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春霞
學籍制度的改革與高校教育管理效果息息相關。據此,本文針對“以生為本”理念,對高校學籍管理改革方法進行分析,并結合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學籍管理制度的具體改革方案,對高校學籍管理改革進行初步探索,以期對學籍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高校學籍管理改革的相關概述
1.高校學籍管理制度的內涵
高校學籍管理需要以制度作保障,制度建設在學生成長與求學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有了制度保障才能使各項教育活動順利進行,同時管理制度中的一些鼓勵措施也為學生完成學業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這些為維持正常教學秩序而制訂出的各項規范標準,通常被歸納總結為高校的學籍管理制度。高校對有學籍的學生有教育的義務和管理的權利,學生有了高校學籍方可在法律法規保護的范圍內接受教育和管理,在管理過程中,學校和學生都要遵循各項規定。另外,學籍管理制度還兼具公共性、權威性與立法性等特征,同時,制度也需與時俱進,轉變觀念,解放思想,進而才能構建起一套有利于人才培養的學籍管理制度。
2.高校學籍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加深,“以人為本”的思想逐漸被整個社會各個領域所認可并接受。基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潮所提煉出的“以生為本”的概念,則更具體地展示了各大高校在教育改革中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文特征。在高校學籍管理改革的范疇中,“以生為本”的理念需要得到貫徹落實,概括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只有讓“以生為本”的理念同高校學籍管理制度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滿足現代化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需要。我國高等教育有著社會主義性質的市場經濟獨特性,高校的專業設置、教學目標、修業年限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都有明確的規定。從每年招生人數、畢業人數逐年擴大的趨勢來看,要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必須擴大教學自主權;建立彈性學制;打破專業壁壘;重視教學過程、質量、實踐;改革考試制度和學位授予制度。并利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推進學籍管理,使之規范化、信息化、人本化。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自己意識到他們是未來職業領域的主人,才能讓學生的特長、興趣在擇業上獲得自主權。
其二,高校改革要同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相適應,而“以生為本”正是我國參與到國際教育競爭中的一劑“良方”。在加入國際教育競爭的過程中,我國的高等教育也會遇到一些挑戰,而找尋正確的應對措施,完善“以生為本”的教學制度改革,則可以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其教育理念不僅是將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與靈活的管理制度相結合,同時也切實創造出了一套符合我國教育管理的可行性辦法。
其三,“以生為本”的理念也是對我國法制要求的良好詮釋。近些年,高等院校中出現了一系列的法律糾紛和案例,從側面也反映出我國高校管理中的許多條例、規范已經不太適應高校發展的需要。只有重新制訂或完善相關內容,與法律制度緊密結合,才能使廣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
二、“以生為本”理念下的學籍管理改革的具體方法
在“以生為本”的理念下,要完成高校學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主要應當從以下方面予以把握。
1.努力抓好高校學籍管理制度建設
從“雙管齊下”到為學生“保駕護航”。健全的管理制度為學籍管理提供保障,但要較好地完成學籍管理制度的改革,還需要從制度建設與制度宣傳兩個方面來抓:一方面加強制度內容的修訂,并對其實施情況增強監督管理;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向學生做好制度宣傳工作,通過開辦宣傳欄、派發宣傳手冊、張貼宣傳單與舉辦知識競賽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中來,為制度的完善奠定有利的基礎。
2.加強高校的師資力量建設
積極提高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及能力。若要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需將信息技術與實際操作巧妙地結合起來。首先,高校的學籍管理需要培養一批熟練操作信息系統的高素質管理人員。因為學籍管理需要完成學生信息的電子注冊,進而建立一張巨大的信息網,使教師在使用各種系統時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新生學籍電子注冊、在校生學籍電子注冊、畢業生學歷電子注冊工作等,以及學生基本資料審核、學生繳納學費情況、學業完成情況、畢業證書頒發情況等具體數據的處理。其次,不斷擴大的生源與逐年增加的信息量使學籍管理工作更復雜、更繁重,高校要規范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績效考核機制、人才培養激勵機制。最后,要實現管理模式的精簡與管理方式的便捷,高校管理人員必須加強學習和培訓,提高并掌握信息技術的使用方法以適應繁雜的學籍管理工作。
3.探索更多的制度策略,將學分制度引入學生考核工作中
在學生學習文化課程的過程中,學分制度通常用于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但是這種制度在管理、實施過程中也應有著更為充分的運用。與過去傳統的班級建制有所不同,教師利用績點、學分可以對一個學生的基本情況展開評價,學生既可以借助學分制度更好地挖掘自身的興趣,還可以實現跨學科、跨專業進行選課學習,同時促進教育的公平化、合理化。學生在課程選擇或者班級管理時均能避免因專業、年級或其他因素所造成的限制,所以這種管理制度不僅使學習與考核更具有靈活性,而且在創造學習條件、提升學習效率上為學生提供了彈性空間。對于修完所有學分的學生可以提前結束學校學習,盡早參與到社會實踐中。而學分未達到畢業要求的學生,則要延長修業年限。當這種做法被普遍運用到學籍管理中時,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獲取學分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一些特殊家庭情況的學生更便捷地完成學業,縮短學制,早日走向社會。
為切實做好高校學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需要緊緊抓牢管理制度的時代性與科學性的特點,從而使高校的學籍管理制度能夠為廣大學生提供更多的便利。只有不斷完善相關的方法理論,確保“以生為本”的理念得到良好的貫徹,才能促進高校的學籍管理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才有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馬亞平.“以生為本”理念下高校學籍管理工作探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
[2]蘇文婧,楊敬雅.堅持以人為本教育理念 改革成人教育學籍管理[J].繼續教育研究,2013(5):40-42.
[3]陸羽紅.對高校學籍管理制度中“以生為本”理念的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2(6):244.
[4]鄭騰鷹.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高校學籍管理制度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1):229-230.
[5]“以人為本”理念與高校學籍管理改革[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