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擴招政策的改變以及全球化的經濟發展方式使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本科生的教學管理方面迎來了新的挑戰,這對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即不但要在數量上取勝,教學質量更是不能落后,對中國高校本科生教育方式進行改革創新迫在眉睫。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逐步形成管理為中心,教師和同學共同發展,能夠具有代表性且具有說服力的體現高效管理的核心,從而健全教學管理新體系。
【關鍵詞】高校 本科管理體制 運行機制 創新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0-0018-02
大學教學管理制度是一項基本制度,它由工作人員在對學生的教育、深化某種思想和觀念方面進行指導,他的制定是具有一定的根據的,即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是什么。這種制度的作用是對大學教學活動方式進行一定方面或者程度的安排計劃,組織活動的進行、對過程中出現的矛盾進行協調、控制活動的實施,和活動的總結評價[1]。只有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新型活動,才能做好在教學建設和教學管理過程中對基本環節的要求,這種制度也理所應當地成為新的社會形勢下探索更為先進的本科人才培養方向的必然要求。
一、我國高校教育的基本現狀以及原因
第一,從當前的高校現實情況來看,我國個別教師的教學思想以及習慣比較保守,教學方式缺乏一定的創新思維。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關性不大,很多情況下只是傳授了死的書本知識但與實際生活幾乎脫節,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少理論已經失去了其合理性,卻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去傳授已經錯誤的理論。這種作法誤人子弟,而且缺乏很大的可行性,沒有將課本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二,教學質量評價結果不夠真實,學生對于教學的評價一般帶有極強的主觀色彩,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素質差異很大,打分的時候摻雜個人情感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平時懈怠于班級的管理、考試輕易得高分的任課老師往往最能得到同學的認可,學生給老師打得分自然而然的就高了不少,相反,那些嚴格要求學生,兢兢業業地“討好”學生的老師卻分數平平,甚至遭到語言攻擊,這樣的現實讓老師如何去權衡教書還是得好評[2]。
二、高校本科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創新的必要性
在大學教育過程中的不可或缺部分就是對本科生的教育和培養。2005年國家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作的若干意見》,其中明明白白地提出了“加強本科學習的指導,在教學方面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財力,以此來提高人才培養的品質”[3]。最近幾年,我國國內的大學放寬了招生政策,這種政策大大增加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規模。但在規模擴大的同時也出現了一定的矛盾,這種矛盾就是培養的人才并不能很好滿足社會的需求,這種現象也間接地告訴我們必須大大提高人才培養的素質。進行教學管理創新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4]。
第一,全球化的國際形勢迫切敦促高校培養出真正具有強烈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全球化有很多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更是文化的全球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既要將國際交流中先進的技術介紹到中國,與此同時也擔負著將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國外進行傳承和發揚的重任。中國高等院校更為神圣的使命是盡可能滿足國內外對人才素質的需求。目前由于硬軟件設施的缺乏,中國在高等教育方面還存在一定的落后性[5]。
第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得不到滿足,曾經風靡一時的一句話就是“畢業就失業”,這句話很直接的反映出了高校所培養的大學生的素質與社會需求之間巨大的矛盾。高校學生的素養包括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兩個方面,但這兩個方面在高校擴大招生后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素質的大幅度下滑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三、創新高校本科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措施
為了完善就業服務工作,國家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針對畢業了的高職生的創業服務制度,這就使得服務工作得到了完善和發展。這種體系的內容包括構建針對高職畢業生的服務體,這就需要各所高職學院從各種角度研究和調查本校畢業生在畢業以后的工作生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
第一,加強各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的本質是兩個過程:一是“教”、二是“學”,老師教得好或是不好和師資隊伍的各方面素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要實現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這一目標,一支高素質高標準的教師隊伍是必不或缺的[6]。“大學者,大師之謂也,而非大樓之謂也”。但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的大學生卻恰恰相反,現實的狀況是一座座高樓林立但是卻缺少了那種大師級的人物。高校要想盡快的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式,首先是通過從國際社會中引進外國人才來帶動學術隊伍的整體素質,其次是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通過這種細心的方式使他們快速有效地成長,最后可以通過建立相應的制度來調動青年即使的積極性,比如既清晰又比較明確的激勵和退出制度。最為重要的是要嚴格監督老師的授課過程,并進行一定的突擊檢查,并在期末的時候對教師進行多方面的考核以及評估。
