居民參與社區建設,完善公共設施,豐富社區文化活動。鄧華麗強調,社區凝聚力是加強社區居民聯系的紐帶,居民參與社區建設能極大程度地促進公民意識的覺醒,使其成為社區真正的一分子。國內學者也認為,居民參與社區事務越多, 其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越強, 社區歸屬感亦明顯提升。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也在不斷地追求生活質量。社區公共設施、服務的質量直接影響工作成效,更是影響社區凝聚功能及居民歸屬感的關鍵。而文化活動是凝聚人心、增進居民與管理者間彼此了解的最直接的方法。在社區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應根據不同年齡層大力加強公共設施建設和舉辦特色活動,盡量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供老人娛樂的棋桌及健身設備、供小兒玩耍的場所等;組織黨員進行紅色之旅、向年輕人加強計劃生育方面的宣教等。同時,管理者應為居民參與社區建設提供便利的平臺,如建立社區居民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供居民了解社區內各項事務及提出各種問題或建議,使居民成為社區建設的主體以增加社區凝聚功能和居民的責任感與歸屬感。
(4)了解居民想法,重視依戀程度。依戀是歸屬感的重要影響因素,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社區凝聚功能和居民歸屬感。通過了解居民想法,研究者發現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及各種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轉換,居民對于社區的依戀度不是特別高,但由于住房等硬性條件的限制,使其不得不繼續在此居住。凡璐認為,由于我國的地域文化對人們的思維習慣、生活習慣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地域情結已滲透人們的意識深處。因此,社區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人們的地域情結等,重視其對社區的依戀程度。
(5)加強居民思想觀念建設,糾正居民錯誤認知。道德倫理標準的偏差,利己主義的日益膨脹、居民對社區工作性質誤解等使得社區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張志浩指出,在社區建設中居民事不關己的觀念盛行。管理者應增強居民思想建設的針對性,使其同居民關心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同時,糾正居民的錯誤認知,使其正確看待社區工作。訪談時發現,部分居民在被問到是否給居委會提過建議或主動尋求過幫助時表示否定。進一步追問下得知,他們不是沒有建議和困難,只是有些問題居委會不予解決。但通過訪談管理者得知,是部分居民誤解了社區工作性質,把居委會當成一級政府。錯誤的認知使居民把解決事情的希望全寄托給居委會,而當居委會不能給出滿意答卷時,居民滿意度就會下降,凝聚功能和歸屬感也因此減弱。
(6)加強工作者專業素質,更好地為社區建設服務。社區的管理核心就是社區工作者,如果社區工作者專業素質低,就不能很好地為居民解決問題,工作效率差,久而久之,社區凝聚功能和居民歸屬感也會大打折扣。社區要為社區工作人員提供培訓,使其在工作過程中運用專業的理論、方法、技巧來解決具體的工作問題;同時擴大專業人才的占有份額,提高社區工作者的整體素養。這樣,可以更好地建設與管理社區,增強社區凝聚功能,提高居民歸屬感。
研究表明,在社會轉型的今天,社區凝聚功能和歸屬感的建設被忽略,社區居民的鄰里關系緊張,滿意度下降,對社區的關心度和參與度不足,對社區的依戀度也偏低,居民思想觀念和認知偏頗及社區管理者專業素質較低,這都為我們的社區建設敲響了警鐘,如何構建一個讓居民滿意的社區將成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因此,在對社區進行建設時,必須從上述影響因素著手,提出并實施相應的解決路徑,為創建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城市注入力量。
參考文獻:
[1]陸士楨.淺論城鄉社區凝聚力與精神文明建設[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9(1).
[2]劉 敦.社區凝聚力與城市社區發展[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3]Kasarda John,Janowitz Morris.Community Attachment in Mass Society[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4(3):328-339.
[4]黃玉捷.社區整合:社會整合的重要方面[J].河南社會科學,1997(4):71-74.
[5]單菁菁.從社區歸屬感看中國城市社區建設[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6).
[6]鄧華麗.在社區工作中增強社區凝聚力[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26(l).
[7]凡 璐.小城鎮居民社區歸屬感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8]巢小麗.居民社區歸屬感對其社區參與行為的影響——基于Z省N市的實證分析[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3(3):23-27.
[9]單菁菁.社區歸屬感與社區滿意度[J].城市問題,2008(3):58-64.
[10]張志浩.關于社區建設若干問題的認識和研究[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0(4).
[11]王秀石.是磁石就具凝聚力——社區文化建設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2(5).
[12]李立文,余 沖.城市社區凝聚力的缺失與重構——以南昌市為例[J].老區建設,2010(4).
[13]趙東霞.城市社區居民滿意度模型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0.
[14]丁鳳琴.關于社區情感的理論發展與實證研究[J].城市問題,2011(12).
[15]陳佳丹,余艷艷.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影響因素分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2(2).
[16]張 莉.社區參與:社會穩定的基礎[D].長春:吉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