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岸
摘要:藝術課尤其是高中美術鑒賞課,單一的欣賞,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往往使課堂流于形式。基于此,文章主要論述如何在美術鑒賞課中讓學生走近藝術,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詩”;“情”;“畫”;“意”
1994年7月國家教委下發了在普通高中開設“藝術欣賞”必修課的通知,這是我國美術教育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從此“高中美術鑒賞課”排上了我們的課表。然而20多年過去,很多學校的高中美術鑒賞課因老師單一的欣賞,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使課堂流于形式,并沒有達到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鮮明獨立的創造個性從而促進學生形成全面發展優秀人格和品質的目的。如何讓高中美術欣賞課走出“形式化”的窘境,筆者根據自己的上課經驗,在此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掌握學科特點,“詩畫”并存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是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鑒賞課不同于其他課程,它不是單純的藝術知識的傳授與藝術技能的培養,而是一種提高學生智力和智慧、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和個性,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發展優秀人格和品質的教育。簡而言之,美術鑒賞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它的這一學科特點決定了其課堂教學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別于其他學科。在美術鑒賞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思考如何講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鑒賞。課堂上,老師不能一味滿堂灌輸美術專業名詞、專業術語,套用教材上的句子進行枯燥說教,這樣既不符合美術鑒賞課的學科特點,也勢必導致學生喪失對美術鑒賞的興趣。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做到“詩畫”并存,與學生互動、愉快的共同學習。所謂的“詩”不僅指文學意義詩歌的引入,而更多的是指美術鑒賞課的藝術氛圍具有的“詩意”。它具體體現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也就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與老師一道,隨著課堂問題的展開,課堂氣氛時而柔和、時而激昂。師生一起詩意游走在探索美的旅途之中,創造美好靈動的學習氛圍。而美術鑒賞課自然離不開“畫”,不過這里的“畫“不僅單指藝術名家們優秀的”畫作“,它還包括各種圖片、學生的作業、作品的講解,在鑒賞過程中要將所學的美術知識穿插在一起,方可提高審美能力,豐富自己的美術底蘊和文化底蘊。
例如我們鑒賞宋代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初接觸畫作欣賞的高中生可能對賞畫不懂,但對詩歌欣賞卻不陌生。這時候我們適時引入柳宗元的詩作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即可營造出鑒賞畫作的意境和氛圍。畫中只有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個漁翁獨自在船上垂釣。而詩歌的引入,讓我們透過寥寥幾筆勾畫,腦海中卻浮現出水天一色、無邊無際、空曠渺茫的境界,江面的寬闊,漁翁寒江獨釣的情景。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詩與畫的對比與聯系,同學們的美術鑒賞興趣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當然,要讓美術鑒賞課充滿“詩意”,還離不開師生互動。在鑒賞學習過程中,老師要留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切記自己從頭講到尾,即便是你有動聽的語調,聲情并茂,學生仍舊會感到索然無味,因為滿堂灌的課堂已經偏離了“美術鑒賞課”的特點。例如在欣賞《最后的晚餐》這副作品時,我要求學生根據畫面上每個人的動作表情給他們分別設計一句話。這個問題就將學生的主動性調動起來了,他們都充分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師生一起游走在美的旅程中,這樣的課堂自然充滿了詩意。
二、把握學生認知,“情意”并重
高中生正處于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接受能力快的時期,學科知識結構也相對完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理解能力的提高,逐漸對美術鑒賞活動產生了濃烈的興趣但卻不穩定。因為他們的認知離不開情感、意志和個性等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其中情感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高中學生這一認知發展特點,我們在教學中就應做到“情意并重”,讓學生真正愛上“美術鑒賞”。而藝術鑒賞恰恰講究的就是情感的投入與心靈的交流,否則高中美術鑒賞課就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美術鑒賞課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使人在一種寬松愉悅的環境中得到熏陶和享受,在美麗的事物中找到美,在愉悅的的環境中接受美學的感化,這就是美術鑒賞的一個主要任務。美術作品本身就具有輕松的美感,這種愉悅的感覺主要是通過學生的感覺器官進行感知的,在整個鑒賞過程中,學生體驗著美,這樣的課堂自然就成了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情感教育”。
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情感就沒有藝術。高中生由于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對事物的好奇心較強,樂于接受教師富于情趣的教學。因此教師要在美術鑒賞課上注重情感的感化熏陶,這樣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老師要注重情感投資,拉近師生距離。美術老師最需要做的就是不要讓你的學生產生“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欣賞美術創作是一項任務”的錯覺。要轉變這種想法,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做到“全面了解學生的美術基礎”。這樣在講課時,我們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達到“以人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理念。
其次,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滲透自己的情感。如講授《美術欣賞導言》時,我鼓勵學生自己先談一談所了解的美術的功能。學生們往往都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裝飾家居、點綴房間、陶冶情操、精致的工藝品、漂亮的衣服……等等都需要美術設計。這些都是學生對美術的直觀感受。此時老師要及時引導,通過講述一些美術小知識、小故事,激發學生興趣,撥霧見山,讓學生在學習上真正融入自己的情感去欣賞理解。
最后,除了關注美術鑒賞課的“情感”,我們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想象中認識作品的意境美。高中生在知識、生活閱歷方面都存在著不足,他們認識事物還不是很深刻,在鑒賞方面的能力還比較低,因此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推敲畫面去領悟作品的意境。只有通過欣賞作品的內涵,才能提高學生的繪畫功底,加強學生的熏陶感染,從而達到美術鑒賞課的目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從美術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把握學生的現狀,做到“詩畫并存”、“情意并重”,讓高中美術欣賞課充滿“詩”、“情”、“畫”、“意”。這樣的教學既讓學生掌握了相關的美術知識,美術作品,了解了美術流變的關系等,又能引導學生通過對作品獨特的藝術語言的理解,帶動他們進入作品的情感體驗,用心去與作品交流,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正確審美、提高學生審美感受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