第二,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管理。隨著計算機的全面普及和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已成為了授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有效方式和手段。接受高等教育的同學從進入高等學府第一天就已經接受了微機化的管理方式,個人信息的錄入過程、對于選修課的選擇、老師對學生成績的綜合管理,各學校內組織活動信息的發布,以及學生的評獎評優活動,都涉及了信息化的教學方式,信息化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對大量數據的綜合處理,這種功能為教學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數據上的根據[7]。在實行這種方式的同時,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與公開化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聯系,各種信息的完全公開使公開、公平、公正的治理方案具有更強的說服力,信息化同時也增加了教學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最為重要的現代化。
第三,對本科生的管理要以人為本為宗旨。它的目的是服務于師生的需求,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服務二字,它是管理工作的落腳點,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認真落實以人為本的基本服務理念。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嚴謹的工作過程,在這個至關重要的過程中老師要與同學保持良好和諧的關系,保持常溝通的工作狀態,做對方的橋梁,及時向同學和老師傳達老師和同學的要求和意愿,同時更要注重對對方管理工作的見解和各方面的反饋,在工作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完善工作方式,以飽滿的熱情對待工作,可以積極開展一些問卷調查的活動,針對教學方案、課表以及課程進度的設置、老師的授課方式、以及對教學過程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等展開調研活動,這是一種具有創新精神的工作方法,它對于管理效率提高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四,推動教師與學生與外國人進行交流。全球化的國際形勢使我國與其他國家間有著越來越多的聯系,產品、科學的技術、資金等在不同國家之間的流動越來越頻繁,對通曉各國語言切具有長遠目光的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這對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越來越追求現代化和國際化。
第五,正確權衡好選修課與必修課重要性。讓學生在學好必修課的基礎上多普及一些別的知識,拓寬知識網,這是學校開設選修課最本質的初衷,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權衡兩者的首次關系,結果會恰恰相反,這給學生帶來的損失是很大的。這就要求高校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綜合各方面的條件,比如師資力量方面進行選修課的開設。在學分方面,不應該太過死板,應該因人而異,同樣重要的是,各個學科,要根據不同人的情況確定選修課的分數。總體來說,不同的高校應根據本校的現實狀況進行選修課的安排,同一高校內則要根據專業的不同確定學生需完成的選修課的內容。
第六,嚴格遵守科學發展觀。要公平公正地考核教師的教學效果,對于教師教學質量的考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則是公正合理,但是在這方面需要做的努力還很多。盡可能的做到公平也是教學評價的主要發展方向。對教師的評價應該包括多方面,比如督導組專家,各院系領導的訪查以及同學的反映,這樣才能減少偏差,采用多方位的評價方式以及方法,采取不同的權重分析測評方式,減少評價的片面性以及不和理性。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做到更強的合理性,并不是嘴上說說而已,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面對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還需要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和研究。概括來說,対高等學校來說,它的教學目的不僅僅停留在提高教師的素養以及水平的程度上,最為重要的是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思考能力,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熱情,從而和老師更好地互動,建立良好的友誼。從而實現教學相長。為了實現這個更為高級的目標,我們應當多留心多探索,建立良好的創新性思維,真正實現教育的高等化。為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判起參考作用而不是決定作用,對免檢課堂的評選必在規定范圍以內。
總而言之,高校本科教育的現狀迫切要求我們進行教育方面的創新,只有不斷進行創新,不斷完善相關體系,我們才能成為教育大國,更好的立足于民族之林,作為21世紀的接班人,我們應該學會多思考,多問為什么。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研究科技展望,2016,26(15).:1023-1025.
[2]溫玲子,許新國.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基層團總支工作機制創新研究科學中國人,2016.11(20):134-135.
[3]吳立平,劉鳳麗.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及運行機制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1(1):35-37.
[4]毛芳芳,李玲玲.本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6,5(4):188-189.
[5]吳曉莉,范淑鳳.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運行機制構建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5,7(6).156-188.
[6]葉芳芳.大學章程視角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內部治理結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6,5(9)12-13.
[7]馮倩.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本科項目教學機制研究——以湖北工程學院為例[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6,36(4):72-76.
作者簡介:
楊軍(1972-),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本科,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實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