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民
“普惠性”這一概念源于經濟學領域,主要指普遍性、非歧視性和非互惠性的經濟制度。隨著我國“入園難”“入園貴”現象的凸顯,“普惠性”這一概念逐步融入學前教育領域,成為國家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的重要突破口。2015年教育部印發《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幼兒園要堅持普惠性和公益性,大力提高幼兒教師質量。2016年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在“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啟動儀式”上也強調要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發展學前教育,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的要求,大力推進普惠性幼兒園建設,著力提高幼兒教師水平。從這些政策及講話中,我們不難發現普惠性幼兒園建設是我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導向,也是學前教育領域的焦點話題。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作為幼兒教師培養的主要基地,理應以支撐“普惠性幼兒園”建設為目標,不斷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體系,努力建成一支師德高尚、熱愛兒童、業務精良、結構合理的專業化幼師隊伍,為普惠性幼兒園建設注入強大動力,筑牢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根基。
一、普惠性幼兒園建設的重要著力點
普惠性幼兒園簡而言之就是面向大眾、價格公道、服務優質的學前教育資源,其具有入園機會均等、教育收費合理、教育質量良好、幼兒園良性發展等特征[1]。基于普惠性幼兒園的定義,結合教育發展規律,筆者認為普惠性幼兒園建設的重要著力點是幼師隊伍,我們要大力加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力度,穩步提高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幼師專業化發展目標的實現。具體而言,在普惠性幼兒園建設中,幼師要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專業化發展:一是道德品質專業化發展。幼兒教師師德專業化發展要求教師做到熱愛幼兒教育事業,具有堅定的職業理想,模范履行教師職業道德,對幼兒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細心,在日常教學管理工作中能為人師表、身心健康、嚴于自律,始終扮演好幼兒健康成長的啟蒙者和引路人的角色。二是知識結構專業化發展。幼兒教師需扎實掌握幼兒發展的相關知識、幼兒教育的相關知識、幼兒保育的相關知識、人文社科的相關知識等,同時應該在音體美等方面有一定的學識儲備。三是能力素質專業化發展。幼兒教師能力專業化發展要求幼兒教師能將幼教理論知識與保教實踐緊密結合,具有保教實踐與研究幼兒能力、環境創設與利用能力、游戲活動支持與引導能力、教育活動計劃與實施能力等,在教育與保育工作中充滿實踐智慧。無論是道德品質,還是知識結構、能力素質的專業化發展,都要以科學的課程設置為支撐,因此,我們要大力加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相關研究,穩步提升幼師隊伍專業化發展水平。
二、普惠性幼兒園建設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理論課與實踐課脫節
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口號雖然已提出多年,但是在部分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中依然存在脫節的情況,使得教學內容脫離幼兒園教育實際。在專業課設置中,教師理論講授所占課時較多,系統性、理論性較強,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如果是純理論部分的內容,學生更是一頭霧水。此外,課程之間的邏輯聯系不夠緊密,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科以及前后課程之間的承接性,使得新老課程的銜接不夠緊密。從整體上看,大多數學校都安排了實踐環節,但是實習時間短、深入程度不夠等問題客觀存在,準幼師缺少在幼兒園的體驗、適應、熟悉、提高和自我培訓的過程,尤其是缺少對幼兒園教改的感受,影響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導致幼師生對幼兒園教改的了解不足和教師職業技能弱,畢業后不能迅速融入幼兒園的教育工作中,“學”“用”脫節較為明顯。
2.公共課與藝體課不足
公共課與藝體課在拓寬學生知識面、陶冶學生情操等方面有重大作用,但是這兩類課程在眾多高校中明顯不足。學者張曉梅、王暉、劉大鵬曾對9所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對比,發現各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均開設計算機、大學英語、大學語文等人文社科類公共課,鮮有開設自然科學類課程的學校[2]。2012年2月,我國出臺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明文規定,幼兒園教師應具備一定的“通識性知識”。“通識性知識”往往由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構成,二者對“準幼師”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至關重要,缺一不可。現行的課程設置,無疑不利于培養“準幼師”的科學精神。藝術類課程主要包括音樂基礎、視唱練耳、聲樂、舞蹈、美術、鋼琴等,在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時,更多側重的是技能技巧的訓練,忽視了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僅僅需要掌握藝術表現形式,還需要具備對藝術的欣賞、感受、認知能力,然而開設藝術鑒賞類課程的高校很少。
3.專業課內容編排不科學
科學的內容設置可以讓學生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識,筑牢學生學以致用的基礎。學者俞裕芝、李召存等人曾對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入職適應性進行了實證調查,結果表明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存在弱分類和弱框架現象,弱分類即專業課程之間知識的相關度高,弱框架即因教師對內容的決定權較大,導致課程內容與課程本應傳遞的知識差異大[3]。換句話說,就是在現行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某些專業課程之間沒有厘清各自的界限,存在交叉重復的情況,使得學生在知識構建的時候受到強干擾,導致其入職后出現難以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工作的情況。專業課的課程設置存在交叉重復,在“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幼兒園游戲”等課程中尤為明顯,我們對此要引起高度的重視,盡可能科學地編排教材,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
三、普惠性幼兒園建設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問題的原因
1.政策執行不力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是“準幼師”培養的綱領性文件,其對幼師的能力素質等方面做了明確的要求。此外,我國還制定了《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幼兒園教師培養的課程目標和課程設置,明確學習領域、建議模塊和學分要求。這些政策的出臺為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但是教育行政部門沒有對這些政策的執行情況進行專門的考核、監督和評價,這樣的改革容易流于形式,使政策的執行大打折扣。
2.課程開發能力較弱
幼兒教師需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逐步由國家課程的執行者轉化為學校課程的研制者和開發者。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學前教育專業通用的是蘇聯凱洛夫的教學模式,大體上是一種“沒有課程的教育學”。此外,高校教師長期以來扮演著國家課程實施者的角色,難免形成了對國家課程的依賴性,主動建構課程或者開發本土課程的積極主動性不足,不能根據本校的實際來新編或修改課程,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人才培養目標轉型不足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四級層次向專科、本科、研究生三級層次過渡,全國先后有多所幼兒師范學校分別與當地的師范院校合并,組建專科或本科層次的學前教育專業,還有的幼兒師范學校獨立升格為高等專科學校,師范教育格局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才培養層次變化后,人才培養目標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訂,但是在現實中人才培養目標的轉型嚴重不足,難以體現各個層次的特色,不利于課程改革的深入。
四、普惠性幼兒園建設視域下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路徑
1.大力完善監督管理體系
為了促進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諸如《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等一系列的標準和文件,可以說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系,但是這些制度正處在推進落實的初級階段,我們要進一步明確這些制度中“誰來執行”“誰來組織”“誰來監督和評價”等問題,才能使課程改革工作落到實處。教育主管部門掌握著行政主導權,應該將這些政策的落實情況納入高校目標管理考評體系中,持續性地對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跟蹤調查以及考核評價,對落實乏力的單位要給予懲罰,強化制度的權威性。
2.堅持特色發展戰略
“千校一面”現象在我國客觀存在,我們要因校制宜,突出特色。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應體現各自院校的特色,按照各自學校的辦學重點、學術力量優勢設計適合本校課程改革的課程體系,可以采用必修和選修的方式,不能再落入過去千篇一律的模式。此外,要注重在實踐課程設置上有所突破,可以適當壓縮理論課程,增加實踐類課程,使“準幼師”的教學實踐貫穿整個學程;可以豐富實踐形式,將模擬實習、集中見實習、分散見實習、頂崗實習有機結合結合起來,增加自然科學類課程和藝術評鑒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3.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研究生層次、本科層次、專科層次的學前教育專業應該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以及社會實際需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從“師德為先、幼兒為本、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的理念入手,把道德修養、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納入人才培養目標中。此外,要在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下,不斷提高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師資隊伍水平,使其課程開發能力、駕馭能力得到質的飛躍,使課程編排更加科學有效,不斷整合專業課程門類,構建以人為本、開放兼容的新型課程體系,為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打好基礎,筑牢普惠性幼兒園建設根基。
參考文獻:
[1]秦旭芳,王 默.普惠性幼兒園的內涵、衡量標準及其政策建議[J].學前教育研究,2012(7):22-26.
[2]張曉梅,王 暉,劉大鵬.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困境與超越——基于《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87-89.
[3]俞裕芝,李召存.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入職適應研究——基于學前教育專業知識性質的視角[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4(11):14-15.